施陶芬贝格(ClausPhilippMariaJustinianSchenkGrafvonStauffenberg,1907年11月15日-1944年7月20日),德国中级军官,他在策划暗杀阿道夫·希特勒的行动中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把内装着定时炸弹的皮箱置于希特勒身旁桌脚的地面)。施陶芬伯格1907年出生在德国一个贵族家庭,他父亲是德国皇家军队的将军,他从小生活环境优越,中小学上的是贵族学校。

出生日期

1908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

中文名

施陶芬伯格

国籍

德国

性别

军衔

陆军上校

从希特勒的拥护者到行刺人

1923年他15岁时就曾在一篇作文中写到,他要为德意志人民去战斗。希特勒上台前他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不久就加入了国防军。早期的施陶芬伯格是一名纳粹的崇拜者,他十分赞赏希特勒关于纯净德意志民族的说法,以能为希特勒作战为荣。甚至在结婚时他也一身戎装,他说,军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军人,婚礼也不例外。

在渡婚假时他选择去罗马参加莫索里尼执政10周年纪念仪式。施陶芬伯格学历高,聪明能干,组织能力强,很快就被提拔为高级军官。但他慢慢地开始对纳粹党徒们的横行霸道,尤其对希特勒在军事上的丧心病狂深为不满和厌恶。1943年底,德军在各个战场上已开始节节败退,成千上万的德国士兵死于他乡,而希特勒却更加一意孤行。从这时起施陶芬伯格经常说,我必须采取行动拯救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除掉希特勒。

通过朋友的介绍施陶芬伯格结识了军队中的反纳粹小组成员,他们是一批对纳粹深恶痛绝的德国军人,正在密谋策划暗杀希特勒的行动。从此施陶芬伯格积极参与了策划暗杀希特勒的准备活动。他们的打算是,除掉希特勒,接管政府,组成以贝克将军为首的临时机构并与反法西斯盟国进行谈判,签订和约。

1944年7月1日施陶芬伯格被任命为国内驻防军总司令部最高长官,从而有了接触希特勒的机会,从7月初起施陶芬伯格就一直把炸药放在公文包中,准备见机行事炸死希特勒。在7月中旬他曾三次与希特勒直接接触,但由于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戈林和希姆莱不在场,而未下决心动手,因为反纳粹小组坚持把希特勒及其主战骨干一网打尽。7月20日施陶芬伯格将再次前往“狼窝”,参加讨论东部战役的重新部署问题,这是他几周中第四次来这里讨论各种方案。施陶芬伯格下定决心,这次无论如何要杀死希特勒。

刺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早上8点,施陶芬伯格从柏林登上军用飞机前往地名为“狼窝”的一个位于波兰偏僻树林里的纳粹指挥部,这里四周布满了地雷,时刻有警卫和狼狗在监视。10点30分,飞机在“狼窝”军用机场降落,施陶芬伯格手提公文包经过三道岗哨进入“狼窝”的中心,在这个公文包中藏有两颗重1950克的炸弹。

参加希特勒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的军官们纷纷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早餐。会议预计在中午13点开始,施陶芬伯格必须在开会前启动定时炸弹的点火装置,这样炸弹将在15分钟后起爆。然而希特勒12点半钟来到会议室并决定立即召开会议,因为他会后还要会见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希特勒提前开会的决定把施陶芬伯格搞得措手不及,他急忙躲到一处着手组装炸弹。

有几位军官甚至从他附近走过,看见他在包什么东西,但谁能想到,施陶芬伯格竟敢在希特勒的指挥部组装炸药,而且他是位众人皆知人物,1943年他在突尼斯的一次战斗中严重受伤,炮弹炸断了他的右手,左手只剩下三个指头,右眼完全失明。由于他指挥正确、作战英勇很受希特勒赏识。希特勒曾表扬他是一个有思想、很理智的指挥官。

因此没有人会怀疑施陶芬伯格在做什么“坏事”。对施陶芬伯格这样一个残疾人来说,要在几分钟内组装好炸弹有多么困难。匆忙中施陶芬伯格只装配了一枚炸弹就赶往会议室。施陶芬伯格本来开会就经常迟到,这次晚来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主动上前与正在讲话的希特勒握了一下手,并把装有炸弹的公文包放在希特勒旁边的桌子腿前,两分钟后施借口打个电话离开了会议室。

几分钟后轰隆一声巨响,会议室笼罩在烟尘中,碎片横飞,喊声顿起,数名军官被炸得血肉模糊,一个军官被汽浪弹出了窗外。在参会的24人中有4人当场死亡,水泥屋顶坍塌了一半,地板上炸出一个大坑,但希特勒只是受了轻伤。由于施陶芬伯格只使用了一枚炸弹,而不是原计划中的两枚,炸弹缺乏足够的威力,特别是厚重的橡木桌面成了希特勒的保护屏障,在炸弹爆炸时希特勒正趴在桌子的军用地图上看着什么,这使他躲过一劫。

带着定时炸弹去见希特勒

施陶芬贝格对克莱斯特面授机宜: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一批样品已经生产出来,军工厂决定找个时间请军官和士兵试穿,让希特勒检阅。军工厂的内线已与施陶芬贝格达成秘密协议,刺杀行动就选在希特勒阅兵之时进行,而试穿军装的其中一人便是克莱斯特。按照设想,克莱斯特要把炸弹捆绑在腹部,待希特勒上前细看时引爆,与他同归于尽。但新军服在盟军轰炸期间全部被毁,希特勒一纸令下:取消阅兵式。

于是,秘密组织只能等待下一次机会。1944年6月,施陶芬贝格被提升为德国后备军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参谋长。这个位置使施陶芬贝格能够经常与希特勒进行接触。他决心着手进行策划和准备,反复练习用残剩的三个手指安装操控英国制定时炸弹。

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贝格带了一个炸弹,与希特勒和戈林在一起待了半小时,但他没有拨动炸弹开关,因为希姆莱不在场。他们曾决定最好将纳粹三魔头(希特勒、希姆莱、戈林)同时杀死。

第二次机会是在7月15日,希姆莱和戈林都不在场。施陶芬贝格离开房间打电话通知伙伴,虽然只有希特勒一人,他也决定启动炸弹装置。可是当他返回会议室时,希特勒已经离开。

7月19日,施陶芬贝格突然接到通知,要他次日13时到希特勒藏身的地堡“狼穴”报告关于编组新的“人民步兵师”的进展情况。这一次,施陶芬贝格决定不论另外两人是否在场都要炸死希特勒。

7月20日早晨,阳光灿烂,天气很热。施陶芬贝格带着自己的副官哈夫登中尉飞往“狼穴”。他在公文包里放了3样东西:两枚炸弹、一个定时引爆装置和一件衬衫。11时,施陶芬贝格准时到达“狼穴”。一位负责接待的副官发现他的皮包非常重,施陶芬贝格神态自若:“我们有很多事情要谈。”

桌子底座救了希特勒一命

12时过后,施陶芬贝格走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办公室。凯特尔告诉他,因为墨索里尼要在14时30分到达,原定13时召开的会议提前到12时30分。时间已所剩无几了。左眼失明,左手只有3个手指的施陶芬贝格匆忙躲进厕所,开始组装炸弹。盛夏的高温加上过分紧张,使施陶芬贝格的动作变得迟缓。在凯特尔副官不断的催促下,他只好把原定的两枚炸弹减为一枚,定时装置设为12分钟。

施陶芬贝格换下湿透的衬衫,匆忙赶到会场。他原以为会议会在地下室里举行——地下室的墙是钢筋混凝土,墙上无窗,炸弹的威力会非常集中。可是他却被领进了一座木屋,这座木屋有三个窗子。炸弹在这里的威力将大打折扣。

会议已经开始。希特勒正坐在桌子一边的中央,背对着门,一边听着陆军副参谋总长兼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汇报,一边摆弄着他的放大镜。桌子四周还站着20来个军官。施陶芬贝格站到桌子旁边,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离希特勒的腿约两米远。此时是12时37分,再有5分钟,皮包里的炸弹就要爆炸了。施陶芬贝格请求离开一会给他的上司打个紧急电话,趁机溜了出去。

他身旁的一位军官俯身到桌上,想更清楚地看地图,发现施陶芬贝格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用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那个厚厚底座的靠外一边。这样一来,在炸弹和希特勒之间就隔着这个厚厚的底座。也许就是这个看来不经意的举动救了希特勒的命,也改变了之后的历史。

12时42分,炸弹准时爆炸。一声巨响后,24名与会者中4人当场死亡。但刺杀的目标希特勒却逃过一劫,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

巨响之后,施陶芬贝格看见了建筑物冒出浓烟和火舌。他毫不怀疑屋内所有人或被炸死或受重伤。虽然警报立即拉响,施陶芬贝格还是顺利通过四道党卫军的检查哨所,抵达了附近的飞机场,飞往柏林。

施陶芬贝格抵达柏林后随即命令启动“瓦尔基里计划”,企图夺权。然而,几个小时后,他们得到消息:希特勒没死!克莱斯特急忙向施陶芬贝格汇报:“我们现在遇到了麻烦,你要想想办法。”

他被党卫军“焚尸扬灰”

18时,希特勒发表讲话:“一伙野心勃勃、毫无理智的军官企图篡夺领导权……可天意让我继续为人民服务。”气急败坏的希特勒随即展开了血腥报复,他拘捕了约7000名“涉案男女”,并处决了其中约5000人,这些人大部分没有直接参与暗杀。施陶芬贝格和克莱斯特的父亲都被枪决,但他们已经比较幸运,许多人惨遭“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酷刑虐待,然后用钢琴上的金属丝吊死,或者用铁钩子钩死。部分过程还被拍摄下来,供希特勒“欣赏”。

施陶芬贝格最终也被抓获,和另外4名同伴被判以死刑,立即枪决。他在最后一刻还拼命为同伴开脱,高喊:“我们神圣的德意志帝国万岁!”枪声随之响起,施陶芬贝格跌倒在地,年仅36岁。施陶芬贝格的尸体被埋在刑场附近,但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把尸体挖出来焚烧,并把骨灰撒入污水中。

对刺杀希特勒行动的认识

暗杀行动失败后,希特勒立即展开血腥报复。当夜凌晨施陶芬伯格等四名主要参案者被枪决,死时施陶芬伯格只有35岁,随后110名涉案军官被捕。在后来的几天里有过反纳粹言行的5000多人被投入监狱。凡是参与暗杀希特勒的军官都惨遭“盖世太保”的酷刑后被害,这些人要么被钢琴上的金属丝吊死,要么被用钩子钩死。处死的部分过程被拍摄下来,供希特勒细细“欣赏”。据德国史书记载,被杀的100多名德国军官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忏悔,他们默默写下遗嘱,高呼口号英勇就义。

应该说1944年7月20日的这次刺杀希特勒行动是德国反抗纳粹统治的一次重要标志,但很多德国人并没有把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纪念日。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同意用施陶芬伯格的名字命名任何一所学校或街道。一些人甚至把施陶芬伯格这些人称为叛国者。一个曾经参加过刺杀希特勒的人从当时的西德跑到东德,德国舆论竟称,当过一次叛国者的人永远是叛国者。直到1983年有关部门才开始把反法西斯的历史资料集中存放起来,以示重视。

但很大一部分史学家坚持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反对希特勒的只是少数对纳粹行为不满的人,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反战力量。因此当时很多文字在描述“7·20”行动时都使用贬义的“政变”字眼。长时间以来不少德国人仍然不愿意特别谈及第三帝国和二战。直到80年代后期,德国领导人开始正视德国二战的历史。德国总理施罗德曾讲过,如果现在的青少年连那段历史都不知道,我们怎么能避免历史重演呢?那些长眠地下的受害者怎么会瞑目呢?这段历史又怎能用“不堪回首”四个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