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盐也叫加工盐或精盐,是经过去除杂质后再次结晶析出的盐,杂质少,经过加工后有些微量元素也被去除了,有时还要加入碘,特意制出加碘盐,用来预防甲状腺病。

中文名

细盐

含 义

经过去除杂质后再次结晶析出的盐

功 能

食用、美容

别 称

加工盐或精盐

简介

精盐

精盐即细盐。普通盐包括粗盐和日晒精细盐。也就是精制盐,是以地下天然卤水、岩盐水溶开采得到的卤水和溶解粗盐制成的卤水为原料,用化学方法除去其中的可溶性杂质,澄清后,再经蒸发、结晶、脱水、干燥、筛分而成。日晒精细盐指中国南方海盐区根据气温高、降水频的特点,采用新卤、薄晒、短期结晶、定期活动卤水与盐碴的工艺,晒出颗粒均匀的细盐。[1]

在普通话里“幼”表示“幼小”、“年幼力小”的意思。谈到“精盐“往往会说“幼盐”。所以,精盐本身又有“幼盐”之称。

国内首家精盐厂

建立于1914年的天津“久大”精盐公司是中国第一座精盐厂。1913年冬,一个年轻人孑然一身来到天津塘沽,在中国化工业还是一片荒原的情况下,开始了拓荒者的生涯。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被毛泽东誉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范旭东先生。

久大精盐公司

“久大”精盐开始生产时,日产量5吨,1919年扩建西厂,事业蒸蒸日上,最多年产量达到62500吨。新中国成立后,“久大”于1955年与“永利”合并为一个厂,生产经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它是天津碱厂的一个分厂———化工分厂,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增加了产品品种,除精制盐外,还生产小苏打、碳氧、重灰、氯化钙、碳酸镁、烧碱等,成为国家化工行业中的骨干企业。

于塘沽销售

塘沽是长芦盐的主要产地之一。这里邻近唐山的开滦煤矿,海陆交通便利,在这里兴办化学工业,原料、燃料、运销都很方便,可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化工基地。

范旭东在塘沽到处查看,发现还真有一个熬制精盐的作坊,是通州盐商开的,小锅小灶产量极少,又不知注重盐的质量,根本不能和进口的精盐相比。于是他和当时盐务署顾问、《盐政杂志》主编景韬白等人商量,打算在塘沽这个地方筹建制盐厂,熬制精盐。这个倡议颇得其兄范静生(时任教育部长)及师友梁启超、李思浩、王家襄等人的赞同。由范旭东等为发起人、梁启超等为赞助人,于1914年11月29日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决定募股5万元作为筹建资金。到1915年3月12日,收到股金33000元;到1915年4月18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时,实收股金为41000元。

范旭东用募得资金买下通州盐商在塘沽开设的熬盐小作坊,又购地10亩,开始筹建“久大精盐公司”。1915年6月破土动工建筑厂房;范旭东又亲赴日本调查购买机器设备,锅灶由上海求新工厂制造。4月6日开工点火,同年9月11日第一批精盐运往天津销售。“久大”新产精盐,品质纯净,色泽洁白,备受欢迎,改良食用盐获得空前成功。

打开销路

精盐

中国盐政承袭封建旧制,销售权操在少数盐商手中。盐商又分引商、纲商、票商、认商、包商、指定商等,各据一方,都有专卖权,不许别人、别地插手,否则就叫“越界为私”,以私盐论处,因此“久大”精盐的销路受到限制。初期,主管方面只许在天津市东马路设店行销。这就使“久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后来,“久大”得知当时的风云人物杨度与袁世凯关系密切,便千方百计拉杨度入股。杨度拿了两瓶久大精盐送给袁世凯品尝,袁世凯表示赞赏,高兴之下,给了“久大”五个口岸的销售地,久大精盐这才得以在长江流域打开销路。“久大”精盐商标为“海王星”。海王星的运行轨道与其他行星不同。范旭东取此意,喻意“久大”以造福于人民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