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大佛,石雕,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座雕塑。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卢舍那大佛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名称

卢舍那大佛

作者

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

所在地

河南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创作时间

公元650年

高度

17.14米

表现寓意

是武则天的“报身像”

简介

龙门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龛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名称来源

卢舍那大佛

在佛教中,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卢舍那是报身佛,也有人说它是释迦如来的报身佛。据说释迦如来在立名的时候,把法身和立身起了同一个名字,表示报、法一体、不可分离。

所谓的报身,也就是指报应身,是佛的修行圆满的表现。因此,很多的佛都属于报身佛的类型,例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卢舍那如来也是。

建造背景

建造背景

卢舍那大佛像

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义。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建造历史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贞观23年(公元650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后的第一年。也许这是唐高宗为给武则天献礼而专门开凿的。当时为昭仪的武则天二十五岁,她一人就捐钱两万贯。

佛像一凿就是25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武则天于680年称天后,虽然十年之后武则天才正式称帝,但大佛建成之后,她身边的一些高僧,已经开始积极地做一些宗教活动,为其日后的登基打下了基础。 

技艺与布局

布局

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

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整个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

技艺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

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遗产保护

1971年,当时的中国文物研究所和龙门石窟文管所曾对卢舍那大佛进行过最大规模的修复,使残破不堪的大佛焕发了青春。从那以后30多年来,卢舍那大佛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维护。

2007年3月28日,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前的脚手架全部拆除完毕,卢舍那大佛30多年来的首次“美容”手术结束。[2]

2000年11月,在第2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