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姓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属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之始。

溯嬴姓渊源,可至颛顼高阳之玄孙伯益(大费),伯益因“为舜主畜”有功,舜赐嬴姓,奉玄鸟为图腾。

中文名

嬴姓

外文名

ying xing

得姓始祖

伯益

含义

中华姓氏之一

著名人物

嬴政

历史发展

起源

嬴姓,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皞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皞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

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

少昊之母,《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又称为皇娥。《春秋元命苞》-上记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有的书又作稚华之渚,即今河北盐山东南),女节梦中幻觉到这颗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而《拾遗记》上却更有一段富于神奇色彩的记载: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沧茫之浦时,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绝俗的神童,自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

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来到沧茫水边,与皇娥相遇,竟一见钟情,从此与她嬉戏宴游,乐而忘归。经过一段浪漫时间,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一位圣子,取名叫挚,为了纪念皇娥与帝子穷桑相爱,便又给他取名穷桑氏,亦叫桑丘氏,这就是嬴姓的原始远祖少昊。

少昊长大后,成为氏族首领。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氏族壮大,少昊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迁都曲阜。当少昊即位之日,有五只凤从五方(东、西、南、北、中)飞集于帝庭。少昊氏认为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以鸟来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即位后,利器用,正度量,即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少昊最大的功绩是测量天象,制定历法。他的部落设置有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节气变化的官,有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门五种之多。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路史·后记》),又把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

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都是源于此。少昊又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作乐曰《九渊》。”《帝王世纪》说,少昊一直当了一百年东夷部落联盟领袖后才去世。

少昊去世后,戎夏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有的氏族沿着黄河继续西迁到黄土高原,少昊凤鸟氏族则迁到更远的陕西云阳一带。正因为如此,少昊虽为东夷,但《帝王世纪》和《遁甲开山图》等典籍都说帝少昊死葬云阳。《山海经·西次三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于少昊氏族西迁,少昊逝后,被尊为西方天神,叫西皇。

确切地说嬴姓始祖是伯益,司马迁《史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伯益之父是禹以最贤之皋陶,打算将自己的帝位让给他,不巧他病逝。皋陶死后,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继承了燕鸟图腾,仍以偃为姓。

皋陶的长子名伯益,伯益为秦赵之祖,继承了少皞氏的嬴。《帝王世纪》说:伯翳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伯翳即伯益,舜帝赐他为嬴姓,只是命他继承了少皞氏担任嬴姓部落的首领。并非嬴姓自伯益时才开始有。这样,从皋陶父子时始,嬴与偃两姓分开,而变成了凤凰家族的两大系统。偃姓奉皋陶为祖,他的后裔主要向南发展;嬴姓则奉伯益为祖,他的后裔主要留在山东,或南行淮水,或向西迁。

伯益因对社会的发展立了大功,禹准备举伯益为戎夏--东夷部落联盟的领袖,让伯益当禹的继承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禹之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于是,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中国的历史由此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1]

嬴姓十四氏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而且东汉大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就明说:“李、梁、葛、江、黄、阮、寥、诸葛、英、赵、秦、沈、徐,皆皋陶之后也。”皋陶之后有八支都为伯益的嬴姓十四氏。

嬴姓十四氏包括了当代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的汉族人,被合称为嬴姓十四氏。嬴姓中东夷来源比较纯的只有徐、廉、江、黄、缪。其余九氏也有来源姬姓等其他姓或赐姓改姓。

李氏一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直谏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但嬴氏十四姓其中没有李姓,是因为嬴氏祖为伯益(大费),而皋陶(大业)是伯益之父,所以李氏是嬴宗,便不是嬴氏。

按古史料记载,李姓非伯益之后,乃伯益之弟仲甄之后代(李,阮,甄,),李姓追皋陶为祖,

廉氏、徐氏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即伯益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启继帝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长子大廉封地于秦。据《元和姓纂》所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相传为古帝颛顼孙大廉之后,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是徐国之始。若木就成为了徐国的始祖和第一位国君。

子孙繁衍,至商时建立了徐国,逐渐成为东夷中最强大的一支,史称“徐夷”也称“徐方”、“徐戎”。若木的后代分为四支,分别是徐氏、赵氏、黄氏、马氏。徐姓也有支是商族后裔。

江氏

伯益下传几十代,经夏、商,到西周时有裔孙名元仲。元仲受封于江,并建立了江国(今河南正阳县涂店附近)。《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朝将伯益之后分封于江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赵氏

「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皋陶的十四世孙造父生活于周朝,因为善于驯马和驾车,深深得到周穆王的宠爱,后来因为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带穆王回京,穆王就赐给他造父赵城(现时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代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赵姓。

秦氏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归汉,子孙以国为氏。

梁氏

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其后有梁氏。

黄氏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其后裔有封于黄国。南宋学者郑樵《通志·氏族略》:“黄,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楚有春申君黄歇。”

马氏

出自「嬴」姓,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年),赵国大将赵奢因战功,受封于马服(河北邯郸西北),称为马服君。其后有马服氏,简为马氏。

葛氏

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夏代,有诸侯方国「葛」国,在今河南宁陵县(一说长葛市),《孟子.腾文公》载;汤居亳(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主要以商丘为准,一说亳州),与葛伯为邻。其后有葛氏。其注曰:“葛,夏诸侯嬴姓之国。”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费氏

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他的后代有支以费为姓,如夏桀时去夏归商的费昌,就是他的后裔;夏启分封其支子为费,以地为氏。

谷氏

出自「嬴」姓。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谷朗碑记》所载,秦人的先知非子,居住于秦谷(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其后分为二支,一支为秦氏,另一支为谷氏。

缪氏

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谥号为“缪”(莫六切)。

迁徙

伯益之后嬴非子原居西犬丘,周孝王时为其息马有功,受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

周平王时,秦襄公因救国有功,率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秦国作为周的诸侯国。其后,秦之都治沿天水、渭水、渭河东迁,先后以西垂、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为都。如今西北诸省的秦川、秦岭之名,由此而来。

现川黔两地嬴氏一支,原籍“古秦圣地”天水,后居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孝感乡猪市坝(今属湖北省麻城市),明朝万历年间迁徙平越(贵州福泉)。1621年,嬴启高领兵出征,转战川黔。受封镇守复地,遂落居川黔交际赤水河畔的马蹄滩狮子大田。

后嬴洲受封袭龙场营守备,其后嗣分居于四川马嘶乡的姚家坪、高坡、黄莺沟、半坡;马蹄乡的龙打沟、营屯、墙院、石岗、磨子塘、青杠寨;兴文县的大坝;贵州的鸡鸭寨、箐口、卧泥河、马路河、者把坳等地,生息至今近四百年。

目前中国嬴姓分布

今日嬴姓分布图

1、贵州省:毕节七星关区、六盘水水城、黔东南黎平、黔西南福泉、贵阳等。

2、四川省:古蔺县、兴文县、成都等。

3、江苏省:东海县,睢宁县,射阳县,灌云县,涟水县,东台县,阜宁县,南京市,无锡市,淮安市清河区,姜堰市,启东市,镇江市京口区,南通市崇川区,徐州市泉山区,沭阳县,扬州市广陵区,常州市武进区,滨海县,苏州市等。

4、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沂南县,莒南县,郯城县,罗庄区,苍山县。

5、北京市:海淀区,西域区,石景山区,市西城区,丰台区,宣武区,市东城区。

6、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

7、天津市:河西区,和平区。

8、山西省:夏县。

9、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淮格尔旗,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固阳县。

10、吉林省:长春市绿阳区,集安市,通化市东昌区,扶松市。

11、上海市:静安县,徐江区。

12、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富阳市,上虞市,西湖区,海宁市,宁波市,泰顺县。

13、福建省:建宁县,南靖县,浦城县。

14、湖北省:谷城县,武汉市洪山区。

15、湖南省:邵东县,中方县,新华县,绥宁县,长沙市雨花区,永州市芝山区等。

16、广东省:阳东县,紫金县,深圳市罗湖区、龙岗区,惠州市惠城区,新兴县。

17、广西省:全州市,柳城县,三江县,罗城县。

18、重庆市:渝北区,万州区,永川区。

19、云南省:玉龙纳西县,昆明市盘龙区,西山区,潞酉区,保山市隆阳区,思茅市翠云区。

20、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青铜峡市。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水磨沟区。[2]

川黔嬴启高系嬴姓分布图

传统文化

近现代,海内外寻根热再度兴起,姓氏郡望成为人们追寻家世渊源、联宗认亲、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寄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溯嬴氏发展历程,自伯益得姓,至非子食邑西犬丘,而后秦都九迁,其地域均在今甘肃陕西一带无误。而在千百年间,无论是食邑封侯、还是之后问鼎九州,嬴姓都是这片土地唯一的主人,而这一时期,也无疑是嬴氏最辉煌的历史阶段。以此定郡,名正言顺。

我系旧谱昭穆图载:吾祖启高“原郡天水,又名西秦,启高祖之父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猪市坝人氏”,旧时家神牌位有书“咸阳堂上”,所指地域均与正史相符。但因历史建制沿革的变迁及地域称谓的交替,长期以来,族人的口耳相传中对嬴氏郡望存在四种称谓:天水郡、西秦郡、咸阳郡、陇西郡。所均是同一地域,但因为表述不同,容易造成误解。

1、西秦(秦州):正史中未见西秦载为地名,而是通指公元385431年间陇西鲜卑族在秦国故土之西建立的政权数民族政权(五胡十六国之一),其名称与前秦、后秦一样,均仅因地域在秦国故地,而与我嬴氏无人文联系。旧谱谓“原郡天水又称西秦”,西秦当指天水的民间俗称,以附注的方式说明天水所概地域。

秦州为天水别名,其名称始于三国魏文帝,比天水晚,且从未制郡。古代郡名有官方标准的统一称谓,当以史据为凭;且考虑与后世他族政权区别,故西秦与秦州均不宜称作正式郡名。

2、咸阳:咸阳为秦始皇建立秦朝时的都城,属嬴氏彰显时代末期的活动地域,秦朝时属内史直管,历史上也从未列入郡名。今日所称咸阳郡,乃是韩国地名(韩国庆尚南道西部的一个郡)。综合历史真实和明确识别两个角度考虑,咸阳也不宜作为郡望使用。

3、陇西与天水:以郡制考证嬴氏望地,秦朝时属陇西郡,汉代属天水郡(又称秦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分陇右置秦州,得秦州之名)。

从前后两个郡地域范围来看,虽然陇西置郡在先,但天水的管辖地域更吻合嬴氏的主要活动区域。再结合郡望产生的历史及姓名郡望定名的规律:郡望之说着于唐朝,且多以汉晋时建制为郡名;更有旧谱“原郡天水”之说,从历史推敲和谱志传承两个角度相互佐证,我嬴氏郡望确定为“天水郡”。

姓氏名望

颛顼

颛顼(生卒年月不详):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即帝位,建都于高阳古城(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为五帝之一。《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

大业

大业(生年待考,卒于禹时):男,汉族,嬴姓,颛顼(又名干荒)的外孙、伯益之父、秦国君主和赵国君主的嫡系先祖。大业是辅佐帝舜的十大名臣之一,被舜任命为刑法官。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蛮夷滑夏,寇贼奸宄”的现象,他作五刑以正民。据说,他理狱时对于过失犯罪者大多从轻处理,而对那些不知悔改的罪犯给予严厉惩处,使民众信服,被奉为司法鼻祖,又因其决狱公正,被奉为狱神。

他曾向舜提出“九德”,认为要以德安民。他进谏的具体的言论记录在《尚书·大业谟》中,体现出他修德行政的主张。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大业为继承人,但大业先于禹而死,所以没有继位。大业死后,葬于六(六安)。禹封大业的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后来,禹又举荐益(伯益)为继承人,并封伯益之后于英。

伯益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以“佐舜养畜,助禹治水”之功载入史册。《史记·秦本纪》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秦始皇本纪》“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伯益生有二子:大廉、若木。作《山海经》。

嬴非子

嬴非子:在位年代约为前900年—前858年,居于犬丘,善养马。受周孝王赐为周的附庸,在秦地建立城邑,承祀嬴姓,开启了嬴秦由游牧部落向国家形式逐步过渡的新纪元。

嬴开

秦襄公嬴开(?—前766年),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周幽王时,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之。周幽王被杀后,襄公拥载平王,并派兵护送,被封为诸侯,赐岐山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成为秦国的缔造者。

嬴政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秦始皇帝,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附少昊

现有学界人士认为嬴姓源于东方少昊氏,其论据如下,但先秦族源,尚有待历史考证。

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

少昊之母,《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又称为"皇娥"。《春秋元命苞》-上记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有的书又作"稚华之渚",即今河北盐山东南),女节梦中幻觉到这颗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

而《拾遗记》上却更有一段富于神奇色彩的记载: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沧茫之浦时,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绝俗的神童,自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

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来到沧茫水边,与皇娥相遇,竟一见钟情,从此与她嬉戏宴游,乐而忘归。经过一段浪漫时间,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了一位圣子,取名叫挚,为了纪念皇娥与帝子穷桑相爱,便又给他取名穷桑氏,亦叫桑丘氏,这就是嬴姓的原始远祖少昊。

少昊长大后,成为氏族首领。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穷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氏族壮大,少昊当上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迁都曲阜。当少昊即位之日,有五只凤从五方(东、西、南、北、中)飞集于帝庭。少昊氏认为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以鸟来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即位后,"利器用,正度量",即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少昊最大的功绩是测量天象,制定历法。他的部落设置有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节气变化的官,有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门五种之多。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路史·后记》),又把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

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都是源于此。少昊又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作乐曰《九渊》。”《帝王世纪》说,少昊一直当了一百年东夷部落联盟领袖后才去世。

少昊去世后,戎夏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有的氏族沿着黄河继续西迁到黄土高原,少昊凤鸟氏族则迁到更远的陕西云阳一带。正因为如此,少昊虽为东夷,但《帝王世纪》和《遁甲开山图》等典籍都说帝少昊死葬云阳。

《山海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于少昊氏族西迁,少昊逝后,被尊为西方天神,叫"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