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个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截至2012年5月)拥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的,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中文名

不结盟运动

外文名

Non-Aligned Movement

英文名

Non-Aligned Movement

组织性质

松散国际组织

成员国数量

120

成立时间

1961年9月

成立宗旨

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基本概况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 -- NAM)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章程。它定期召开首脑会议、部长级会议、协调局部长级会议及纽约协调局会议等。首脑会议为不结盟运动的最重要会议,自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3年举行一次。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如有分歧,各成员国可采取书面形式向主席国正式提出保留意见,以示不受有关决议或文件的约束。[1]

发展历史

古勒特邀出席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

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万隆会议之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新老殖民主义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苏联也开始同美国争夺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些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希望被卷入这些矛盾斗争,开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南斯拉夫发表联合声明,拥护和平共处原则,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主张各国之间开展经济、文化合作,建立平等友好关系,从而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基础。

在1960年一年中就有17个非洲国家宣告独立。殖民体系最后崩溃成为历史趋势。同时,超级大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争夺加剧,对这些地区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带来日益严重的威胁。一些中小国家,尤其是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大国的控制,不被卷入对立双方的冲突,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反帝、反殖、反种族主义,捍卫民族独立,走和平、中立、非集团、不结盟的道路。

1961年,铁托访问非洲9国时建议各不结盟国家举行首脑会议。在埃及(当时称阿联)、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印度、阿富汗5国的发起下,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970年起,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3年举行一次。

机构组成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截至2012年5月,不结盟运动共有120个成员国、20个观察员国,还有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和联合国等11个观察员组织。 

成员国

不结盟运动关于南南合作

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伯利兹、贝宁、不丹、玻利维亚、博茨瓦纳、文莱、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智利、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科特迪瓦、古巴、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约旦、肯尼亚、科威特、老挝、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蒙古、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朝鲜、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卡塔尔、卢旺达、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斯威士兰、叙利亚、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库曼斯坦、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2004年5月19日,塞浦路斯退出不结盟运动;2006年5月接纳其观察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两国为新成员,都为发展中国家。 

观察员国

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巴西、中华人民共和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萨尔瓦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墨西哥、塞尔维亚、黑山、乌克兰、乌拉圭 

观察员组织

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联合国

服务宗旨

自成立以来,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不结盟运动在新形势下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奉行原则

1、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

2、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3、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

4、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

5、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历届会议

第16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

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与会,会议发表了《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宣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964年10月,第二次首脑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1970年9月,第三次首脑会议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会议通过了反对霸权的《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卢萨卡宣言》。

1973年9月,第四次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会议决定在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局,以协调各成员国在联合国内的立场。

1976年8月,第五次首脑会议在科伦坡举行。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经济宣言》和《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等。

1979年9月,第六次首脑会议在哈瓦那举行。会议发表了《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

1983年3月,第七次首脑会议在新德里举行。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经济宣言》《新德里文件》和《集体自力更生宣言》等文件。

1986年9月,第八次首脑会议在哈拉雷举行。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经济宣言》《关于南部非洲特别宣言》和《哈拉雷裁军呼吁书》等文件。

1989年9月,第九次首脑会议再次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经济问题成为此次会议关注的重点。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

1992年9月,第十次首脑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这是不结盟运动在冷战结束后首次召开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雅加达文告》《最后文件》以及关于索马里、外债、人口、非洲基金、粮食安全、国际合作和联合国改革等7个决议。

1995年10月,第十一次首脑会议在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举行。会议通过了《最后文件》,要求建立一个以和平、公正、平等、民主、完全尊重国际法则为基础的新国际秩序。

1998年9月,第十二次首脑会议在德班举行。会议发表了《德班宣言》。

2003年2月,第十三次首脑会议在吉隆坡举行。会议通过了《最后文件》《吉隆坡宣言》和关于伊拉克问题以及巴勒斯坦问题的两项声明。

2006年9月,第十四次首脑会议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与会各国就如何使不结盟运动重现生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以及联合国改革,中东形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当前国际形势下不结盟运动的目的、原则和作用的宣言》等5个文件。

2009年7月,第十五次首脑会议在埃及红海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中国作为观察员国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世界团结、和平发展”。大会通过了指引不结盟运动未来三年发展方向的最后文件和行动纲领《沙姆沙伊赫宣言》。

第十六次首脑会议于2012年在伊朗举行。届时,伊朗将接替埃及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首脑会议召开前,不结盟运动协调局部长级会议2012年5月9日在埃及红海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回顾2009年不结盟运动峰会召开以来取得的成果,加强各成员国的沟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各领域挑战。会议讨论的议题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联合国机构改革、地区争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妇女权益、巴勒斯坦问题和人权保护等。会议形成了决议草案,将提交于伊朗在召开的峰会时审议。

2012年8月26日,第十六届不结盟运动峰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来自100多个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以及观察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将出席峰会。目前峰会超过300页的经济文件已经制定。

与中国关系

中国于1992年9月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