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帕·阿力马洪,女,维吾尔族,1939年5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青河镇居民。阿尼帕·阿力马洪收养了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孩子,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至真至纯的温暖之家。同时,她还把仁爱之心播洒到社会,帮助了许多困难中的人们,为建设新疆民族和谐大家庭作出了贡献。2009年,阿尼帕·阿力马洪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被评为新疆十大杰出母亲;2010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入选《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国外展播。

中文名

阿尼帕·阿力马洪

国籍

中国

民族

维吾尔族

职业

居民

出生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青河镇

性别

出生年月

1939年5月

事迹介绍

阿尼帕·阿力马洪

阿尼帕的爸爸是喀什人,1956年,全家迁到新疆阿尔泰地区青河县。不久,阿尼帕的父母相继病逝。六兄妹中年龄最大、只有20岁的阿尼帕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很快乐的日子。1970年,阿尼帕的邻居牙合甫夫妇(丈夫维吾尔族、妻子哈萨克族的再婚家庭)相继去世,撇下3个儿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维吾尔族)、17岁的库尔班(哈萨克族)和14岁的托乎提(父亲维吾尔族、母亲哈萨克族)。同样失去过父母的阿尼帕,知道这3个孩子孤单无助的滋味,她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没人管吧?”于是他们收养了那3个孩子。

1977年,阿尼帕夫妇又收养了回族姑娘王淑珍。11岁的王淑珍和她的兄妹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汉族继父金学军家。不久,母亲撒手人寰,继父又体弱多病,兄妹几个便开始流浪街头。在王淑珍被收养的几个月后,她的继父金学军一病不起。看到几个孩子蜷缩在一张破旧的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便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姐妹王淑英、王淑花带回了自己的家。1989年,金学军去世,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阿尼帕又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这样,加上她自己生养的9个儿女,阿尼帕就有了4个民族的19个儿女。

团圆锅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阿尼帕妈妈总是做好饭后就离锅远远的,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饭。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夫妇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并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他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为了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穗、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为了贴补家用,阿尼帕还曾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工作,清洗羊肚和羊肠,每个月按计件可以挣上36元。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做好孩子们的早饭后,阿尼帕就来到青格里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的双脚浸在雪山融水里,双手不停地忙碌着,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为了给20多口人做饭,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借阿尼帕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大家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

善举动人

阿尼帕·阿力马洪与收养的孩子

“天上星星数不清,阿尼帕一家做的好事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年来,除了收养各族孤儿,阿尼帕夫妇所做的其他感人的事,也在当地广为传颂。

切克斯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他的手有严重残疾,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从1984年以来,他家里的面粉长年都由阿尼帕一家供应。

从河南来青河县打工的7位农民工遭遇包工头拖欠工资,眼看严冬来临,阿尼帕便安排他们17个人住在自己家中。一个月内,阿比包老人拖着病腿在寒风中多次奔波,找包工头协商,终于为他们讨回了工钱,这些农民工感动得哭了。

来自石河子市的哈萨克族姑娘古丽到青河县寻找男友,但是没有找到,萌生了自杀的念头,阿尼帕一边把古丽安排在自家亲戚开的餐馆里打工,一边与古丽远在石河子的家人联系,现在回到石河子的古丽已和当地的哈萨克族小伙子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大龄孕妇江阿古丽怀孕时,阿尼帕让她住在自己家里,临盆时江阿古丽大出血,阿尼帕一声令下,家中的10多个儿女马上赶到医院献血。出院后,阿尼帕又把江阿古丽接到家里照顾了一个月。

一些在牧区的哈萨克牧民,有事都愿意到阿尼帕家求助,她总是热情相帮,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免费提供吃住。大家都说,阿尼帕的家成了牧民们在县城的“办事处”。

爱心大家庭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夫妇天天在家看电视,还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灾区。阿尼帕看着失去父母的孤儿们总是在流泪,她找到县民政部门的领导说:“我们现在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愿意再收养10个孤儿。”在阿尼帕老人的感召下,全县有10多个家庭向民政部门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的请求,牧民们赶着牛羊来县城捐款,在这个贫困县,各族人民向地震灾区捐款竟达130多万元。

如今,阿尼帕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但逢年过节,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赶回来陪老人住几天。阿尼帕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说一声,就是再难,别人也会搭把手。2009年“母亲节”,央视记者送给阿尼帕老人一件特殊的礼物——她和孩子们的100张笑脸。

在阿尼帕妈妈的眼中,这些孩子从来没有民族之分,“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的血脉,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除了抚养孩子,阿尼帕夫妇还做了很多好事。2003年,阿尼帕帮助寻亲无望差点自杀的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找到工作,还让她到家里住。2003年,阿尼帕为大龄孕妇江阿古丽筹集1000元钱,召集儿女为她献血,手术后接到家里照顾。5月,资助贫困的孕妇乌拉斯汗顺利做了引产手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切克斯手有严重残疾,1984年以来,一直把阿尼帕家当成自己的家,面粉常年由阿尼帕一家供应。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捐款1000元,还找到民政部门要求再收养十个孤儿,她说:“只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们的。”

阿尼帕的热心深深地影响着她身边的孩子们,子女们已经养成了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他们知道了,再难也会搭一把手。侄女热孜万古丽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我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并从中得到快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