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中文名

审美观

拼音

shěn měi ɡuān

释义

谓审美主体对美的总的看法。

示例

殷谦杂文集《心灵真经》:“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关于趣味的评价标准,就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审美评价,这种有害的、低级的趣味会影响人们形成雅正、健康之审美观。说严重一点,它甚至会导致社会性的审美价值理念之混乱,以及审美趣味之败坏。总之,汉字是中国人的语言,也是一切文化和艺术的根本,在理解汉字时像在其他的审美领域一样,趣味决定一切,好的理解和评判,那必是趣味很高的理解和评判,而坏的理解和评判,也肯定是趣味很低的理解和评判。”

延伸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