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感觉剥夺实验也证明了我广泛联系的观点。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中文名

感觉剥夺实验

外文名

sensory deprivation experiment

所属学科

心理学

感觉剥夺实验的类型

感觉剥夺实验研究有不同的类型。从内容上看, 有视觉、听觉、肤觉剥夺; 从方法上看,有简单的部分感觉剥夺, 也有严格意义上的感觉剥夺; 从对象上看,有动物的和人类的感觉剥夺之分。在感觉剥夺的实验设计上, 一般有三种, 即限在床上的、面具式的以及悬挂在水中的大槽里的感觉剥夺。无论哪种类型, 其剥夺感觉的途径都是多种多样的。以动物的视觉剥夺为例, 通过缝合眼睑、使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障目镜、或在黑暗中养育等都可以减少或完全剥夺其视觉。

首例感觉剥夺实验——麦克吉尔实验

1954年, 心理学家贝克斯顿(W.H.Bexton、赫伦(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等, 在付给学生被试每天20 美元的报酬后, 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实验好象是非常愉快的。具体地说, 就是在没有图形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镜), 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头) 和听觉( 实验在一个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 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开始阶段, 许多被试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虑其学期论文。然而, 两三天后, 他们便决意要逃脱这单调乏味的环境。实验的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 思维受到干扰, 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另外, 生理上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 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 有的被试甚至出现了幻觉( 白日做梦) 现象。

赫布认为, 有机体的心理的形成, 完全依赖于其所处环境。“心理在它变得有能力进行新构成的反应以前基本上是空白”。有机体在每一年龄阶段都和它的环境不断发生交往,被试对实验环境的出乎意料的反应, 正是其离不开所处环境的证明。赫布还认为, 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种形成“细胞结集(cell一assemibles) 的能力。“从这里可以发展出作为一种机能作用单位的注意和知觉的习惯”。因此, 形成人们的知觉和注意的习惯方式有赖于我们早期所受的环境影响。“我们从出生开始, 就主要只听见本民族的语言, 因而被剥夺了非常丰富的听觉经验。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侯, 这样的环境就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系统, 以致我们总是通过我们早期经验的局限性来看待世界”,使我们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环境。

感觉剥夺实验的心理效应

感觉剥夺能够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涉及了感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 也触及了诸如态度、遵从、动机与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感觉剥夺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

①感觉剥夺造成注意力涣散, 不能聚精会神地从事某种活动;

②感觉剥夺造成思维的混乱, 不能明晰地思考间题;

③感觉剥夺造成知觉能力的损伤, 不能正常地进行感知活动和分析;

④感觉剥夺造成想象能力的畸变, 有些被试甚至出现幻觉现象;

⑤感觉剥夺造成被试心理上的焦虑不安, 使被试产生痛苦和想逃脱的愿望。

病理心理现象

感觉剥夺实验志愿者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

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

③思维迟钝;

④暗示性增高;

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

另外,美国心理学者的“感觉剥夺试验”,也说明一个人在被剥夺感觉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经过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正常。这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1]

感觉剥夺实验也证明了我广泛联系的观点。

我认为世界是广泛联系的,那么人的成长和成熟,也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只有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并加强和改进这些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也才能最优。广泛联系是心理潜能激发的第一步。

广泛联系对孩子更为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他们没有想到,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或者引起了心理的不健全,或者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实验结果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