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炼殿,是中国湖北武当山一风景,由于天气原因所产生的一种仙境般的风景景观。

中文名

雷火炼殿

地理位置

武当山

所属国家

中国

荣誉

万世之伟观

历史背景

金殿建成伊始,就出现了三大奇观。其一是“祖帅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其二是“海马吐雾”: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栩栩如生的金兽金禽,其中有一头海马,每到夏季,当海马口中“吐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其三是“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耀眼夺目,遇物碰撞即发生天崩地裂的巨响。有时雷电划破长空,如利剑直劈金殿,刹那间,武当山金顶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数十里外可见武当峰巅之上,红光冲天,其景如同火山喷发,惊心动魄,神奇壮观。

更令人称奇的是,任凭电闪雷鸣、震天裂地,但金殿却丝毫未损。雨过天晴,金殿经过雷震雨洗,倍加辉煌。

于是,“雷火炼殿”就成了武当山金顶的最大奇观。民国初年,在金殿后立父母殿,左右立签房和印房。三幢建筑物粗俗简陋,三面包围,使金殿黯然失色。此后,金顶上屡遭雷击,说来也稀奇,雷击的是这三座建筑物,而金殿却岿然不动,于是人们说这是真武君打扫门前,不要它们碍手碍脚。[1]

产生机理

武当山重峦叠嶂,气候多变,云层常带大量电荷。金殿屹立峰巅,是一个庞大的金属导体。当带电的积雨云移来时,云层与金殿顶部之间形成巨大的电势差,就会使空气电离,产生电弧,也就是闪电。强大的电弧是周围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看似火球并伴有雷鸣;而且金殿与天柱峰合为一体,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放电通道,又巧妙地利用曲率不大的殿脊与脊饰物(龙、凤、马、鱼、狮),保证了出现炼殿奇观而又不被雷击。

研究历史

武当山在湖北的西北,这里山林茂盛,风光秀丽,洞、泉、岩、涧点缀其间,峰峦独与它处不同,七十二座山峰,峰峰俯首朝向主峰天柱峰,而天柱峰鹤立于群峰之巅,如王者之临诸侯。武当山高险幽深,飞云荡雾,相传,武当道教所崇奉的真武大帝就生于这仙境一般的地方,并在此修炼、得道、升天,因此这“神仙窟宅”自古以来便吸引着许多求仙学道者来此栖隐。

武当是风景胜地,道教名山。不仅如此,武当的武术也非同小可,与少林功夫南北并雄。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使武当独领风骚的,还有它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人也许会问: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当时中国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当的宫观为何举世无双?其中缘由与明成祖朱棣密切相关。武当宫观始建于唐代,宋元陆续有建置,到了明代,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为了使这种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名正言顺,天下归心,他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皇权神授,得到了武当真武大帝的阴佑。

他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朱棣还把真武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以后明代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在明代,其政治地位,如日中天,众名山不可同日而语。几百年来,武当信徒不仅广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而且远及台湾、香港和东南亚。

发生实例

据记载,当年朱棣修武当前后共动用了三十万工匠,历时十二年,修成宫观大约有八千余间,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宝幡、神账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富丽无比。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富甲天下”的“黄金白银”世界。后来,由于不断的扩建,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

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成一条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痔茅、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

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关切殷殷,前后共发60多道上谕,其内容大到调遣人力,小至设计图纸审批,建筑余料处理,事无巨细。朱棣再三叮咛顺从自然,对山体不要分毫修动,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遽,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明人自豪地称武当建筑群为“万世之伟观”,今日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然而现存的仍透着宏伟和精美,且有许多绝妙之处令人称奇。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雷雨时,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火球翻滚,景象绚丽万千,而每次雷击过后金殿不仅分毫未损,而且灿然如新……凡此种种使人不由得为古人的智慧发出由衷赞叹。

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远路而来的虔诚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

画蛇添足奇观隐退

解放后,有关部门在金顶上安装了避雷针。想不到,这画蛇添足之举不仅使得雷击次数增多,损坏了父母殿,而且连金殿本身的“须弥座”也多次被损坏,金殿后的一棵千年古松也因此而丧生,且“雷火炼殿”的奇观也完全消失。

丹江口市于1980年再一次对金顶实施新方案,安装了避雷网、避雷针。这一次,防雷问题解决了,但“雷火炼殿”再也没有重现过。如何做到既要防雷保护文物,又要使金殿重现“雷火炼殿”的奇观,则又是留给现代科学工作者和文物学家所要解开的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