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男,出生于1966年10月9日,出生地在陕西省汉中市,是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十三所所长。王巍长期从事光纤陀螺与惯性系统等新型惯性技术研究工作。

1988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199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博士学位。

2010年,获得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1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文名

王巍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陕西省汉中市

出生日期

1966年10月9日

毕业院校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学术代表作

《光纤陀螺惯性系统》

主要成就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

人物经历

1966年10月9日,王巍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

1988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1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95年,负责三浮陀螺仪表的关键技术——数字化有源磁悬浮支承系统研制,担任课题负责人。

1998年,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10年,担任惯性技术与导航国际学术交流会秘书长并主持会议。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巍提出光纤陀螺新技术体制,系统阐述了误差机理及其抑制方法;在中国国内率先主持研制出宇航长寿命光纤陀螺组合并实现空间应用,提出光电一体小型化光纤陀螺惯性系统方案,解决了航天飞行器制导与控制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提出并实现了光纤电流、电压互感器工程化技术方案。

2007年,王巍负责研制的某型导航卫星用光纤陀螺组件在超出技术条件的太空环境下成功启动工作。

王巍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8月,王巍先后发表科技论文70余篇、学术著作3部。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网站显示,王巍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2010年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

《干涉型光纤陀螺仪技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人才培养

教育方法

王巍始终把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和创新型团队作为研发工作的重点。在日常的工作中,王巍结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以航天工程课题组+研讨会的创新形式开展工作,使培养和创新相结合。

指导学生

截至2012年4月,王巍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已培养博士2人、硕士9人,在读博士生6人、博士后8人,其中2人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优秀毕业生称号。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2009年

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成果转化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10年

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中国工程院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工程建设技术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2013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

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

国防科工委首批有突出贡献博士

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8年3月—202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陕西理工大学双聘院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惯性仪表与元件专委会、光电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总装备部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

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宇航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导航与控制》编委

人物评价

王巍

王巍是航天惯性技术学科带头人之一,他一直奋战在专业技术创新和型号科研攻关的第一线。(《中国科学报》评)

王巍是中国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惯性技术专家,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新型陀螺仪表和惯性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为中国航天惯性技术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评)

王巍品行端正,学风严谨,为中国新型惯性器件等的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2](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人物影响

王巍院士奖学金

王巍还在陕西理工大学设立了以王巍院士冠名的学生奖学金,每年资助经费共计20万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