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把理论当作教条、视书本为圣经的思想作风。其主要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不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书本上的个别定义、公式、结论出发,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拒绝对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文名

本本主义

外文名

Bookishness

别名

教条主义

简述

本本主义

就是做什么事都首先从自己个人考虑,不顾大局,只讲私利。本本主义(bookishness)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本本主义亦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解释

工具书中的解释

1、即教条主义,是一种脱离实际、生搬硬套、盲目地凭书本条文、他人经验或上级指示办事的作风。

2、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教条主义的别称。我们党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不懂得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列主义的书本知识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生搬硬套。

3、即“教条主义”。首出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行动的指南,而是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当成千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遇到问题,不问实际情况,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因此又称本本主义。

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1930年5月,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当时称为“本本主义”),毛泽东写了《反对自由主义》,进一步从认识论的高度阐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1]

2、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曾把这种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称为本本主义,即一切从本本出发。王明是其中最典范的代表。本本主义貌似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它不是把理论视为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而是当作前提。用理论统摄现实。裁剪现实。规范现实。

危害

第一、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学说,必须允许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允许人们探索改造社会的不同道路,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生活,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第二、束缚党的思想和实践非常明显,每当需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改变、调整、或完善党的政治路线或政策时,很多理论家们首先不去想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利益,社会的发展,而是去争论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修正主义。拥护变革的人们也总是害怕自己被指责为修正主义,极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来寻找变革的合法性,论证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甚至对不利于新的政策的经典词句重新翻译,这是不能够真正解放思想的,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的不尊重,对具有不同观点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大的不尊重,宣称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等于说:主张其它不同的观点都是离经叛道了。这种教条主义和与其伴生的实用主义既窒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又束缚党的政治实践,实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的大敌。

防范措施

人性,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最根本力量

本本主义之所以可恨,就在于它是害人的,就在于它是背离人类进步发展之要求和趋势的。当着依照教条主义的态度带来了一定的(或足够的)恶果之后,人性的要求必然会使人们抛弃它,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态度。所以,“求我幸福”这样的人性,便为反对教条主义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力量。

实践,是反对教条主义的根本前提

要想反对本本主义,必须首先揭穿它的欺骗性,首先判别出某种态度(或理论、或政策等)是害人的教条主义、而不是利人的“继承主义”。继承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带来的客观效果是利人的,而后者则是害人的。这样,判别两者的最根本可靠的途径,只能是实践(它所带来的效果)。所以,实践活动及其效果所客观具备的对教条主义的证伪作用,可为反对教条主义提供根本前提;实践,是证伪教条主义的根本手段和唯一标准。由此也决定了:“只有等到某种教条主义产生现实恶果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它”,也许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因为:惟其如此,才能使本本主义的危害得以彻底暴露。进而论之,本本主义的作崇,也许本身就是人类发展轨迹难免曲折、人类社会难免沉醉的原因之一。

理论战斗,是反对本本主义的重要手段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本本主义,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发挥能动,是反对本本主义的基本方法

能动固然是教条主义的根本源头之一,但能动本身并无罪过,只不过,教条主义者们往往把他们的能动力量用到捍卫教条上面罢了。反而,要想从根本上击溃教条主义,最基本的方法,也只能是重新召回能动所本然具备的那种“创造性精神”:我们的能动不是用来盲目地捍卫教条,而应是主要地用来创造、次要地用来继承;要用能动来弘扬发展主义和继承主义,而非捍卫本本主义。

冷观权威,是本本主义的必要补充

尽管,权威的存在是必要的,对权威的崇敬乃至崇拜也是必要的,但是,无论人们对历史上的权威做怎样地崇拜和崇敬,对其文化产品也应采取冷静观察、理性剖析和选择继承的态度。

实际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文件等“本本”。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79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要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既要大力提高理论水平,更要大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做到要“本本”而不要本本主义。

一般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文件等“本本”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正确结论,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人们推进工作和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首先应当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和努力把握“本本”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当然也应当看到,“本本”是从实践中来的,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运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发挥强大威力并不断得到完善;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生活,“本本”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就会丧失生命力。因此,学习“本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践相结合。如果脱离实际,把科学理论神秘化,只知死背硬记或者一味固守“本本”上的一些词句和结论,不会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就会陷入本本主义,其结果必然是既学不好“本本”,也干不好工作。

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历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但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决反对本本主义。一些同志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本本”,要么不认真学习领会“本本”,要么照抄照搬“本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前一个问题来说,大概是认为“本本”没有用、束缚人,不如抛开“本本”、率性而为,甚至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创新。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必须避免的。就后一个问题来说,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只求保险,怕担风险。因为自己对一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弄明白,又怕犯错误、担风险,干脆就照抄照搬“本本”,落得个保险平安。二是作风漂浮,投机取巧。理论联系实际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要花费心血和气力。有的同志受不了这份累、吃不起这种苦,于是就用“本本”上的东西代替对实际生活的调查研究,代替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代替对群众实践的总结概括。但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指出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投机取巧是容易的,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最终必然会栽跟头。由此可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做到要“本本”而不要本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