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勋,男,汉族,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通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

1947年—1951年,陆建勋在清华大学学习;1950年—1954年,担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1954年—1958年,先后担任海军司令部701厂技术股副股长、股长;1958年—1961年,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作;1961年—1968年,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1968年—1977年,担任六机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1983年—1994年,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1998年—2000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2000年—2004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2007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

陆建勋长期从事舰艇通信工程的研制工作。

中文名

陆建勋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市

出生日期

1929年9月11日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籍

浙江省杭州市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9年9月11日,陆建勋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47年9月—1951年7月,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50年11月—1954年12月,担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

1954年12月—1958年1月,先后担任海军司令部701厂技术股副股长、股长。

1958年1月—1961年10月,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作。

1961年10月—1968年5月,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

1968年5月—1977年12月,担任六机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

1977年12月—1980年1月,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副所长。

1980年1月—1983年12月,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所长所长。

1983年12月—1994年2月,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8年6月—2000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

2000年6月—2004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2007年1月,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

陆建勋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陆建勋主持和组织核潜艇特种通信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开拓了中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其系列成果装备了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统的研制,完整地提供了多种通信装备和系统,完成了中国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率先在研究院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军转民,发展高技术,并建立数十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1960年,中国正式引进了苏联瞬间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统“阿库拉”,在认真研究该系统的通信体制后,陆建勋发现该体制在抗多径干扰方面存在严重缺点,不宜开展仿制,同时瞬间大功率发射机、潜艇天线等设备也应按照中国当时的水平进行改进,于是,陆建勋提出了中国国内自行研制“潜艇瞬间大功率超快速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案,并初步提出代替进口样机的新技术体制。

最终,陆建勋提出的核潜艇工程通信装备——第一代瞬间超快速通信系统(九○○号工程)被国防科委正式批准立项,陆建勋团结各合作单位、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攻克超快速通信终端机、大功率短波液压伸缩天线等难关,最终夺取了核潜艇超快速通信系统研制的胜利。

1966年冬,陆建勋到北京饭店参加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动员中国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工程(代号“七一八”工程),陆建勋所在的研究室负责船—船、船—岸通信分系统总体论证与技术抓总任务,陆建勋提出以短波为主,同时以甚长波通信为辅,双管齐下,确保“火箭关机点”参数的传送,为了保证测量船与陆地的沟通,他拿着国际测量船的照片作参考,为“远望”号测量船设计了大功率旋转对数周期天线,安装了大功率的短波发射机。

为了避免强场强对接收的干扰,后来决定以向阳红5号科考船作为短波发射船,信号经中继发射,但是短波在远距离之间能否保证24小时不间断通信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他又委托有关研究单位计算、测量短波频率和可通时间,前后数年,经过多次实船考察短波传播特点,对短波远程通信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受武汉大学物理系开展的短波脉冲后向散射项目的启发,收集了大量国际关于短波脉冲探测信道研究的资料。

经过仔细研究,最终研制出一种短波脉冲发射机和同步探测实时选频系统,并建立了专门发射台站,终于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通信的目标,又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了新的调制技术的研制并取得成功,利用中国新建成的大功率甚低频发射台进行“关机点”参数传输,从多方面保证了关机点参数的正确传输。

1983年至1993年,陆建勋肃清文革阴霾整顿秩序保科研,统揽全局三线搬迁促发展,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推改革,率领各科研院所将先进石油测井设备国产化变为现实,成功研发出中国研制的新一代石油测井设备——电缆传输数控测井系统。

20世纪90年代末,陆建勋主持了与俄罗斯科学院的极低频民用技术合作的谈判,在引进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他联合中国国内有关专家根据中国特点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利用极低频/超低频无线电波进行地震预报及地下资源探测系统”的方案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极低频探地(WEM)工程”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他在开展某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认知无线电与抗干扰通信的结合是开创性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他提出申报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历经五年申报、四次失败后,该项目终于获得通过。

学术交流

2018年9月12日,2018中国智慧海洋与技术装备发展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幕,陆建勋到场并发表了题为《极低频“透明海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演讲。

学术论著

截至2007年1月,陆建勋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有专著1部,出版译著1部。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3年1月

《极低频与超低频无线电技术》

陆建勋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陆建勋认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要有良好思想品徳;二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两者是不可缺一的,对于后者,陆建勋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拓性、创造性的思维,遇到困难既要有正面攻坚的本领,也要有迂回包抄的各种手段,因此知识基础必须宽厚,运用灵活,培养那些死记硬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是没多大用处的。

所以主张教育要多用启发式,少用填鸭式,在大学里除了学好基础知识外,主要要把“做人”和“治学”方法学好,这是极重要的基础。陆建勋认为真正的知识积累是在工作实践中完成的,知识是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知识。

陆建勋认为,人的思想境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我为核心的“唯我主义”者,对我有利的就干,对我不利的就不干,这是一种自私的人,是低级趣味的人;第二种是抱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价交换的思想,这是,一种普通的人,社会的人;第三种适肯,无私奉献”的“忘我”的人,是高尚的人,其实也是各行各业都能做得到的人。

尽管这三种境界对每个人会兼而有之,但比例不同。一切总从“我”字出发的人是干不出真正大事业的,在完成一些宽大任务时,只有全身心地投人,生死度外、废寝忘食、齐心协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时候才是进人了“忘我”的境界,陆建勋希望有为的青年不要做那种低级趣味的人,人生的起点要高一些,丢掉小我才能成大器。

指导学生

截至2007年1月,陆建勋培养了6名博士和多名硕士。

陆建勋院士

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

1961年

先进工作者

1992年

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年份

奖项名称

2007年

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

1998年

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

1991年

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

1990年

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

社会任职

曾任职务

陆建勋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

湖北省人大代表

中国科协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

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副主任、名誉主任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现任职务

通信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1929年,陆建勋生于北京,陆建勋的父亲常年在外谋生,母亲操持家务,初时家境较为富足,七七事变以后,生活渐显窘迫。

中学生活

在育英学校就读期间,陆建勋最喜欢自然科学、国文两门课程。他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课后就与小伙伴烧制泥捏的茶壶茶碗、做模型飞机、用牛油火碱自制肥皂,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经由亲身实践变为有趣浅显的现实,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得到释放,善于动手的能力也逐渐养成,在国文方面,陆建勋也显示出较高水平,同学撰写的《一九四一年高小毕业班班史》中特意提到:“陆建勋同学为文章高手,……皆令人深切羡慕者也。”

人物评价

陆建勋是中国最早从事舰船通信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评)

陆建勋在科研工作中的坚持执着所释放出的激情,于平静之中感染他人,他之所以这样努力,是因为心里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心中有一份对深海探索、国防建设、民族复兴的沉重责任,作为科学家,陆建勋身处科研殿堂潜心钻研,理性建构,构筑起自己的学术高地,作为普通人,他在生活里谦虚温和,以诚待人,多了些理性之外的“感性”,科研成就与人格魅力,构成了陆建勋个体的两面,缺一不可,我们折服于他的科研成就,但他于生活细节处体现出的感性温情却更让人倍感温暖,我们对陆建勋的热爱,不仅仅是后学晚辈对他科研生涯的无限敬佩,同时也是对他高尚道德情操的敬仰,对他的科研事业,我们高山仰止,可是他的道德情操却又使得我们觉得这位老科学家如此之近,触手可及,原来我们身边的这位院士是这样的和蔼可亲,如此的淳朴善良。(中国舰船研究院王健评)

陆建勋是中国舰船通信、极低频探地等研究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在无线电通信领域不断精耕新作,不懈钻研探索,为中国舰船通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科界评)

陆建勋勇于创新、学风严谨、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范,为青年树立了榜样,带出了一支科研生力军,陆建勋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