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舰上攻击机(B7A)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推出的兼具俯冲轰炸和水平投弹/投鱼雷于一身的海军舰载攻击机,即是把舰爆机和舰攻机合二为一,负责研制的是爱知时计电机(已改名"爱知航空机")。

流星与流星改是日本海军二战期间第1种舰载双重任务轰炸机,可以完成俯冲轰炸水平轰炸与鱼雷轰炸任务,流星生产工艺简单,零件数不到0战一半,主翼为倒鸥型,其双重襟翼与副翼襟翼联动以提升低速性能,这种舰载轰炸机性能非常高,速度快并具有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实战中这种飞机很难拦截,不过流星改的生产同样受东海地震影响而被破坏,出现的太晚,战争结束时连同流星与流星改只有只有很少数量,未能对战局起到影响。

中文名

流星式舰载轰炸机

研制单位

爱知公司

国家

日本

首飞时间

1942年5月(B7A1)

发展沿革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九七式舰攻和九九式舰爆为主力舰载攻击机型的日本海军航空队,在优秀的驾驶员的操纵之下,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海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美军新型舰载战斗机的生产和服役、美军舰艇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日本海航的舰载机和飞行员在惨烈的消耗战中损失惨重。    

此时的日本海军高层们对当时所装备和服役的舰载攻击机都不甚满意:D4Y“彗星”式舰载俯冲轰炸机速度快,可靠性高,然而生产性差,无法适应残酷的消耗作战;中岛B6N“天山”舰载攻击机虽然航程远超过97式,但是飞行性能没有明显提高,机体过大造成航母载机量减少;航空母舰上飞机型号繁杂更使航空人才不断损失的联合舰队在保养、维护上大为头痛。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海军提出了兼有舰攻和舰爆性能的新型“通用舰载机”的研制要求。而“流星”/“流星改”,就是这一计划的产物。

新式舰攻的设计要求于1941年提出。但是,新的十六试舰攻的研制任务没有交给长期为海军提供鱼雷飞机的中岛公司,而是由舰载轰炸机的权威厂家爱知公司负责。海军要求新型舰攻能够同时拥有进行鱼雷攻击、水平轰炸和俯冲轰炸的性能。主持设计的重任交给了爱知厂的设计师尾崎纪男。

1942年5月,第一架16试舰攻开始试飞。1943年,军方正式命名为“流星”,编号B7A1。但是全机质量过大,未能满足海军要求。很快,爱知厂从2号机开始,对飞机主机翼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类似美国F4U“海盗”式战斗机的倒鸥翼型机翼,双重襟翼和副翼襟翼联动以提升低速性能。同时,机体的其他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重新设计。

试飞中“流星”出现了主翼强度不够问题,爱知公司将主翼由椭圆形改为直线型,后引进亨克尔公司冲压技术才解决生产问题。然而更大的毛病在于“誉”发动机的不可靠,为了等待改进后的发动机,“流星”从此开始了长达2年的反复试飞、改进过程。

发动机问题解决后,“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的生产型终于开上了生产线。新机编号为B7A2,命名为“流星改”。这种新锐飞机换装了功率为1825马力的“誉”12型18缸气冷发动机,安装4叶变距桨,时速高达566千米,超过“零”式战斗机,最大航程2638千米,升限11250米;为适应航空母舰搭载,主翼可折叠;该机火力较强,包括主翼上的两门99式2型20毫米航炮和后座一挺13毫米护尾机枪;机腹弹舱可挂栽250千克炸弹2枚,在进行鱼雷攻击时可在机体外挂800千克鱼雷一条(与一般飞机不同)。“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的鱼雷不是挂在机体中心线上,在中心线偏左一点,以避开机腹中间那个难以承重的弹舱门。);乘员3人。并且最大的优点是该型机生产简单,非常适合大量制造。  

经过了长达2年的试飞和改进,在生产了9架试制的B7A1“流星”后,最终决定量产的型号--B7A2“试制流星改”于1944年4月开始生产。与之前试飞时采用的问题多多的“誉”11型发动机相比,“流星改”采用了更为可靠的中岛NK9C“誉”12型发动机(1360千瓦,约为1825马力)。流星改”安装了4叶变距螺旋桨,时速高达543km/h,超过著名的零式战斗机,最大航程可达3040千米,升限11250米;为适应航空母舰内机库收容的条件,主翼为可折叠设计。主要机载武器为主机翼上的两门九九式二型20毫米机炮,机舱后部也可选装一式7.7毫米航空机枪或二式13毫米航空机枪。机腹弹舱可挂载2枚250kg航空炸弹,在进行鱼雷攻击时可在机体外挂一条800kg航空鱼雷。理论上,在投放完鱼雷或炸弹后,“流星改”可以有一定的空战能力。

主要型号

试制流星(B7A1):安装11型(标称1650马力)发动机的试制机

11型(B7A2):称流星改,安装12型(标称1670马力)发动机

试制流星改1(B7A3):安装HA43-11型(2200马力)发动机,只有试制样机  

设计特点

流星有一对倒海鸥翼,主翼可向上折起,其后方有两段式襟翼,机身下方有防弹装甲和内置式弹舱,流星使用誉12型发动机加四叶螺旋桨,因此,即使流星的重量是各日本舰载机之首,但由于动力充足而令它有着不错的速度和机动性,因此它的主翼有20毫米口径九九式机炮,必要时也可以打空战,乘员有两名,后部机枪手兼任投弹手,这样可节省飞机重量,而且在其设计上也考虑到生产便利的问题,其零件数目大约是零式战斗机的一半。

性能特点

流星生产工艺简单,零件数不到零战一半,主翼为倒鸥型,其双重襟翼与副翼襟翼联动以提升低速性能,这种舰载轰炸机性能非常高,速度快并具有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实战中这种飞机很难拦截,不过流星改的生产同样受东海地震影响而被破坏,出现的太晚,战争结束时连同流星与流星改只有只有很少数量,未能对战局起到影响。

流星(B7A1)装11型1650马力发动机,但11型发动机的性能不稳定,真正量产的是装12型1670马力发动机的流星改(B7A2),另外还有极少装HA43-11型2200马力发动机的流星改(B7A3),但B7A3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流星改战争末期才出现,那时日军飞行员训练不足,难以用炸弹或鱼雷准确击中敌舰,所以一些流星与流星改充当了自杀飞机,用这么好的攻击机实施自杀攻击非常可惜,流星改是二战时期世界最高性能的舰载轰炸机。  

技术数据

尺寸数据

翼展:14.4米

机长:11.49米

机高:4.07米

翼面积:35.40平方米  

重量数据

空重:3614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5700公斤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566公里/小时

升限:8950米

续航力:3040公里

武器:2门99式2号20毫米机炮(机翼);1门7.92毫米或13毫米机枪(后座);800公斤炸弹或鱼雷

机组人员:3人

螺旋桨:4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动机:1台中岛“誉”12型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1670马力)  

服役事件

“流星改”原本和“烈风”、“彩云”一起,是日本海军计划给新型航母(大凤、信浓、伊吹、生驹)搭载的主力舰载机型。然而,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原本预定搭载“流星”的大凤号装甲航母被美国海军“大青花鱼”号潜艇击沉,“流星”的上舰计划被迫推迟。后期同样预定搭载“流星”的信浓号装甲航母也同样葬身大海,而伊吹、生驹则未及建成,日本便已迎来战败投降。因此,“流星”/“流星改”最终还是没有获得成为真正的舰载攻击机的机会。“流星改”被日本海军航空队当作了陆基攻击机使用,主要装备了横须贺航空队和第752、131、1001航空队。由于美军空袭日益加剧,日本军用飞机制造生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流星改”的产量和生产效率难以有效提升,最终生产装备总数仅为114架。  

日本海军使用了部分“流星改”在1945年7月至8月,对美军舰队发起了数次特攻,但是由于数量太少,而且早已没有了熟练的精锐飞行员,最终未能取得任何战果。日本投降后,一共残存了58架“流星改”,其中35架停放在千叶的原752空驻地--木更津基地,被美军全数接收。美军使用高标号航空汽油,对“流星改”进行了测试飞行,测试结果表明,“流星改”的飞行性能和操控品质,均属上乘,是二战末期性能较为优秀的舰载攻击机。然而,随着日本投降,“流星改”早已无用武之地,最终也只能成为航空史上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目前仅有一架“流星改”留存在美国,被分解保存。

总体评价

“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性能不凡。这种大型舰载攻击机是当时最早同时具有水平轰炸、俯冲轰炸、鱼雷攻击功能的飞机之一;对于日本航母机动部队来说,这种飞机也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日本航母搭载的第一种具有内部弹舱的飞机。“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接近6000千克,动力采用了当时最新锐的中岛NK9B“誉”11型发动机,输出功率1800马力。主翼采用倒鸥翼型,双重襟翼和副翼襟翼联动以提升低速性能。总体性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虽然流星性能非凡,但出现太晚了,“流星改”舰载鱼雷轰炸机开始生产时已是1943年5月,正式列装则到了1945年3月。此时美国的B-29轰炸机已开始轰炸日本本土,又碰上东海大地震,“流星改”舰载鱼雷轰炸机也就失去了生产条件。包括1942~1944年间断断续续生产的9架B7A1,“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也不过生产了114架。当时日本还设计了换装2200马力三菱NK9A发动机的B7A3,则完全是一种纸面上的飞机。  

114架“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在当时日本航空兵精华丧尽、美军掌握了日本上空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就好像渗进沙土的水一样,很快无影无踪,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至于日本航母舰队,此时早已溃不成军,甚至根本没能接触到这种新型飞机。

如果“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能够及早装备、大量生产,是否能够扭转战局我们不得而知。但由于日本电子科技与美国相差太远,日本飞机只能在传统的飞行性能领域进行提升,而美国同类飞机已装备了雷达和电子干扰设施。日本飞机搜索目标、定位能力远低于美国飞机、面对美军高炮无线电近炸音信也毫无办法,即使是战斗机改装的自杀机,被高炮击落的比例都很高,更不用说比较笨拙的攻击机了。日军擅长的夜间袭击也因为美国军舰普遍装备雷达控制的高射炮以及美国夜间战斗机的出现而难以得手。所以,“流星”式舰载鱼雷轰炸机也就注定只是一颗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