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儿参,中药名。为五加科植物珠儿参的根茎。具有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阴虚肺热咳嗽,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伤肿,风湿痹痛,胃痛,月经不调,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

伞形花序单一,有时其下生1至多个小伞形花序。

药品名

珠儿参

别名

珠参

药材·珠儿参

【出处】出自《本草从新》

【拼音名】Zhū ér Shēn

【英文名】rhizome of Largeleaf Japanese Ginseng

【别名】珠参、钮子七、扣子七、竹鞭三七、疙瘩七、珠子参、土三七、盘七、野三七、带节参三七

【炮制】拣净杂质,打碎用或水润,切片,晒干。

【性味】味苦;甘;性寒

【功能】清热养阴,散瘀止血,消肿止痛。[1]

【主治】1、热病烦渴,阴虚咳嗽:珠儿参苦甘性寒而入肺胃,功能清肺胃之热而养阴生津。

2、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珠儿参善止血散瘀,有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长,民间常以之代三七治上述诸出血证;又因兼清热养阴,故出血而属阴虚有热者尤宜。

3、跌打伤肿,风湿关节痛,胃痛:珠儿参能散瘀消肿止痛,常代三七治瘀血痹阻诸证。

4、风火牙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珠儿参功能清热散瘀,消肿止痛,民间常单用本品治上述热毒肿痛诸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3-15克;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涂;或泡酒擦;或鲜品捣敷。

【附方】治小儿惊风:钮子七15克。研粉,每次0.5克,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珠儿参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茎,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或蒸透后干燥。

原形态

花小,淡绿色;花萼端有5尖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先端尖;雄蕊5,花丝短;子房下位,花柱通常2,分离。果为核果状浆果,圆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7-8月,果期8-10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3500m的山坡竹林下或杂木林中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根茎略呈扁球形、圆锥形或不规则菱角形,偶有呈连珠状的,直径0.5-2.8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及皱纹,偶有圆形凹隐陷的茎痕,有的一侧或两侧残存细有节间。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粉性。气微,味苦、微甘,嚼之刺喉。蒸者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微甘,嚼之不刺喉。

显微鉴别,根茎节膨大部横切面:木栓层细胞5-10列。皮层稍窄,有分泌道,呈圆形或长圆形,直径32-500μm,分泌细胞5-18。维管束外韧型,环状排列,形成层断续可见,射线宽。韧皮部分泌道较小;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或V字形排列,导管类多角形,直径约至76μm。中央有髓。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0-96μm,并含淀粉粒。

出处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