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兰(学名: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是兰科、开唇兰属植物。植株高8-18厘米。根状茎匍匐,伸长,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肉质,圆柱形,具2-4枚叶。叶片卵圆形或卵形,上面暗紫色或黑紫色,具金红色带有绢丝光泽的美丽网脉,背面淡紫红色。总状花序具2-6朵花,长3-5厘米;花白色或淡红色,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状;花瓣质地薄,近镰刀状。花期8-11月。

分布于中国、日本、泰国、老挝、越南、印度(阿萨姆至西姆拉)、不丹至尼泊尔、孟加拉国。生长于海拔5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沟谷阴湿处。

中国民间历来将金线兰视作珍稀的青草药,尤喜作药膳。金线兰全草入药,性平、味甘,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主治腰膝痹痛、肾炎、支气管炎等炎症,糖尿病、吐血、血尿和小儿惊风等症。在中国民间,普遍认为金线兰对现代“三高”病症,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症有防治的功能,常将其作防病、治病、调理人体功能的药膳。

金线兰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中文名

金线兰

拉丁学名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

别名

花叶开唇兰、金线风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微子目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鸟巢兰族

亚族

斑叶兰亚族

开唇兰属

金线兰

命名者及年代

(Wall.) Lindl.,1839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列入CITES附录 Ⅱ 、濒危(IUCN标准)

形态特征

金线兰植株高8-18厘米。根状茎匍匐,伸长,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肉质,圆柱形,具(2-)3-4枚叶。叶片卵圆形或卵形,长1.3-3.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紫色或黑紫色,具金红色带有绢丝光泽的美丽网脉,背面淡紫红色,先端近急尖或稍钝,基部近截形或圆形,骤狭成柄;叶柄长4-10毫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

金线兰

总状花序具2-6朵花,长3-5厘米;花序轴淡红色,和花序梗均被柔毛,花序梗具2-3枚鞘苞片;花苞片淡红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9毫米,宽3-5毫米,先端长渐尖,长约为子房长的2/3;子房长圆柱形,不扭转,被柔毛,连花梗长1-1.3厘米;花白色或淡红色,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状,长约6毫米,宽2.5-3毫米,先端渐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偏斜的近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8毫米,宽2.5-3毫米,先端稍尖。花瓣质地薄,近镰刀状,与中萼片等长;唇瓣长约12毫米,呈Y字形,基部具圆锥状距,前部扩大并2裂,其裂片近长圆形或近楔状长圆形,长约6毫米,宽1.5-2毫米,全缘,先端钝,中部收狭成长4-5的爪,其两侧各具6-8条长约4-6毫米的流苏状细裂条,距长5-6毫米,上举指向唇瓣,末端2浅裂,内侧在靠近距口处具2枚肉质的胼胝体;蕊柱短,长约2.5毫米,前面两侧各具1枚宽、片状的附属物;花药卵形,长4毫米;蕊喙直立,叉状2裂;柱头2个,离生,位于蕊喙基部两侧。花期(8-)9-11(-12)月。[1]

主要变种

保亭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 var. baotingensis K. Y. Lang):该变种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唇瓣爪部两侧边缘仅各具3条长2.5-3毫米的丝状细裂条;花期4月。该变种花序具2-12朵花。分布于中国海南(保亭太平岗)。生长于海拔约320米的林中石上覆土中。

生长环境

金线兰是一种土生兰,生长于海拔5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沟谷阴湿处。喜肥沃潮湿的腐殖土壤,空气清新、荫蔽的森林生态环境中能形成成片的较为单纯的群落;也能在山坡半荫蔽状态下的林窗、林缘生长,在此类环境条件下,往往个体稀疏呈散生状态;偶见于林下水渍地单生的个体与苔藓伴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泰国、老挝、越南、印度(阿萨姆至西姆拉)、不丹至尼泊尔、孟加拉国。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墨脱)。

繁殖方法

• 外植体建立

取材: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取材前先在无菌室内培养2-3天,不浇水,以减少植株所带杂菌。

消毒:取金线兰幼嫩茎段,去叶,自来水冲洗干净,用75%的酒精灭菌5秒,再用0.1%升汞灭菌10分钟,无菌水冲洗5-6次。

接种:将消毒好的材料在超净工作台上切成带2-3个腋芽的茎段,接在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6毫克/升+NAA0.6毫克/升+蔗糖2%+琼脂0.8%,pH5.4,培养室温度26±1℃。

• 继代培养

外植体接种后20天开始萌动,继续培养30天,腋芽增殖为丛生芽。以后每35-40天转接一次,增殖系数可达3.0以上。增殖用培养基为1/2MS+6-BA5毫克/升+NAA0.5毫克/升+蔗糖2%+琼脂0.8%。

• 壮苗培养

经过多次继代的芽苗较细小,须经过壮苗培养。壮苗用的培养基为MS大量元素减半的基本培养基,不加任何激素,培养30-40天,苗高23厘米时便可转入促根培养。

• 促根培养

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有部分的苗会生根但大部分的苗须经过促根培养诱导生根。促根培养基用1/2MS+NAA2毫克/升+IBA1毫克/升+蔗糖2%+琼脂0.8%+活性炭0.3%,培养40天左右长出1-2条肉质根。

• 移栽育苗

将促根后的苗连同培养瓶搬到阴凉通风处,经过10-15天的适应性炼苗,便可洗苗移栽。

栽培技术

金线兰要求1月份平均气温≤10℃,7月份平均气温≤25℃,空气相对湿度≥70%,常风,透光度为30%左右的生长环境。人工栽培时应选择海拔较高的林内溪沟边阴凉处或人工荫棚。栽培基质以森林腐殖土掺10%细沙和5%椰糠较好,pH4.5-6.5。苗床每100平方米喷施多菌灵10克,与培养土充分混合后均匀撒施,粑平后用2%高锰酸钾溶液喷淋消毒。

金线兰栽培方式主要包括设施栽培、仿野生林下栽培等模式。在天然林下自然环境中人工驯化栽培,成为农村发展林下经济重要的经营项目之一,在中国福建、浙江、台湾等地种植范围最为广泛。仿野生林下人工栽培的金线兰经数年生长,其成品质量接近野生状态,减少了对野生资源的破坏。

主要价值

中国民间历来将金线兰视作珍稀的青草药,尤喜作药膳。金线兰全草入药,性平、味甘,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主治腰膝痹痛、肾炎、支气管炎等炎症,糖尿病、吐血、血尿和小儿惊风等症。在中国民间,普遍认为金线兰对现代“三高”病症,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症有防治的功能,常将其作防病、治病、调理人体功能的药膳。金线兰药膳带有淡淡的清香和草药别具一格的特殊风味,具有较强的适口性。在某些大量栽培的生产基地,金线兰已成为蜜源植物。其花蜜色浅、味芳,是药食两用的保健佳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

濒危原因

金线兰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只能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又因原始森林面积的缩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人为的过量采挖,其适生环境遭受挤压,野生资源锐减,应加强野生资源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