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位于辽宁西部,由地级朝阳市代管。因大凌河发源地而得名,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是连接京沈两大都市群、沟通内蒙古腹地与沿海港的重要交通接点城市。距沈阳428千米,距北京362千米,距秦皇岛219公里。

凌源属辽西丘陵山区的一部分,境内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总面积3278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10月,凌源市辖5个街道、16个镇、6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凌源市常住人口为540832人。2020年,凌源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

在其境内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在2007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9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8月31日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中文名

凌源

外文名

Lingyuan City

别名

所属地区

辽宁省,朝阳市

地理位置

朝阳市西南部

面积

3278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8个街道、12个镇、10个乡

政府驻地

北街街道

气候条件

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万祥寺、双泉寺、卧龙寺、凌云寺、地母寺、凌源市古化石博物馆

火车站

凌源南站、凌源东站、凌源西站

车牌代码

辽N

人口

645836人(2012年)

电话区码

0421

邮编区码

122500

行政类别

县级市

地方方言

北京官话-朝峰片

市委书记

邹凤彦

行政代码

211382

建制沿革

凌源

名称由来

凌源市名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据《凌源县志》载:“凌源县治在前清(乾隆)五年设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改名为建昌县。民国三年春,省令准部咨,以江西省建昌府,故改建昌县以免雷同。凌源县知事孙廷弼以大凌河源出要路沟士金搭,谨援沁源洮源之例,呈请转咨准改凌源县,此定名之理由也。”由此可见,凌源市市名,是为避免原名建昌县与江西省建昌府重名,遂依大凌河发源地而命名。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即在该市境内劳动、繁衍、生息。

新石器时代,城北15千米处的牛河梁,“曾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

商代属孤竹国地。

周初为燕国疆域,燕昭王十二年置右北平郡,该地属右北平郡、辽西郡,下辖狗泽都、阳安都、白庚都、酉城都。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后,于凌源东城安杖子村置县,名平刚,仍隶右北平郡。

汉,公元前202年,右北平郡移至平刚,该地成为郡、县两级治所。

东汉建武后,右北平郡治迁土垠(今河北丰润东南),该境为乌桓地。东汉末,属公孙度。

三国时期,为魏国地。

晋,初属鲜卑段部,后并入慕容部,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地。

南北朝时期,归北魏、北齐所辖。

隋,隶辽西郡柳城县。

唐,隶营州柳城县,后为厍莫奚、契丹地。

辽,为榆州(领和众、永和二县)、潭州龙山县(喀左白塔子)地,隶中京道大定府。

金,属和众、龙山二县地,隶北京路。

元,为和众县、龙山县和惠州地,隶大宁路。

明,为营州左屯卫和中屯地,隶大宁都指挥使司(治所今宁城黑城子)。永乐(1403年)后,大宁都司南迁,此地被废弃。天顺(1457年)后,属兀良哈朵颜卫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为蒙古达颜汗后裔各部所辖。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为喀喇沁左翼旗地,隶卓索图盟。

清,乾隆三年(1738年),于该境城关设塔子沟厅,隶直隶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厅置建昌县,隶承德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隶朝阳府。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江西建昌府重名,依大凌河发源于本境,改称凌源县,隶热河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隶热河省。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划出部分区牌,建凌南设治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军侵入,建立伪政权,隶伪热河省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凌源、凌南合并为建昌县,治所迁至今建昌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县存旗,属伪喀喇沁左旗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凌源光复后,建立县政府,隶属冀热辽区热东专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国民党军进占县城,建立县政府。

1947年6月,凌源县城解放。

1948年12月,热东专署被撤销,凌源县隶热河省。

1956年1月,热河省撤销,凌源县划归辽宁省锦州专区。

1959年1月,隶辽宁省朝阳市。

1992年2月14日,撤县设市,成立凌源市(县级市),仍隶属辽宁省朝阳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凌源市共有30个行政区。即6个乡,16个镇,8个街道。

6个乡:前进乡、北炉乡、河坎子乡、佛爷洞乡、三家子蒙古族乡、大王杖子乡

16个镇:宋杖子镇、三十家子镇、万元店镇、松岭子镇、刀尔登镇、杨杖子镇、沟门子镇、四合当镇、四官营子镇、乌兰白镇、小城子镇、瓦房店镇、大河北镇、牛营子镇、三道河子镇、刘杖子镇

8个街道:城关街道、南街街道、东城街道、红山街道、热水汤街道、北街街道、凌北街道、兴源街道。

市政府驻北街街道市府路。

地理环境

凌源

位置境域

凌源市地处辽宁省西部,隶属辽宁省朝阳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西南与河北宽城县、平泉县接壤,南与建昌县、河北青龙县相连,东南与建昌、喀左两县搭界。地理坐标为北纬40°35′50″~41°26′6",东经118°50′20″~119°37′40″。南北斜长93.3千米,东西宽66.1千米,周长318千米,总面积3278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2%。市区距建平35千米,距喀左35千米,距建昌74千米,距朝阳120千米,距沈阳435千米,距承德180千米,距北京371千米。

地形地貌

凌源市地处辽西低山与丘陵地形区的中部,属华北山地与高原一级地形区。境内广布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具有平行岭谷地貌特征。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中部略呈隆起。最高点在面南部,主峰红石砬海拔1256.6米,最低点在南部青龙河出境处,海拔290米,全境平均海拔552.1米。

山地,面积1983.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0.5%,属努鲁儿虎山、七老图山、燕山与松岭山的分支和余脉;丘陵,面积84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5.7%,主要分布于山地外围,盆地河谷边缘地区,以北部、东部和南部最集中;盆地,面积452.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3.8%,面积较大的盆地有4个:小城子——万元店盆地、三十家子盆地、四官营子盆地、三家子盆地;较大河谷4条:大凌河西支谷地、青龙河谷地、渗津河谷地、黄金带河谷地。

气候特点

凌源市地处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燥寒冷期长,春秋季风大,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以低山丘陵地为主。南北跨越近一个纬距,东西相隔近一个经度,境内多低山丘陵,地势由西向东倾斜,中部高四周低。复杂的地形、地貌分布,使得凌源气候资源分布复杂多样;从南到北存在一定的气候差异。但光照资源无论南北都极为丰富,热量资源南部高于北部;水分资源南部多于北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凌源属于半干旱、半干燥气候。春季少雨干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夏季高温多雨,间有局地暴雨、山洪发生;秋季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漫长,多偏北大风。

气温

凌源境内年平均气温8.7℃,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4.0℃,最冷期出现在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5℃;历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8.0℃,历年平均最低气温为2.8℃(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0年7月14日,温度为43.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90年1月31日和2001年1月15日,温度为-27.9℃);历年平均≥10℃积温为3443.1℃,累年≥35℃天气出现61天;无霜期长达130—160天。

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479.4毫米,从地理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年最多降水量为654.2毫米,出现在1994年;年最少降水量为321.0毫米,出现在1999年;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31.9毫米,出现在1994年7月13日、其次是2005年7月11日降水量为124.7毫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5%,该时期为凌源的雨季、汛期。

日照

凌源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748.1小时。

境内全年大风(≥6级)平均为60——120天,但累年年平均风速只有2.4米/秒。

水文状况

凌源市境内主要有四大水系:大凌河西支、青龙河、渗津河、四官营子河。境内河流总长度1164.4千米,河网密度为0.36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河流总特点是:河谷处于未形成阶段,河叉多,呈分散型东西或北南汇入干流。受降水集中、地面坡度大、覆被率低等影响,形成非饱和产流模式,降水大部汇成地表水排泄于河道,平时支流干涸,汛期则泛滥成灾。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凌源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品种较多。截止2013年,已发现各类矿产30多种,其中有省内著名的热水汤温泉;储量丰富年产1.5万两的黄金矿;数百亿吨藏量的石灰岩、白云岩;亿吨以上储量的珍珠岩、菱铁矿、油母页岩、沸石、玄武岩、辉岩、石英砂岩;储量在数千万吨以上的煤矿。另外,碳灰石、萤石、高岭土、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凌源市现已开发矿床矿点350多处,矿山企业149家。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截止2013年,凌源市发现的脊椎动物395种,其中鱼类37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16种,鸟类295种,兽类42种,隶属5纲78目81科。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鸨、东方白鹳、黑鹳、金雕、豹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苍鹰、大鵟、秃鹭、红脚隼、长耳鸮等41种。辽宁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中国林蛙、凤头百灵、云雀、石鸡、狍子等52种。“三有”(有保护价值、有科研价值、有经济价值)动物254种。

植物资源

截止2013年,凌源市有维管束植物98科335属748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7种,种子植物88科324属731种,其中木本植物52科113属295种,草本植物36科211属436种。菌类资源丰富,仅大型真菌类植物就有9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核桃楸、水曲柳、紫椴、黄芪、野大豆等9种,国家珍贵树木有黄蘖、蒙古栎2种。

代表建群的植物有:油松、侧柏、蒙古栎、辽东栎、槲栎、小叶林、花曲柳、山杏、刺槐、杨、柳、荆条、蚂蚱腿子、暴马丁香、紫丁香、迎红杜鹃、黄背草、羊草、丛生隐子草、苔草等。

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有:甘草、防风、黄芩、黄芪、远志、地榆、玉竹、芍药、穿龙薯蕨、益母草等180余种;园林绿化观赏植物有:卷柏、侧柏、迎红杜鹃、照白杜鹃、锦带花、各种绣线菊、小叶白腊树、京山梅花、元宝槭等100余种;饲用植物有:山野豌豆、披碱草、山黄豆、隐子草、早熟禾等;野菜植物有:蕨菜、马齿苋、野韭、山葱、苦卖菜、薄公英等15种。野生水果、干果植物有:山荆子、山葡萄、山杏、欧李、枋桃楸、榛子等20多种。

水资源

凌源市分大凌河、青龙河两大分区、10个水资源区,其中大凌河流域6个,青龙河流域4个。年均地表迳流量为33588万立方米,频率为50%时为29893.32万立方米;70%时为18809.27万立方米;95%时8732.4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2292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8704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50立方米,为缺水地区。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年末,凌源全市户籍总人口65.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6.9%;城镇人口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3.1%;其中,男性人口33.7万人,女性人口31.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464人,死亡人口2724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凌源市常住人口为540832人。[1]

民族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598769人,占总人口的92.3%,少数民族人口49600人,占总人口的7.7%。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藏族、苗族、壮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高山族、达斡尔族、傈僳族、侗族、瑶族、俄罗斯族、独龙族、鄂伦春族、傣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蒙古族23360人、回族10140人,满族13735人、朝鲜族758人。

经济

综述

2014年,凌源全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57774万元(含凌钢),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0%。市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43591万元,同比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9401万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436301万元,同比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587889万元,同比增长4.6%。全口径三次产业比为25.3:39.2:35.5;市属口径三次产业比为29.1:30.2:40.7。全口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125元,同比增长0.9%。

2015年,凌源全口径地区生产总值145984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5.1%。市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31808万元,同比下降2.8%;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0084万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81674万元,同比下降15.4%;第三产业增加值620050万元,同比增长5.2%。

2018年,凌源全年实现全口径地区生产总值155.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29.4亿元,下降7.3%;第三产业增加值63.1亿元,增长3.4%。产业结构为32.5:21.5:46。市属口径地区生产总值125.4亿元,同比下降0.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267元,同比下降3.9%。

2020年,凌源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

第一产业

2014年,凌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实现817077万元,同比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实现425480万元,同比增长1.4%;林业产值实现18800万元,同比增长9.5%;畜牧业产值实现361997万元,同比增长13%;渔业产值实现2300万元,同比增长7.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实现8500万元,同比增长7.5%。

2015年,凌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835879万元,同比增长2.3%;粮食总产量13.5万吨,玉米产量12.89万吨,水果产量7.57万吨。农作物播种面积6707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350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237公顷。

2016年,凌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种植业产值54.8亿元,同比增长5.4%;林业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159.2%;牧业产值26.7亿元,同比下降4.3%;渔业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35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亿元,同比增长1.4%。

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2020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3千公顷,总产量19.7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5千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6.1千公顷,产量84.35万吨;食用菌产量为1.18万吨。花卉种植面积277公顷,鲜切花产量6996万枝。 

2020年,林业造林面积19813.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7813.3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42667.3公顷,其中:新封山(沙)育林9333.3公顷,森林抚育1333公顷,全年植树1100万株,苗木产量3000万株,育苗面积200公顷。

2020年,全年出栏牲畜92.65万头,肉类总产量14.46万吨。其中:牛出栏16.02万头,牛肉产量2.88万吨;生猪出栏44.22万头,猪肉产量3.74万吨;羊出栏32.41万只,羊肉产量0.65万吨;禽类出栏1546.55万只,禽肉产量2.94万吨,禽蛋产量4.25万吨。 

2020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6万千瓦。总灌溉面积32.9千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8.59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89千公顷,机电井5372眼。

2020年,全市13座水库已建成面积总库容3395.21万立方米,水利工程实际供水能力9583万立方米。

第二产业

工业

2014年,凌源全市工业企业2139户,其中轻工业1759户,重工业380户。全部工业总产值实现1595033万元(不含凌钢),同比增长0.2%;工业增加值实现3286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98家,总产值实现1163603万元,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44356万元,同比增长4.4%。

截止2015年末,凌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09880万元,同比下降28.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813314万元,同比下降26.7%;产销率100.4%,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679379万元,产销率101.5%;轻工业销售产值133934万元,产销率102.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产销率105.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率100%,大中型企业产销率100.9%。

2016年,凌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6.65亿元,同比下降43.13%;工业销售产值实现26.74亿元,同比下降43.34%;营业收入28.04亿元,同比下降43.63%;主营业务收入37.34亿元,同比下降44.74%。主要行业产量中石灰石产量203.7万吨,同比增长38.28%;铁矿石原矿产量7.4万吨,同比下降49.71%;平板玻璃产量395.8万重量箱,同比下降4.87%;硅酸盐水泥熟料产量86.8万吨,同比增长21.92%;水泥产量111.9万吨,同比增长13.97%;黄金产量189.2千克,同比下降25.77%;铁矿石成品矿产量1.6万吨,同比下降22.61%;载货汽车产量1239辆。

第三产业

2014年,凌源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0961万元(含房地产),同比增长17%。其中建设项目投资1115064万元,同比增长29.7%。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67200万元,同比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6990万元,同比增长13.3%。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94729万元,增长13.2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2260万元,增长13.5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603548万元,增长13.11%;住宿、餐饮业销售额83442万元,增长14.7%。全市现有外贸出口企业11家,其中2014年新增4家。全年外贸出口额完成513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完成4519万美元。

2015年,凌源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51491万元,同比下降42.2%;建筑业产值实现249814万元,同比下降50.2%;商品房销售面积192951平方米,同比下降67.8%;商品房销售额90176万元,同比下降58.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29140万元,同比下降30.5%。全市域外招商引资超亿元项目26个,域外投资总额达198.0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4.33亿元。完成出口3500万美元、进口235.68万美元;外贸出口600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069万美元。

2016年,凌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1.7%。其中: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4亿元,同比下降52.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9亿元,同比下降46.5%。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9亿元,比上年下降46.5%;商品房销售面积11.3万平方,同比下降41.5%;商品房销售额4.2亿元,同比下降52.5%。住宅销售面积10.2万平,住宅销售额3.5亿元。商品房销售平均单价3794元/平,其中:住宅单价3433元/平,商业用房单价5504元/平。

交通运输

凌源过境铁路3条分别是京哈高速铁路、锦承铁路、魏塔铁路贯穿其境

凌源境内有县级以上公路13条,总长417.413千米,其中国省干线4条1993.534千米,101国道与306国道于凌源市东北交汇;县级公路9条,217.879千米。乡级公路50条,总长608千米,贯穿凌源22个乡镇238个行政村;村级公路235条,总长935千米,贯穿凌源所有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在2006年公路工程建设中,共完成工程总投资4754万元,新建黑色路面13.85千米,完成路基改造20千米,新建桥梁159.34米/17座,涵洞31道,加宽改造大桥243.9米/1座。2007年在建工程项目:凌热线路基路面工程,全长19.35千米;公铁交叉道口平改立工程;长深高速公路凌源收费站4.03千米路面公程;306线东大桥至花卉市场3千米路面工程。

凌源站位于锦承铁路上。站址在辽宁省凌源市红山路西段179-11号,建于1934年。离锦州站253千米,离承德站184千米,隶属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阜新车务段管辖。现为三等站。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货运:办理整车、零担、集装箱货物发到;办理整车货物承运前保管。

2014年初,京沈高铁通过环评,已经于2014年5月开建,凌源设立牛河梁站(凌源南站)。牛河梁站原名凌源南站,是京哈高铁的一个中间站,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城关街道马场村和西五官村交界处,2018年12月29日,伴随着京哈高铁(承德南-沈阳段)的开通运营,牛河梁站也同时正式投入使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6年,凌源全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95%。全年全市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含个体)292个,在园幼儿9670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69.7%。全市小学130所,小学毛入学率99.7%,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8.5%。小学在校生41275人,教职工2645人;中学26所,在校学生19687人,教职工1872人;高中学校4所,在校学生12357人,教职工1169人。

科技事业

2016年,凌源全年有效发明专利申请2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件。全年有1项列入国家科技计划。7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全年科技合同成交额0.3亿元。

医疗卫生

截至2016年,凌源卫生医疗机构二甲以上4家,市直卫生单位7家,乡镇卫生院22家;民营医院13家,诊所8家。村卫生所54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家。卫生技术人员3310人,执业医师1560人,注册护士1625人,乡村医生865人,全市实有床位3379张。

文体事业

截至2016年,凌源有市级电子阅览室1个,大型文化广场2个,乡村级文化广场24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96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18%。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9.8万户。

2016年,在全国比赛中,凌源运动员获得全国冠军1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2次,朝阳市级比赛获得冠军4次。全年共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95人,新建3处公共篮球场。

社会保障

2016年,凌源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8元,同比增长6.7%。年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8.7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6.3万人,享受城乡居民养老待遇6.85万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征缴养老保险金2.78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1052户,改造农村危房704户。非私营单位466户,年末从业人员4.03万人,工资总额17.28亿元;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1140元,同比增长4.0%。

风俗民情

凌源皮影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凌源皮影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清《塔子沟记略》记载,清乾隆五年,凌源“塔子沟厅初建之时影戏已大盛气”。当时民间凡喜庆丰收则唱“会影”;消祛灾病则唱“太平影”;老来得子则唱“喜影”;母马产驹则唱“骡子影”。

凌源高跷秧歌

凌源高跷秧歌

2009年被收录至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凌源

高跷秧歌是凌源地区传统的群众性秧歌舞蹈活动。据地方志记载,其清代即已出现,清末民初是其鼎盛时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凌源高跷秧歌舞蹈语汇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充满辽西浓郁的乡土气息。

特产美食

大扁杏

大扁杏

大扁杏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原产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和北京郊区,主要分布在北纬41°线附近的辽西、河北北部和河套地区。大扁杏喜光、耐旱,抗逆性强,适合辽西大面积发展。凌源市大扁杏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其中结果树面积达5万亩;年产大扁杏1000吨,其中杏仁100吨。大扁杏已成为凌源重要的农业资源,同时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大扁杏生产基地。

烧鸡

凌源烧鸡亦称熏鸡,在加工过程中有独特的工艺程序,系选用肥白条鸡入锅中煮制,加各种调料,适度掌握火候,反复翻动,使煮好鸡肉表里熟透,然后放在熏笼内加工熏制,成品讲究肉熟透,表皮呈紫红色,咸淡适度,表里如一,气味芬芳,口感极佳,烧鸡外型美观,鸡头回扭,口衔一翅,双足后折插入腹腔,达到色味香形具臻佳妙。县城以小西街高姓制作最佳,三代经营已有数十年历史。

拨面

凌源拨面是凌源特色小吃之一,在周边地区有很有影响。荞麦是当地的特产,用荞面制作的面点口感清香、风味独道、回味无穷。荞面剥面条被世人誉为“面条王后”。

风景名胜

温泉度假区

热水汤温泉度假区位于凌源北郊18千米,全区总面积25.29平方千米。热水汤地下温泉自唐代以来一直在开发利用,相传过去有72眼神水可治72种病,唐代修塘池建庙宇以示崇敬,有“神水圣庄”之称。温泉出水温度47.5—48℃,无味透明,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一类地热矿泉水。区内现有经营单位8家,均为70—80年代建设,年接待洗浴、疗养、旅游、度假等海内外客人21万人次。

红石谷风景区

俗称大河北原始森林,位于凌源市大河北乡南刘杖子村,因山石多呈暗红色,故名红石谷。这是一处以原始植被景观为主兼具辽西丘陵景观的自然生态风景区。风景区总面积5000余亩。2005年,以南大山为龙头,被辽宁省林业部门批准为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大山主峰红石砬海拔,曾是解放战争时期清平战役的分战场。

牛河梁红山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凌源与建平交界处、努鲁儿虎山谷间绵延十余千米的山梁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位置东经119°31′,北纬41°21′,为半山地、半丘陵地貌,海拔600—650米。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在此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二十多处,包括祭祀址和积石墓群,地址分布以牛河梁〔Ⅰ〕地点(女神庙)大型山台为中心,周围众多积石墓群依山势布局,形成主体范围东西约5千米,南北2千米,面积约10平方千米,加上有关遗址点,分布区域约为50平方千米上下的遗址群,现已发掘的共有5处地点。在东西约10千米、南北约5千米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以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玉器。

万祥寺

位于宋杖子镇康官营子村,建于乾隆四年。该寺建于山坡上,依山就势,呈阶梯式,在中轴线上建有五层殿堂及钟楼鼓楼、左右配殿等建筑物,首层为硬山式建筑天王殿,二层为歇山式建筑罗汉殿,第三层大雄宝殿为具有汉藏结合式建筑风格的两层殿堂,第四层为面阔5楹进深3间两层硬山楼阁式建筑藏经殿。最后为面阔3楹进深6间硬山卷棚式建筑阎王殿。1982年省文化厅拨款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

位于市区内北建昌街路西,建于乾隆初期,是境内建筑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为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正门3间,左右侧门各1间,院中部有垂花门楼一座,正殿面阔5间,进深5间硬山式建筑,殿前抱厦,殿后有望月楼,殿前两侧有配殿,左侧有沐浴室,寺内存有清嘉庆二十一年记载喀喇沁左旗王府施舍地基银事的碑石一方。寺庙在“文革”期间遭到损坏,1982年得到全面修缮,恢复了原貌。寺内有诸如茶坛、掸瓶、鼻烟壶、头饰、金银器等传世和民间收集的文物,珍贵文物有文徵明的《行草书四季诗》,朱一樗的《草书千字文》《土尔扈特归顺图》和乾隆御制《宝典福书》。

凌云寺

凌云寺(俗称关帝庙或老爷庙)位于市府路东段,建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体布局采用纵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和大殿主体建筑,东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大殿和天王殿两侧各有配房5间,共20间,天王殿配房是滚龙脊,大殿两侧配房是硬山式脊,山门是歇山翅脊式建筑,钟鼓二楼二层歇山四角主体大殿为硬山式,前为歇山卷棚式建筑,与主体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凌云寺后殿原供奉关羽、周仓和关平,两侧还供火神和药王,山门中间两侧供奉马童,二殿为过廊,屋内四壁饰以内容丰富的壁画。寺庙在凌源及周边地区曾名蜚一时,游人香火不断,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寺院。

四官营子白塔

四官营子白塔

该塔位于四官营子镇魏杖子村西3华里的小塔沟大黑山麓,为辽代所建六角六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外体喷以白灰浆,高约15米,每层出砖檐,檐坡用板瓦和筒瓦建筑,底层每面皆雕一菩萨像。为朝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

凌源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于2009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位于大凌河支流渗津河左岸,地属凌源市三家子乡河南村田家沟村民组,北距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群约51公里,东北距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址约34公里,共发现4个墓地地点。该墓地群在发现前、后均遭盗墓分子多次盗掘。为此,2009年辽宁省考古所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09年7月至10月,考古人员先期清理完成第一、二地点;2010年8月至11月,又对第三、四地点进行局部清理;截至2012年3月,共发现红山文化晚期墓葬42座,人骨个体46具,祭祀坑4个,方形祭坛1座,出土红山文化玉器19件,以及彩陶盖罐、夹砂红陶罐、陶塔形器、石斧等大量文物 。

十八里堡古塔

此塔位于宋杖子镇境内,为八角七级密檐实心砖塔,顶部已残破,塔基座部有近代石砌保护工程,须弥座上部各面有砖雕菩萨坐像,两侧为胁侍立像,上有砖雕斗拱,此塔位于辽代榆州城址西方,从建造形制和用材推断,当系辽代所建。

金代石拱桥

天盛号石拱桥,被誉为“关外第一桥”。位于三家子乡天盛号村,横跨古河床,为五柱头四栏板单孔石拱桥。桥身长5米,宽4.7米,高3.4米,桥孔跨度2.9米。桥有上下拱,上拱呈半圆形,下拱呈半椭圆形。桥身两侧砌出八字拦水翼墙。桥面以90多块条扇形石条彻成,白灰灌缝。束腰用铁链固定。桥拱两面有圆脸石,每段上面有直径28公分的浮雕大莲花一朵,花朵八瓣五蕊,外用30颗圆莲花圈在中间,上下各用5公分粗的弦纹衬托。桥拱中部嵌有修桥志石一方,楷书刻有:“唯大定十年,岁次庚寅,辛亥为朔已卯日,龙山县西50里狗河川刘百通亲笔记,非百通独立而成,赖二刘同心而建,二刘者刘五刘海”字迹。此桥特点采用了上下拱的砌筑方法,以加强桥梁稳固性,使上下拱成为一体,河水从孔道流出。设计独具一格,美观大方。

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

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俗称大河北石像生,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大河北镇黄土梁子石羊石虎村,占地面积大约有15000平方米,东西宽150米,南北长100米,据《凌源县志》记载为辽代古墓群。现存石羊、石虎、石人造像共九尊,由花岗岩雕成。按照其位置可分为三组,西侧一组为一对石虎相对而踞,头朝东,原露出地表部分高约1米,其余埋入地下;自该组向东300米处为中间一组,呈南北一线排列,由北至南分别为石虎(高约1.04米)、石羊(高约0.6米)、石虎(高约0.94米)、石羊(高约0.45米);从这一组向南20米处为第三组,有东西方向相对的石翁仲两个,高两米以上,一文一武,文官持笏板,武官持宝剑,两者相距6米;还有一石虎立于公路旁(位置已移动,原在何处不详)。这些雕像的细致部分已经风化,而且大部分被埋入地下。凌源市文物部门相关人员表示:这些用黄褐色花岗岩雕成的气势雄伟、形象逼真的石像,从外观上看是人工刻制而成,从其雕刻艺术看,很富有辽代风格,与辽上京祖州石刻十分相似。据考古学家观测,此地当为辽代墓群,且按规则,墓主人至少应该是宰相、王子以上级别的官员。在其北部还出土过九脊褐山式顶方形石棺盖,但至今尚未发现墓志及墓室所在。石羊石虎辽代古墓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艺术、民族及古代建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名人

罗文

罗文(1913—1996.10.29),四官营子人,中共党员。1933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中国留学生组织的“东北青年解放社”。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34年后,历任冀中军区十七团参谋长,冀东十六军分区副参谋长,第三、四、五纵队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检查局长、车管部副部长、运输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

罗布桑却丹

罗布桑却丹(1875——1928),蒙古族,蒙古名巴彦陶格涛,汉名白云峰,学名罗布桑却丹,俗称“白三喇嘛”,万元店热水汤村人。著有《蒙古风俗鉴》。

郭俊卿

郭俊卿(1931——1983),全国特等女战斗英雄。战争时期,她女扮男装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鏖战疆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

所获荣誉

2019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0年8月31日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2020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3]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4]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2年8月,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