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НиколайГоголъ180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死灵魂》和《钦差大臣》。

中文名

果戈理

外文名

Николай Гоголъ

国籍

俄国

出生地

乌克兰

出生日期

1809

逝世日期

1852

职业

讽刺作家

作者简介

果戈理(Н.В. Гоголъ, 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界的奠基人,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俄罗斯散文之父”。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不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所处的19世纪上半期,正是俄国农奴制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1830年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年,第一部浪漫主义故事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引起了当时进步文学界的注意,183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给作者带来了声誉。

在描写“小人物”悲惨命运方面的作品中,以《狂人日记》、《外套》最有代表性。1836年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而无情地揭露了官僚集团恣意横行,违法乱纪的丑恶面貌,获得了惊人的成功。1842年发表的《死魂灵》,辛辣地讽刺、暴露了地主阶级的贪婪和残暴,描绘了一幅丑恶、腐朽的专制农奴制画卷。[1]

生平简介

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在十二月党人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到了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俸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831年辞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31~1832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问世,书中赞扬乌克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揭露封建主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1835年,中篇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的出版给他带来声誉。《米尔戈罗德》收入四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是历史题材,塑造了哥萨克英雄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爱国主义精神。

《彼得堡的故事》取材当时现实生活,展示了生活在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悲剧,尤以《狂人日记》、《鼻子》和《外套》最为突出。《狂人日记》艺术构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荒诞。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外套》写地位卑微的小官吏唯一生存乐趣是渴望攒一点钱做一件外套。不料新外套刚上身便被人劫走。这件事反成笑料,主人公最后含恨死去。

部分作品

【创作年表】(不完全)

1829年,自费出版长诗《汉斯·古谢加顿》;

1831至1832年,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第一卷和第二卷;

1835年,出版《密尔格拉得》;

1835年至1841年间,出版《彼得堡故事集》,含《狂人日记》《外套》等;

1835年12月,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完成,并于1836年4月首次上演;

1841年完成《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

1848年开始创作《死魂灵》第二部,后于病中付之一炬,不久辞世。

作品简介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又译《巡按》),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钦差大臣》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

1842年果戈里发表长篇小说《死魂灵》。描写“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为了发财致富想出一套买空卖空、巧取豪夺的发财妙计,在N市及其周围地主庄园贱价收购在农奴花名册上尚未注销的死农奴,并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无主荒地,然后再将得到的土地和死农奴名单一同抵押给政府,从中渔利。作者通过乞乞科夫遍访各地主庄园的过程,展示了俄罗斯外省地主肖像画廊。通过对地主种种丑恶嘴脸的生动描写。

作者令人信服地表明,俄国农奴制已到了气息奄奄的垂死阶段,客观上反映出它必然灭亡的规律,由于思想的局限。果戈里并未指出俄国的出路在哪里,但《死魂灵》以俄国“病态历史”而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而其批判的深刻在俄国长篇小说中,果戈里是第一人,所以《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果戈里后来长期侨居国外,脱离了国内先进文学界,思想发生了逆转,转而保护、赞美农奴制,曾受到别林斯基的严厉谴责。他企图续写《死魂灵》第二部,终未成功。1852年他在病中将稿件付之一炬,不久辞世。

幽灵列车

在欧洲东部和俄罗斯,最为奇特的神秘现象之一就是“幽灵”火车之谜,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幽灵”火车的报道,怪诞的“鬼火车”事件曾在俄罗斯的一些报纸媒体上多次报道,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也曾对“幽灵”火车现象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由于铁路部门一般不愿将这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公布于众,还有一些与“幽灵”火车有关的事件不为人知。

与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头骨遗失有关的火车失踪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果戈理曾被许多人称为“俄罗斯的狄更斯”。

他于1852年去世。1931年,果戈理被迁葬到了莫斯科的达尼洛夫公墓,后来那里成了一座少年犯监狱,当他的遗体被发掘出来时,人们发现他的头已不翼而飞了。几经波折,果戈理的亲戚海军军官亚诺斯基拿到头骨,并带回到他驻防的意大利。此后不久,亚诺斯基便将装头骨的匣子托一位意大利军官带给一位俄罗斯律师。

1933年春天,这位意大利军官带着果戈理的头骨匣子出发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他的弟弟与几位朋友一起也登上了这列火车,开始了快乐的旅行。当火车进入一个长长的隧道时,军官的弟弟想与他的朋友们开个玩笑吓吓他们,他偷偷拿了果戈理的头骨匣子作为他恶作剧的道具。可是就在火车进入隧道之前,车上的旅客突然莫名其妙的惊惶失措,这个学生当即决定从火车车厢门外的踏板上跳下去。

后来他对记者说,当时有一股奇怪的带粘性的白雾将这列不幸的火车整个儿吞没了,他描述了旅客们当时那种无法言表的恐惧和惊慌情景,他承认是他从他哥哥那里偷拿了红木匣子,在这列火车的106名乘客中,只有两个人在火车莫名其妙消失之前跳下火车得以生还。地方当局事后对隧道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和搜索,但是他们甚至连火车留下的煤烟痕迹都没发现,吞噬了这列火车的隧道入口处被封住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颗炸弹击毁了这条隧道。

后经调查确证,这列火车的确在1933年消失。那是一列只有三节车厢的火车,是为旅游者从意大利的一家公司包租的,据说这列火车的模型还保存在米兰的铁路博物馆里。调查人员想从这个像玩具似的火车模型着手,找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列火车离奇失踪的,但是始终没有结果。

“果戈理幽灵火车”1991年又一次出现在波尔塔瓦时受到了报纸媒体的关注,乌克兰的两家报纸都刊登了这一事件。在铁路扳道口工作的一位铁路员工确定火车出现的那一天是1991年9月25日,就在那一天,来自基辅乌克兰科学院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一位科学家守候在岔道口,等待“幽灵”火车的再次出现。当它再次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时,在好几个目击者的注视下他跃上了最后一节车厢,火车很快消失了,而那位想破解神秘“幽灵”火车之谜的科学家也随着这列诡异的火车一起消失,从此音讯全无。

据报纸报道,在科学家失踪事件发生后,“幽灵”火车不止一次在这个岔道口出现,但是再也没有人敢跳上这列幽灵般的火车了。报纸还报道了“幽灵”火车1955年在克里米亚半岛出现的事件,火车在那里通过了一道旧的河堤,奇怪的是,那里的铁轨早已被拆除了。

俄罗斯铁路上的人将“幽灵”火车称为URO,意思是“铁路上的不明物体”据传闻,URO曾反复出现在莫斯科地区和莫斯科城,1975、1981、1986和1992年都曾出现过。莫斯科大学的讲师,物理学家兼数学家伊凡·P·帕特塞,是对幽灵火车感兴趣的一批科学家中的领头人,他们中间有铁路专家、哲学家,还有其他专业的科学家,在“幽灵”火车曾出现过的地区的火车交叉道口处他们曾进行了多次现场调查研究。

帕特塞的理论认为,欧亚大陆纵横交错的铁路网是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范围最大的全球性工程,这一庞大的铁路网络可能会对时间的流逝产生影响。帕特塞认为,任何达到相当程度的空间改变都会引起瞬时的异常现象,而具有电磁特性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帕特塞的理论认为时间也是守恒的,过去了的时间并不会消失。

关于“幽灵”火车的事件发生了不少,也有不少的目击者,这一神秘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也试图以各种理论来解释这一奥秘,但是“幽灵”火车的突然出现以及神秘消失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果戈理身后谜团难解

1、果戈理是否在未死亡状态下被埋葬。

人们争议最多的是果戈理是否在未死亡状态下被埋葬。1931年苏联政府决定将果戈理的墓地从圣丹尼安修道院迁往新圣母公墓,结果在打开棺椁时发现,果戈理的尸体改变了下葬时的姿势。有人由此推断,果戈理是在未死亡状态下被“活埋”的。这些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果戈理去世前曾有严重的昏厥症状,时常在沙发上昏睡几天不醒。

但以果戈理研究专家马恩为代表的学者们持否定观点。马恩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活埋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给果戈理治病的医生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其中一位叫塔拉先科夫的医生后来在回忆录里还详尽记录了果戈理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2、果戈理所患疾病

果戈理所患疾病至今也无定论。医学界目前倾向于他患有躁狂抑郁性综合征,这种病多半是由其父亲遗传,表现为抑郁和情绪容易波动。很多人认为,果戈理的疾病与其辛劳创作有密切关系,尤其在写作《死魂灵》第二卷时的屡屡不顺更是加剧了他的病情。

3、果戈理头颅的去向

果戈理头颅的去向至今仍是个谜。一位叫利金的人曾参与了果戈理棺椁迁移的过程,他在日记里透露,果戈理的遗骸被礼服包裹着,但没有头颅。据说果戈理的头颅是被一位收藏家在买通墓地管理人员后窃走的,但这种说法很难被证实。

果戈理大街

哈尔滨果戈里大街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围绕市中心喇嘛台广场周边拉起了街基,果戈里大街出现了雏形。1902年,秋林公司为扩大经营,将位于香坊的分公司迁至南岗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汇处,并盖起了楼房,从此,围绕秋林公司左右兴起多家俄国人的商号、药店等。果戈里大街也逐渐开始夯实和扩展。

果戈里大街原名新商务街、果戈里街。1925年改为义州街。它位于南岗区中部,南起文昌街,北至一曼街,全长2642米,原为方石路,1987年改铺柏油路面,车行道宽12~2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4米,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1958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题词"奋斗"而改称为奋斗路。2003年9月28日改称果戈里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