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汉语二级字,读作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中文名

拼音

部首

五笔

TQRR

仓颉

HPHH

郑码

MROD

字级

二级(4559)

平水韵

入声六月

笔画

10

详细释义

〈名〉

1.(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2.手板[tablet]

3.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荐笏言于卿士。——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曳笏却立。

持一象笏至。——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4.又如:笏击(用笏板扑击);笏囊(盛笏板的袋子);笏帛(盛笏的袋);笏板(即笏,手板)

5.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

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红楼梦》

6.[量词]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

众情危惧,共请主人,愿以白金十笏赎之。——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

7.指成锭的东西[ingot]

[魏]禧乃检箧中,得笔二管、墨一笏赠之。——清·温睿临《南疆逸史》

常用词语

【笏板】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荐笏言于卿士。――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持一象笏互。――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笏击】用笏板扑击。

【笏囊】盛笏板的袋子。

【笏帛】盛笏的袋。

【十笏】来自唐人所着《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例如山东省潍坊市的十笏园,“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瞻笏: 南宋朝参仪式的一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又绍兴中,朝参止磬折遂拜,今合门习仪,先以笏叩额拜,拜皆然,谓之瞻笏。”

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序:“簪笏成行,貂缨在席。”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之三:“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宋曾季貍《艇斋诗话》:山谷简编自襁褓,簪笏到仍昆...

襕笏:穿襴袍,执手板。古代官吏朝会时的服饰。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供奉官紫衣入侍,后军容使杨复恭俾具襴笏,宣导自复恭改作也。”

方言集汇

1、粤语:fat1。

2、客家话:[陆丰腔]wut7,[客英字典]fut7、vut7,[台湾四县腔]fut7、wut7,[客语拼音字汇]fud5,[海陆丰腔]fut7、wut7,[梅州腔]fut7,[宝安腔]fut7。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笏【未集上】【竹部】康熙笔画:10画部外笔画:4画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呼骨切,音忽。公及士所搢也。《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左传·桓二年》衮冕黻珽。《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晋书·舆服志》古者贵贱皆执笏,有事则搢之于腰带。《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广韵》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舆服杂事》五代以来,惟八座尚书执笏,以笔缀手版头,紫囊裹之。其馀王公、卿、士但执手版,主于敬。不执笔,示非记事官也。《正字通》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饰之。

又《韵会》通作曶。《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又《集韵》武粉切,音刎。笢笏,手循笛孔貌。《马融·长笛赋》笢笏抑隐,行入诸变。

又《集韵》文拂切,音勿。笢笏,繁密貌。

说文解字

笏【卷五】【竹部】

公及士所搢也。从竹勿声。案:籒文作,象形。义云佩也。古笏佩之。此字後人所加。呼骨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