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晚清私人住宅。位于秦淮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

中文名

甘家大院

开放时间

09:00-17:30

门票价格

20元/人

著名景点

梨园雅韵

英文名

GanXi mansion

别名

甘熙宅第

所在地

南京

地位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南捕厅15号

类别

旅游景点

历史沿革

相传是江南望族甘熙之父福始建,时取名“友恭堂”。此宅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后历经增修,现存4组多进穿堂式建筑群,总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其中,南捕厅宅坐南朝北,分东、中、西3路;大板巷宅坐东朝西。除南捕厅15号为6进外,其余3组建筑均由5进组成,各进建筑多以墙垣隔成院落。

太平天国——不幸中的大幸太平天国

这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选择了南京作为首府,这意味着战火不可避免的洗礼了甘宅。沸沸扬扬的革命气氛中,甘宅却遭遇了其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摧残。津逮楼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兵火之中,十六万的藏书损失大半以上。就在这过程当中,几个书贩子趁主人不在家之机,偷走了《金石录》,后因为分赃不均,找到了黄裳。

黄裳即刻将这本书交至一位在上海的张姓编辑,这本宋版的《金石录》终得以保存下来。《金石录》是宋代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所著,是北宋以前传世钟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较全面的集录和研究专著,在中国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石录》虽然在南宋时已有刻本行世,但传世宋刻本却极为罕见。

众所周知只有北京图书馆藏龙舒郡斋本(30卷本)和上海图书馆藏赵不谫本(残存10卷)两种宋刊本。龙舒郡斋本正是被书贩子偷出来捐掉的藏品。一直到一百四十四年后,津逮楼才根据之前的记载被后人重新建造,再次矗立在甘熙宅第中。

抗日战争——京剧挽留了甘宅的性命

甘家自古是戏曲世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有“江南笛王”之称的甘贡三与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为“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的活动场所,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光顾此地。抗战爆发后,甘家在家长甘贡三的带领下离开南京,前往重庆避难。只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独自留守南京看护家宅。

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夫妻俩都对戏曲情有独钟。据说,正是甘律之对戏曲的热爱改变了这个宅子被摧毁的命运。抗战时,有一天,独自留守的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一个日本官员的办公处,惴惴不安的他以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正为自己守不住家宅而懊恼。没想到房子不但没有霸占或者损毁,反而得到一个保护的条例。

只因为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京剧,为了欣赏甘律之表演京剧,兴致勃勃去他住地拜访,结果,发现了这所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宅子,便下发了禁止破坏的命令。如此,甘熙宅第得以在抗日战争的熊熊战火侥幸的保留下来,幸运的等到了一九四六年甘家重返南京。

十年文革——军队成了护身符,好人得好报

解放后,甘家的房产被卖出,接着,在甘熙宅第的历史上又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土地被部队征用了,这就意味着此处成为军事重地,轻易不会被破坏,这无形中给了宅第一枚护身符。

文革期间,曾经拥有过这么多房产的甘家,命运令人关注。好在甘贡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又为人善良,解放前不少贫民住在他家房子里的都是无偿的。每至夏天,甘老先生又经常吩咐家人做十滴水救助百姓,因此在群众中良好的口碑使得甘家被定名为开明地主,因此没有在文革中遭遇不测。

后来,部队官兵离开宅地,其家属继续留住,这个部队大院始终淹没在普通民房中,以低调的姿态存在着。直到一九九二年,在此地成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馆,院中的一百多家住户陆续搬走。这一段军管的历史又给与了甘熙宅第一段平安的岁月。

今日留影——模糊的昔日记忆

甘熙宅第已为政府所管辖,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二〇〇六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家几代人修缮完毕的宅第,又经历了重新修整和扩充,2010年六月十九日才又一次对游人开放。开放后的宅第面积从六千平方米扩大到九千五百平方米,重现了当年的结构和体量,整个甘熙宅第划分为梨园雅韵、津逮书香、往日庭院、梦回童年、城南旧影和金陵工巧六个主题片区。

这次重新解放后,这里把重现老南京的民俗民情做为了重点,突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剪纸、拉洋片、抖嗡、魔术、竹刻、绳结、绒花、微雕……二十五个老艺人都搬进了甘熙宅第。而南京的四时节令、风俗习惯、老地名老行当等也都会在展览中得到体现。准备从宅第出来的时候,发现大厅左侧有个名叫“梨园雅韵”的小舞台,这里每天上演京剧、昆曲及南京地方戏。

此时已过了演出时间,舞台上空空如也,只有幕布上“出将”、“入相”的字迹,抬头透过装饰着花伞的玻璃天花板,看到外面夕阳渐落。日出日落,将出相入,偌大的城市里,有几处地方能有如这掩映在梧桐树下的百年古宅般幸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留存住关于这个城市随时光的流逝逐渐模糊的记忆。

结构特点

相传是江南望族甘熙之父福始建,时取名“友恭堂”。此宅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后历经增修,现存4组多进穿堂式建筑群,总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其中,南捕厅宅坐南朝北,分东、中、西3路;大板巷宅坐东朝西。除南捕厅15号为6进外,其余3组建筑均由5进组成,各进建筑多以墙垣隔成院落。

此4组建筑每进均为3开间,总数达300余间之多。因清代规定民宅规格不得逾越百间,故实为300余间的甘宅便有了“九十九间半”之说。整个故居各厅房之间共有大小天井35个,以解决采光、通风、排水等问题,同时点缀以假山、树木等。整个建筑的装饰富有浓郁的民俗气息:门前外墙上有菱形的“福”字和拴马石;大厅梁头、檐下、门楣等处雕刻各式题材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刀笔细致;庭院入口门楼饰以砖雕,有绘画、书法、花卉、山水、人物等内容,颇具立体感。

故居内原有后花园和江南地区最大的藏书楼——津逮楼,毁于咸丰年间兵燹。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典雅,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南京市开展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一期工程。投入1598万元对甘熙宅第主体——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内的居民进行拆迁,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文物建筑进行维修。2003年开始南捕厅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一期后续工程的准备工作,

2006年5月,南京市启动甘熙宅第古建筑群补充和配套,一期后续工程总占地面积约1.55万平方米,保护和修复大板巷42号、45号、47号古建筑及相邻的同时期建筑,按原貌复建“津速楼”和后花园,展示甘熙宅第的完整风貌。一期后续工程总投资1.7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拆迁,维修及环境整治2000万元。于2007年6月完工。

2008年,南京市完成甘熙宅第后花园部分的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假山驳岸堆砌,东、南门围墙建设,绿化景观等。

2006年5月25日,甘熙宅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甘家大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南捕厅15号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交通:游2线、游4线、2、4、7、16、26、33、37、40、47、49、62、101、102路,地铁1号线三山街站。

票价:成人,20元/人,中小学生、离休干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