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蜂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它是在闭锁优越的自然环境里,通过自然选择与人工进行所培育的中国唯一的地方优良蜂种。其各项生理指标均明显优于世界四大著名蜂种,是其它蜂种不可比拟的,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极其宝贵的蜜蜂基因库。位于饶河县的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专门为单一蜂种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

东北黑蜂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膜翅目

亚目

细腰亚目

分布区域

中国黑龙江省

别称

Northeast black bee

产区环境

黑龙江省饶河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春季回暖迟,夏季短促,温热多雨,秋季降温急剧,冬季漫长严寒。年平均气温1.6℃,各地差异一般在1~2℃之间,垂直分布明显。最低气温-43℃,最高气温36.6℃。县域大部地区在4月5日前稳定在0℃,4月22日至23日稳定在5℃,5月14~17日稳定在10℃。山区和平原有明显差异,平原积温较高,年变幅较大,无霜期平均在110~125d。初霜冻最早出现在9月上旬,一般为9月中旬至9月末,山区早于平原。终霜平均在5月中旬,最晚6月初,平原早于山区。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降水量分布不均匀。

蜜蜂种类及分类历史

东北黑蜂

1758年,林奈氏(Linnaeus C)首次记载蜜蜂第一个属(Apis)和第一个种(Apis mellifera L.)。

至1980年,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范围、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限制和有些蜜蜂新种类的证据不足等原因,所以当时世界公认的蜜蜂种类只有4种,即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东方蜜蜂(Apis cerana Linnaeus)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985年,中国的学者对采自云南的6种蜜蜂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地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比研究后认定,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和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是独立的蜂种,并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

1988年国外的学者又确立了由Buttel-Reepen 1903年描述并定名的Apis indica-koschevnikovi蜜蜂为独立的蜂种—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至此,世界上确立了蜜蜂为7种。

当时比较公认的,蜜蜂属的7个明确的现生种(现生种:指地史上出现的种,已发现化石,至今一直生存的种)依定名先后为: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

小蜜蜂A. florea Fabricius 1787

大蜜蜂A. dorsata Fabricius 1793

东方蜜蜂A. cerana Fabricius 1793

黑小蜜蜂A. andreniformis Smith 1858

黑大蜜蜂A. laboriosa Smith 1871

沙巴蜂A.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1906

1998年,德国的尼古拉夫妇(Koeniger and Koeniger)和马来西亚的丁格(Tingek)报道了他们发现的一个蜜蜂新种——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同年,G.w.0tis and S. Hadisoesilo经过多年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对比研究,确立了原Smith定名的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的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 (Smith)]为一个独立蜂种。因此,截至目前,世界上现生存的蜜蜂种类已达 9 种。

(1)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

(2)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

(3)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

(4)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

(5)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6)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7)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 Smith

(8)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

(9)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

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1793),为蜜蜂属中型体中等的一种(图)。原产地在东方、简称东蜂。东方蜜蜂的亚种:东方蜜蜂有6个亚种,即中华蜜蜂(A. c. ceranaFabricius)、印度蜜蜂(A. c. indica Fabricius)、日本蜜蜂(A. c. japonica)及喜马拉雅亚种(A. c. himalaya Maa),阿坝亚种(A. c. abansis Yun et Kuang)、海南亚种(A. c. hainana Yun et Kuang)。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1758),为蜜蜂属中型体中等的一种(图),产于西方,简称西蜂,主要的西方蜜蜂亚种有:意大利蜜蜂(A.m.ligustica)、卡尼鄂拉蜂(A.m.carnica)、高加索蜜蜂(A.m.caucasica)、欧洲黑蜂(A.m.mellifera)、突尼斯蜜蜂(A.m.intermissa)、东非蜜蜂(A.m.scutelata)和安纳托利亚蜜蜂(A.m.anatolica)等;

在人类与蜜蜂交往的悠久历史中,欧洲黑蜂、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蜜蜂及高加索蜜蜂,是在现代养蜂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4个品种。源于西方蜜蜂的黑龙江东北黑蜂和新疆伊犁黑蜂,经近百年来的饲养已形成为我国蜜蜂优良品种或品系(生态型)。

起源与形成

东北黑蜂

1.高加索蜜蜂(Apis mellifera caucasica Gorb. )-东北黑蜂起源

高加索蜜蜂原产于高加索中部的高山谷地,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地山区,原产地冬季不大寒冷,夏季较热,无霜期长,年降雨量较多。

高蜂的体形、大小及绒毛等和卡蜂十分相似;吻特长(达7.2mm);几丁质黑色,通常在第一腹节上有棕色斑点。高蜂在原产地没有纯一的颜色,通常工蜂绒毛为浅灰色,雄蜂胸部绒毛为黑色。肘脉指数中等。经过广泛的生物学测定,证明在高加索地区存在着很多的地方型,如外高加索平原的黄色高蜂(A. m. remipes)及其他许多过渡类型。高蜂性情温顺,不怕光,这是它突出的特点。它育虫积极,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高蜂采胶性能极好,在秋季,巢门除留一个小洞外,都用蜂胶封闭。由于它易患孢子虫病和甘露蜜中毒,在北部地区越冬不甚良好。此外,它的抗螨性能也较差。它的吻虽然特长,但对红三叶草的采集能力还不够理想。其蜜房封盖为湿型。易迷巢错投,盗性强。

高蜂的某些特性是颇有价值的,因此在育种上将起重要作用。在西欧,由于高蜂比卡蜂易患孢子虫病,且产蜜量较低,所以该品种除了用于实验外,一般不被保留。

高蜂是生产蜂胶的最理想的蜂种。在前苏联境内产蜜能力比欧洲黑蜂强。适于为花管较长的作物授粉。高蜂与意蜂、卡蜂等杂交后,可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从而大幅度提高蜂产品的产量。

中国东北黑龙江饶河一带饲养的黑蜂,据初步观察研究是自1918年起自乌苏里江以东沙俄境内引入的高加索蜜蜂。中国新疆伊犁地区饲养的黑蜂,据初步观察研究是1925年自哈萨克斯坦引入的中俄罗斯黑蜂。

2.东北黑蜂西方蜂种的来源及形成

据《饶河县志》记载及邹兆云的义子刘良德、当地养蜂老人与其他历史见证人等16位的口述,已知,自1918年至1945年的27年间,从外地引入饶河境内的西方黑色蜜蜂共计4批40多群。

公元1918年早春3月,黑龙江饶河养蜂先人邹兆云从乌苏里江以东俄罗斯境内,用马驮回西方黑色蜜蜂15桶(群),在饶河苇子沟定地饲养。

1920-1922年前后,又有毕庆吉、刘蒙古分别从乌苏里江东岸引进西方黑色蜜蜂。但引入的原始种群中,以邹氏蜂场管理最善,并收徒传艺。数年后分设6处蜂场,并出售蜂群至黑龙江抚远、宝清、方正等地。1918-1943年历经25年,以邹氏蜂为主,并有毕、刘引入的黑蜂种,在饶河境内繁衍发展,已成为具有16个蜂场1210群峰的群体。

可以认定,饶河一带的东北黑蜂,源自乌苏里江东岸的高加索蜜蜂。

饲养简史

19世纪中叶,即1857年中俄爱辉条约签署之后,随着沙俄势力的深入扩张和大量移民入境,并将远东蜜蜂带入黑龙江省。

1878年,地处完达山东侧,濒临乌苏里江西岸,交通十分闭塞的饶河县,一位名叫邹兆云的少年15岁就到对岸为俄国雇主饲养黑蜂,由于潜心斯业,深谙蜂性,成绩斐然。1918年迁归故里,在同行王德臣的资助下,首批从江东用马驮回15桶蜜蜂,前后计3批共40余群,并自行设计了“方脾18框箱”,在苇子沟定地饲养。几年时间,蜂群繁殖很快,逐年扩散,成为当今“饶河东北黑蜂之源”。

1947年,饶河全县养蜂者达70余户,蜂群1,850箱,年产蜜40余吨。1955年全县养蜂2,600余群,产蜜超百吨。

1959年饶河895农场马忠杰、刘良德带东北黑蜂96箱入关,转地河北、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由于该蜂具有独特性状和优越的生产表现,沿途甚受各地同行的称赞,并被争购一空。1979年饶河建立了东北黑蜂原种场,蜂业进一步发展。

1970年代以后,公路交通改善,异种蜂群相继入境,蜂种杂交,严重威胁东北黑蜂的存在。为保住这一优良的蜜蜂品种,经养蜂专家马德风、戴日镳、杨俊伍、韩行舟等努力呼吁并得到省地县主管部门的重视,1980年5月8日黑龙江省政府签发85号文件,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并立即建立监查站,常年巡回检查。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对养蜂生产、蜂种提纯进行了技术指导。1989年饶河全县有蜂场159个,养蜂4,652群,年产蜜290t,群平均产蜜62.34kg。

形态特征

蜂王:有2种类型。一是全部为黑色;另一种是腹部1~5节背板有褐色的环纹。在腹部背板正中线上,从第一腹节至末节都有倒三角形的黑斑。两种类型蜂王的绒毛皆呈黄褐色。

工蜂:有2种类型。一种是几丁质全部呈黑色;另一种是第2、3两腹节背板两侧有较小的黄斑,胸部背板上的绒毛为黄褐色。两种类型的工蜂,每一腹节都有较宽的黄褐色毛带,毛带比高加索蜂稍窄些,腹部的第1、2、3节腹片的下缘均为黄色,第4、5、6节全部呈黑色。

雄蜂:只有一种黑的体色。腹部1~5节背板的后缘皆有褐色光泽的边沿,最末节为黑色,其腹端毛很长,胸部背板的绒毛为黄褐色。

工蜂的经济器官吻长6.4mm(6.0~6.5mm)、右前翅长9.94mm(8.9~9.9mm)、宽3.22mm(3.0~3.5mm);第一对蜡镜长2.38mm(2.2~2.5mm);肘脉指数2.63(2.0~3.0);绒毛指数1.32(1.16~1.50);翅钩数22.75(20~28);后足胫节加第一跗节总长5.57mm(5.4~5.9mm);跗节指数1.99(1.71~2.16);细度指数1.80(1.70~1.89);第3、4腹节背板总长4.81mm(4.6~4.9mm)。

雄蜂肘脉指数1.49(1.4~2.0)。

生物学特性

性情温和、不怕光。受振动一般不激怒,在阳光下提脾检查,蜜蜂十分安静,照常工作,蜂王亦不慌不忙地照样产卵。耐寒力强。在黑龙江长达6个月的越冬期,两框蜂可安全越冬。蜂王产卵力强。在立春前后,蜂王就已产卵,且产卵整齐、集中,虫龄次序良好,一般皆从中间向外有次序地扩展。资料表明从5月27日至7月14日,蜂王平均日产卵976粒。春分至清明,出窖时只有1框蜂群势的蜂群,到椴树流蜜开始时,可以发展到10框。利用零星蜜源好。能很好地利用早春和晚秋的零星蜜源,但由于吻短,对长花管的蜜源植物利用较差。能维持大群。一般可维持10~14框蜂,8~10个子脾时才出现王台。爱造赘脾。在边脾外侧经常出现大张的自然脾。蜜房封盖为中间型。一般蜜盖一半呈深色(褐色),一半呈黄白色。定向力强,不迷巢。盗性较强。少采胶或不采胶。

生产性能

东北黑蜂在饶河饲养史上曾多次表现出惊人的生产能力。1955年,关门大队的200余群蜂,在椴树流蜜期平均单产200kg,平均日单产12.5kg。1977年,小佳河公社永丰队蜂场,毛水苏流蜜期,27群蜂平均单产350kg。同年大佳河公社养蜂员翁殿喜的亲属,一群蜂单产超过500kg,震动了四方。当然,蜜蜂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与蜜源条件和饲养技术紧密相关,但绝不能忽视蜂种因素。

东北黑蜂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较强的配合力,以及杂种一代适应性强,增产显着等特点。据刘先蜀、李盛东试验,在北京地区配制的东北黑蜂杂交种,增产30%以上。据江苏邳县宋涛的黑、意蜂杂交试验,其增产也达30%以上,并且泌浆不亚于意蜂。另据马德风在湖南试验,利用东北黑蜂培育出的杂交种,既抗高温,又抗干旱,夏季繁殖平稳,秋季繁殖良好,冬季采集柃蜜胜过其它杂交组合,单产达17kg。

保护级别

2006年,东北黑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97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饶河县为东北黑蜂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的饶河县,是中国东北黑蜂的发源地。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国家级蜂种保护区。区内不仅生态环境良好,蜜源胶源植物丰富,而且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屏障隔离条件,大部分地貌仍然保持原始状态。

黑蜂蜂蜜保健八大功能

东北黑蜂蜂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糖类、酸类、酶类、胶原物质、蛋白质和氨基酸、芳香物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黑蜂系列有机蜜主打产品:有机椴树蜜(紫椴)、东北黑蜂蜂蜜、王浆宝、硒力王浆宝、花粉宝等,产品荣获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金奖,通过欧盟认证,是我国唯一的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蜂产品。

1.提神醒脑

大脑神经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可以很快被身体吸收利用,改善血液的营养状况。

用法:中午一杯蜂蜜水。

2.保护肠胃

蜂蜜可以促使胃酸正常分泌,还有增强肠蠕动的作用,能显着缩短排便时间。用法:每天早晚空腹服蜂蜜25克。

3.润肺止咳

蜂蜜有消炎、祛痰、润肺、止咳的功效,枇杷蜜的止咳作用最好。用法:雪梨一个,切薄片拌蜂蜜吃,每日数次。

4.解酒保肝

蜂蜜成分中含有一种大多数水果没有的果糖,它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因此有利于快速醒酒,保护肝脏。

用法:饮酒前吃50克蜂蜜,酒后饮蜂蜜水。

5.宁神安眠

蜂蜜中的葡萄糖、维生素、镁、磷、钙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神经紧张,促进睡眠。

用法:每晚睡前一匙蜂蜜。

6.保护心脑

蜂蜜可以营养心肌并改善心肌的代谢功能,使血红蛋白增加、心血管舒张,防止血液凝集,保证冠状血管的血液循环正常。

用法:每天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

7.愈合伤口

蜂蜜去掉糖分后的酸度等同于醋,可令细菌在创伤部位不能生存;伤口的肿胀、疼痛程度也会大大减轻;还能消除死去的肌肉,加快伤口愈合。

用法:用10%~15%的蜜汁洗涤伤口,用纯蜜涂抹包扎。

8.润泽肌肤

蜂蜜是最理想的护肤品。它能供给皮肤养分让皮肤具有弹性,能杀灭或抑制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细菌,还能消除皮肤的色素沉着,促进上皮组织再生。用法:在一匙葡萄汁中加入一匙蜂蜜,加入面粉调匀后就成为葡萄汁蜂蜜面膜。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饶河地处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中俄边境,位于小兴安岭余脉完达山地带、乌苏里江中下游。占地总面积6765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2人。这里地处边远,工业起步晚,总量小,无重污染,因而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自然风貌。地表水、大气等主要质量指标均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之内:自然地貌保持完好,天然植被复盖率80%以上,林地占总面积的51.82%,草地、草坡占总面积的19.7%。野生植物种类1074种,其中蜜源植物400余种,为蜂产品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天然资源。1998年,饶河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世纪90年代,在中美俄三国联合制定的《乌苏里江流域持续性土地利用和布局规划》中,认定饶河属于全球生物地理区域的最好代表,具有相对清洁性,生物多样性,全球生物地理区域代表性等特点。

我国很多专家包括欧盟认证专家小组到饶河实地考察,一致认为目前我功能达到如此生态环境的地方,只有东北饶河和西双版纳。为了保护饶河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了保护东北黑蜂这一优良蜂种及其产品的优质。1997年,国务院颁令(1997)109号在东北饶河建立了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仍然是亚洲为保护蜜蜂蜂种建立的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北黑蜂蜂蜜种类

椴树蜜

椴树为野生的高大乔木,每年的7月开花。特浅琥珀色、粘稠、晶莹、结晶后细腻、甜润适口、气味芳香。椴树花粉含量40%以上,高于出口标准10个百分点;优级品含水量20%以下,蔗糖含量5%一下,分别低于农业部无公害标准3个百分点。很多国家对我国的椴树蜜情有独钟,也是我国出口的一个主要蜂蜜品种。

毛水苏蜜

水白透明、结晶体细腻、甘甜适口、气味浓郁。含水量22%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分别低于农业部无公害蜂蜜标准1和3个百分点,是饶河独有的蜜种。

黄波罗蜜

鲜黄色、晶莹透明、甘甜微苦、花香味纯正。含水量20%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分别低于无公害蜂蜜标准3个百分点,属于稀少蜜种

杂花蜜

也叫百花蜜,琥珀至棕色、甘甜有花香味。含水量20%一下,蔗糖4%以下,酶值10以下,三项指标都优于农业部无公害蜂蜜标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