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爪沙鼠(Meiiones unguiculataus Milme-Edwauds)亦称长爪沙土鼠,蒙古沙鼠或黑爪蒙古沙土鼠(内蒙一带),黄耗子(河北坝上地区),砂耗子等。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钢、啮齿目、仓鼠科、沙鼠亚科、沙鼠属。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及其毗邻的省区,包括河北省北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草原地带。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也有分布。

动物界

脊柱动物门

哺乳纲

啮齿目

仓鼠科

亚科

沙鼠亚科

沙鼠属

长爪沙鼠

中文学名

长爪沙鼠

中文别名

长爪沙土鼠,蒙古沙鼠或黑爪蒙古沙土鼠

二名法

Meiiones unguiculataus

分布

河北省北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草原地带。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布里亚特地区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长爪沙鼠

长爪沙鼠是一种小型草原动物,大小介于大白鼠和小白鼠之间,通常成熟期体重不超过100(30-113)克,体长112.5(97—132)毫米,尾长101.5(97-106)毫米。

背毛棕灰色,腹毛灰白色,耳明显,耳壳前缘有灰白色长毛,内侧顶端有少而短的毛,其系部分裸露。尾上被以密毛,尾端毛较长,形成毛束。

爪较长,趾端有弯锥形强爪,适于掘洞,后肢蹠的和掌被以细毛,眼大而圆。

沙鼠尾巴与大、小鼠几乎无毛的尾巴不同,长满披毛并常在尾尖部集中成毛簇。后肢长而发达,可做垂直与水平的快速运动。沙鼠中腹部有一个卵圆形、棕褐色的无毛区域称为腹标记腺或腹标记垫,雄性沙鼠的腹标记腺较雌性沙鼠大且出现得早。

变种

沙鼠的近交系不多,但突变种不少。据报道,突变种有无毛的、肢端发红的、白化的、红眼睛的、被毛白斑的。无毛的与裸鼠一样,也具有胸腺机能不全的特征。

生理特点

生理指标

长爪沙鼠

沙鼠的正常体温:38.1~38.4℃

呼吸频率:90次/分

齿式Ⅰ1/1,C0/0,DM/3,

饲料消耗:5~8g/天/100g体重

饮水消耗:7~9ml/天/100g体重

二倍染色体数:44

血量:7.76ml/100g体重

红细胞:8.9×10/mm

血红蛋白:15.2g/100ml

血细胞比容:47.4%

白细胞:12.4×10/mm

嗜中性白细胞:19.3×10/mm

嗜酸性白细胞:14.1×10/mm

嗜碱性白细胞:8.6×10/mm

淋巴细胞:99.9×10/mm

单核细胞:2.8×10/mm

腺体分泌

沙鼠在物体上摩擦腹标记腺时引起腺体分泌,作为嗅觉鉴别其活动地盘的方法。雄性沙鼠的标记行为和腺体的完整性受雄激素控制。一般在群养时,以其中最常分泌腺体的动物变为统治者。雌性沙鼠的嗅觉标记活动在妊娠和早期哺乳期增强。

长爪沙鼠的眼球之后眼角内侧有副泪腺,此腺分泌一种吸引素,从鼻孔排出或与唾液混合,在动物清洁腹部时扩散出来。[2]有证据说明,雄性沙鼠副泪腺分泌的吸引素对于动情期雌性沙鼠有促进交配的作用。与体重相比,沙鼠的肾上腺几乎为大白鼠肾上腺的三倍,其产生的皮质甾酮多。与大白鼠相比,切除肾上腺的沙鼠不能由于提供补充钠而得到维持。

生活习性

生存环境

长爪沙鼠喜居于干旱沙质土壤地区,因此,常见于荒漠草原,但也分布于干草原和农业地区。疏松的沙质土壤、背风向阳、坡度不大并长茂密的白刺、滨藜及小画眉草等植物的环境常常可成为它们的栖息的最适生境。在这样的生境中,有时每公顷可达50只以上。在干草原的长爪沙鼠除非在大发生的年代里可以波及到较大范围以外,在一般情况下,仅有零星的分布,在撂荒地上往往能形成较高的密度;在农业地区主要栖居于田埂、水渠垄背和人工林边的荒地,秋季则迁入农田。

洞穴

长爪沙鼠多以家族为单位生活在一个洞系之内。在一个洞系中包括洞口、洞道、仓库和巢室等部分。根据其结构的繁简和利用状况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越冬洞、夏季洞和临时洞。越冬洞最为复杂,可有4-5个洞口,有时可达20个以上,洞口略呈扁圆形,高6厘米,宽6.5-7厘米,接近地面的洞道先以45-60度斜行而下,入土30厘米以后的洞道则基本上与地面平行;巢室的位置更深一些,一般离地面约50-150厘米,通常都在冻土层内。窝内铺有盐生酸模、雾冰藜、小画眉草、虎尾草或针茅等植物;仓库可多到5-6个,其容积大小不等。夏季洞无仓库。临时洞则更为简单,仅2-3个洞口,洞道短而直,是沙鼠的临时藏身之处。

活动范围

长爪沙鼠主要在白天活动。不冬眠,在零下20℃的冬季里仍可外出活动,冬、春季节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大约10时到15时)。夏、秋季则自早到晚全天活动。其活动距离可由数百米到1公里。

食物

长爪沙鼠常以滨藜、猪毛菜、绵蓬、蒿类和白刺果等植物的部分及其种子为主要食料,在农业区则主要采食糜、黍、高粱、谷子、蚕豆、胡麻、苍耳和益母草等。尤其喜食胡麻和糜黍类。到秋季作物收割时开始贮粮食,其贮茂量可从十几斤到数十斤不等。牧区该鼠贮粮的植物常为白刺、沙蓬、绵蓬、苦豆子和蒺藜种子等。

繁殖习性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全年各月份都可发现有妊娠母鼠。而其繁殖高峰则集中在春、秋两季,在农区约于2-5月份和7-9月份(尤以7月份的妊娠率最高)繁殖,根据草原地区调查的资料,3、4月份进行交配期,繁殖活动极其活跃,母鼠妊娠率高41%-57%。由此可知农区和牧区长爪沙鼠繁殖高峰明显差异的。

每胎3-10仔,平均6-7仔,最多达11只,每只出身时体重2.5~3.0克。妊娠期约20-25天。6月初可见到大量幼鼠出洞活动。春季所产幼鼠,当年秋季即可参加繁殖;但秋后所产幼则要到翌年春季4月份才开始繁殖。长爪沙鼠的数量以秋季最高,到11月份繁殖大大减少,死亡率却相对增加,到1月份降到全年的最低数。长爪沙鼠的年变动也比较明显,但变化的幅度一般要比季节变化小。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年可繁殖5~8胎,一生的繁殖期为7~20个月,雌鼠一生最高可繁殖14胎,寿命2~3年。

小鼠生后3~4个月性成熟,通常5~6个月配种,性周期4~6天,妊娠期24~26天,哺乳期21天,成年雌鼠体重60~75克,雄性70~80克。

分布范围

中国大陆分布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青海、宁夏。甘肃省内分布于环县、定西、陇西、皋兰、兰州、永登、天祝、古浪、景泰、山丹、张掖、民乐等。国外分布于蒙古。

研究价值

长爪沙鼠

世界上用于研究的沙鼠均来自同一沙鼠群,它是1935年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从中国东北和蒙古东部捕捉后驯养的。1935年由大连卫生所的春日送给日本北里研究所的长野开始驯化,1952年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野村得到了这种动物后,又进一步实验动物化,建立了一个亚群,1954年美国Schwentker博士从这一亚群中将沙群鼠引进美国各地广泛应用。后来再引种到英、法等国。

截至20世纪末,长爪沙鼠在医学领域作为实验动物已有20~30年的历史。其使用量虽较大鼠、小鼠、豚鼠和仓鼠少得多,但其某些独特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对于某些特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大、小鼠无法比拟的。而且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事实证明长年爪沙鼠是一种“多能”性的实验动物,是具有非常重要开发价值的动物。主要在下面一些研究中得到应用:

脑神经病研究

沙鼠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剖特征是脑底动脉环后交通枝缺损,如单侧颈动脉结扎常发生脑梗塞。是研究人类脑血管意外的理想模型。1985年徐特等利用它建立了脑缺血模型。

沙鼠具有类似人类自发性癫痫发作的特点。月龄不同,发作频率也不同。尤其是生后2月龄左右的沙鼠,对非特异性因子具有感受性。有的可因癫痫发作致死。

寄生虫病研究

长爪沙鼠对多种丝虫、原虫、线虫、绦虫和吸虫非常敏感,因此,它是研究这类寄生虫病的良好对象,是研究丝虫病理想模型动物。

微生物学研究

长爪沙鼠对多种病毒、细菌敏感,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西方型马脑炎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等;肺炎双球菌、布氏杆菌、结核分叶杆菌、炭疽杆菌、支气管败血鲍特氏杆、鼠麻风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是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理想实验动物。

内分泌研究

在内分泌学方面,沙鼠有固有的特征。繁殖的沙鼠肾上腺皮质固醇(主要是糖皮质固醇)分泌亢进,同时伴有高血糖和动脉硬化症等。这种现象在未交配过的雌雄沙鼠均未见到。然而,据1983年Fenske报道,如果使沙鼠处于异常环境,如过冷或放在浓乙醚蒸气的环境中,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和黄体酮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但醛固酮分泌并不受影响。

长爪沙鼠睾丸的分泌也有特点,据1982年报道,在促黄体激素(LH)作用下,睾丸间质细胞不仅释放雄激素,也释放黄体酮(孕激素)。通过体外睾丸间质细胞培养,还发现在LH刺激下,雄激素和孕激素的释放有明显的正相关。另外,体外雄激素生物合成与小鼠和大鼠相比,沙鼠的睾丸间质细胞对LH更敏感。这可能是由于沙鼠的大部分LH受体未被占用,即使是微量LH,也能完全活化激素生成的缘故。

代谢研究

沙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受饲料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尽管沙鼠能够耐受动脉粥样硬化,但高胆固醇饲料会引起肝脂沉积和胆结石。沙鼠用于研究影响胆固醇吸收和食饵性胆固醇代谢的因素也很有价值。

雄雌沙鼠对肌醇缺乏并不敏感,因为它能在睾丸合成肌醇,用阉割的和不阉割和雄鼠进行对照,证实了这一点。

从糖代谢的特点来看,沙鼠又是研究糖尿病、肥胖病、齿周炎、龋齿及白内障的难得的实验动物。

药理学研究

沙鼠也适合某些药理学的研究。可用于抗精神失常药物对中枢神经介质影响的研究。沙鼠很适合用于抗抑郁药的筛选。目前也用作筛选抗丝虫药物的模型。

肿瘤和其它疾病研究

沙鼠有自然发生肿瘤的倾向。大约24个月以上的老年沙鼠,有10%~20%产生自发性肿瘤。一般发生在肾上腺皮质、卵巢和皮肤等部位。沙鼠是唯一产生自发性耳胆脂瘤的非人动物。用电耳蜗记录技术,可有效而无损伤地记录耳胆脂瘤的发生。

长期给予沙鼠醋酸铅,其会发生慢性肾病和小红细胞性贫血,类似于人类慢性铅中毒的变化。

沙鼠对X射线或γ射线的耐受量为其它动物的2倍,但对链霉素却异常敏感,50mg就可以使成熟的沙鼠致死。[1]

经济意义

长爪沙鼠由于种群数量较大,易形成小范围的高密度,因此是重要的防疫鼠类之一。长爪沙鼠是荒漠草原鼠疫病原体的主要储存宿主之一。多达20多种的蚤类、蜱螨寄生于体外,如带疫菌的黄鼠蚤(Ceratophyllus tesquorum),客蚤(Xenop-sylla spp.),沙鼠蚤(Gerbillophilus spp.),新蚤(Neopsylla spp.)等,尤其当种群数量高时,更易造成疫病的流行。 长爪沙鼠因盗食和储存食物,对农业区的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危害。有时在某个地区,甚至造成颗粒无收。一般危害可造成10%左右的减产,较高时可达20%—25%的减产。啃食幼苗和打洞,破坏土层,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也对草场造成危害。 消灭长爪沙鼠主要采用综合方法,改造传统的耕作方式,加强水利灌溉化,铲除地边草滩、野草,合理开垦。还可利用初春融雪浇地之时,引水流过鼠群越冬生境地,将所有沙鼠一并淹死(赵肯堂,1981)。也可使用药物毒杀或机械捕杀等方法消灭。 长爪沙鼠的天敌主要是鼬类以及狐、漠猫和猛禽。

饲养管理

1、温湿度饲育室内的温、湿度要合适,温度24±2℃,湿度55±5%。

2、笼具用铁丝编制的笼,大小为20×20×30㎝,网眼约为0.7㎝,每笼内放一对鼠,有的也用合适的塑料箱,放有刨花垫料,每周清换一次。

3、饲料颗粒饲料,成份:面粉15%,麦皮25%,玉米面30%,黄豆粉10%,鱼粉10%,按每公斤混合粉加鸡蛋0.5~1斤,食盐1%,还要配合一些菜类。

4、一般饲育时,每日每只给颗粒4-5克,繁殖时给谷物配合饲料7-8克,水6-8毫升,菜8-10克。

防治方法

在草原高密度的条件下,可采取30米行距条状投放磷化锌和敌鼠钠盐等急性或慢性无壳谷物毒饵。在农区最好能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先在春季发动一次捕鼠运动,降低基础鼠数;收获前用药物进行第二次灭鼠;秋收时快拉快打,捡净地里的谷穗;消灭毗连地沙鼠的栖息处所。此外,冬灌和深翻等都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