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赣县中学,位于赣州市赣县区,创办于1955年,198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西省重点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级中学。

赣县中学现址位于贡江河畔,占地256亩,在校学生7000余人,正式教职工403人。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赣州市文明校园”等。

中文名

赣州市赣县中学

外文名

Ganxian Middle School

现任领导

李富忠(南校区校长)、谢钧(北校区校长)

校训

勤学 笃行 务实 争先

地址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梅林大街55号(南校区)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梅储路赣州东站旁(北校区)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梅林镇赣新大道29-2号(西校区)

校史沿革

赣州市赣县中学

赣州市赣县中学前身可追溯至1898年创办的“江西省立赣县中学”。创建之初,学校名为“致用中学堂”,先后易名虔南师范学堂、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省立第三中学、省立赣县中学、省立赣州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赣州设立行署,赣州市区(今章贡区)同为赣州地区行署和赣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5年秋,赣县人民政府在赣州市郊水东镇虎岗村新建“赣县初级中学”;“文革”期间,学校受到冲击,搬迁至赣县桃江更名为“赣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赣县县城从赣州市区迁至现址梅林镇,在县城建立“赣县五.七学校”,是一所中小学一贯制学校;1975年4月,学校小学部剥离,更名为“江西省赣县中学”;198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重点中学;2017年,赣县撤县设区,学校更名为“赣州市赣县中学”。

办学条件

赣州市赣县中学

一流的校园环境。宽敞平坦、整齐划一;校门雄伟、绿草茵茵;道路硬化、建筑齐全;求知广场、彩色喷泉、花坛雕像、书山学亭,把整个校园装点得多姿多彩、四季如春。

一流的办学条件。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配套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楼、学生宿舍楼为广大师生提供一流的工作、学习、生活措施。符合现代教学要求,高标准建设的微机室、音乐教室、语音实验室、齐全的体育锻炼设施,理化生高标准实验室等为人才的培育提供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0多名,其中全国中学数学教学权威专家1人,地县拔尖人才6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56人,中级教师92人,学科带头人23人。

一流的校园文化。校园电视台、校广播站、“河之洲”文学社、VOC记者团、校学生会、书画社、环保社等社团为促进校园文化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其中校园电视台多次在省、全国校园节目评比活动中获奖。

一流的管理。几年来,学校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与管理制度,对教师业绩、职业道德、学生规范、教学秩序、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管理。已初步实现校风纯正、环境优化、管理严格、质量上扬的目标,教研风气浓厚,教师在国家级、省地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每年均在五十篇以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每年考取少年大学生也有可喜成果。近几年来,赣县中学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回报社会。从2000年起,赣县中学连续三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全市重点中学前4名,。其中,陈忠江、刘姝、谢博闻考取北京大学,王舒可、朱强、饶珠明考取清华大学。2005-2008年就读于赣县中学的冯骏,获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西赛区)一等奖,2008年保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考取美国哈佛大学。 如今,赣县中学正以“苦练基本功,争雄新世纪”的思想为指导,朝着“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迈进,决心把赣县中学在三至五年内办成各项设施在全省先进,学校管理在全省一流,教育质量在省市前列的示范性高级中学。

学校领导

赣州市赣县中学

校长:李富忠

党支部书记:陈联涌

副校长:刘盛洪

党支部副书记:吉平

副校长:陈江

副校长:杨为民

工会主席:钟清贵

副校长:汪燕

校歌

赣州市赣县中学

贡水滔滔赣水长,

阳光普照红土岗 ,

梅林绿,校园暖,

朗朗书声随风传,随风传,

我们汇聚在梅林城,

带着嘱托,带着希望,

团结,守纪,勤奋向上,

要为祖国做栋梁,

要为祖国做栋梁。

贡水滔滔赣水长,

阳光普照红土岗,

游书海,攻难关,

嘹亮歌声响四方,响四方,

我们奋斗在梅林城,

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满腔热血谱新章,

满腔热血谱新章,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满腔热血谱新章,

满腔热血谱新章。

硬件设施

赣州市赣县中学

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校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四季如春;拥有气势恢宏的教学综合楼、科技楼、艺术楼、图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师公寓;建有校园电视台、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听力系统、监控中心、校园网管理中心;建有省内一流的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20个,塑胶篮球场4个,排球场18个,羽毛球场16个,塑胶羽毛球场2个;建设了多媒体教室120多套,电子备课室6个,理化生实验室20个,多功能会议室2个;图书馆按标准配备了中外图书60余万册,电子图书20余万册。

所获荣誉

近几年,学校相继获教育部“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先进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部“高中数学实验教材实验基地”,“全国《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实验教学先进集体”、“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招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学校”、“江西省教学科研先进学校”、“江西省中小学体育工作‘冠军的摇篮’项目学校”、“江西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江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示范性中学”、“赣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赣州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赣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赣县综治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赣县中学具有良好的办学传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严治校,精心育人,建立了年级管理和教研组管理相结合的双层管理模式,以“勤学、笃行、务实、争先”为校训,“敬业爱生、开拓进取”为教风,“健全人格、学习创新”为学风,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确定了“校园环境园林化、学校管理制度化、德育工作特色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教学课题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学校发展“六化”目标。

办学成果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教育局的悉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赣县中学全校师生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2018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一本上线人数325人,二本上线人数1021人,其中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不含音体美考生)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再创历史新高

巨大的社会效应。校友广布天下,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其中有朱开茗等多名地厅级以上行政干部,钟登华、阳贻华等多名著名科研人员,谢路、陈惠英、邹柏生、陈剑波、李升梅等三十余名留美、德、日学生。

优越的住宿条件。学校共建有教师住宅楼十栋,学生生活楼五栋,可容纳三千余名学生住宿。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规化有序、科学管理。

可观的奖励基金。每年分别对考取高等学校的优秀学生,考入该校的高一优秀新生和教学业绩优秀的教师授予优厚奖励。

昂扬的师生斗志。该校领导、教师及全体学生正在自我加压、扬鞭策马、日夜兼程、踏踏实实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力争跻身于一流的省重点中学行列,再创新辉煌。

知名校友

钟登华院士

钟登华,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6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赣县。1981年于江西省赣县中学考入江西工业大学土建系学习。1985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现南昌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德国基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88年至今在天津大学工作,现任天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承担并完成1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或技术开发任务。围绕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工程建设,针对工程进度问题,系统地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仿真与实时控制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仿真的随机数学模型,提出了混凝土坝施工进度动态调整与实时控制分析方法。针对工程地质问题,探索并发展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精细建模与分析理论及技术,建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建模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维统一模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分析方法。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建立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与数字大坝系统理论及技术。研究成果先后在我国30多项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在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与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节省工程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旭华博士

钟旭华,男,1963年10月生,江西省赣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水稻生理生态与栽培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1996年。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植物学专业博士毕业,随后分配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工作至今。1996年12月--1999年3月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做博士论文,2003年1月—2004年1月在IRRI做博士后研究。曾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会议或合作研究,现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

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广州市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项目23项,参加科研项目8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其它科技奖励3项。主持完成的“水稻三控(控肥、控苗、控病虫)施肥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通过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共78篇(其中SCI论文10篇),参加编写教材1本,专著2本,参译专著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