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内寺南向,又名东西塔,塔在大殿前分列东西,西塔名仁寿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建;东塔名镇国塔,南宋淳祐十年(1250)建。双塔相距约200米,对峙在大殿前,与大殿鼎足而立,是城市的重要景观。

中文名

开元寺双石塔

外文名

Twin Pagodas at Kaiyuan Temple

位置

鲤城区西街

占地面积

7.8万平方米

简介

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高40多米,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双塔历经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其中东塔被列为1994年“中国古塔”邮票四图案之一。

双塔

石塔外形

双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仿木构楼阁式,皆八角5层,形式几乎完全相同,仅高度和斗拱略有不同。西塔高44.06米,东塔高48.24米。基台是扁平而宽的须弥座,上多雕饰,平面八角,四正面砌台阶,座周护以简洁石栏。各层塔身之间有腰檐,但无平座,每面1间,在转角处砌角柱,柱间刻阑额、 斗拱支承腰檐。4个相向面开门,另四面设佛龛,各层门、龛位置上下交错,门、龛侧均有立柱和横枋,并在壁面浮雕佛教造像。腰檐也用石材雕出角梁、板桷和筒、板瓦的屋面,檐角起翘明显。上层壁面较下层退进,在腰檐脊上砌石栏,形成外走道。塔刹金属制,重叠相轮,颇细瘦,均占全塔总高1/4,刹顶有铁链 8条垂向屋顶八角。内部围绕中心的八角实心石柱为回廊,回廊条石地面由下层外壁和石柱叠涩支承,架木梯上下。

两塔精确地模仿木构构件,却忽视了石建筑应有的权衡,比例也推敲不精。如腰檐短窄,仰视不易见到屋面;檐子细弱而承以硕大斗拱;塔刹过瘦且与塔顶没有稳定的过渡等。但两塔在城市景观上有重要作用,施工精细,并附有许多精美浮雕,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东西塔

东塔

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侧的叫镇国塔,俗称东塔,是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3年)文偁禅师主持建造的。开始是一座木塔,用来安放佛舍利的,后因遇灾重建,改为石塔。该塔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1]

西塔

西侧叫仁寿塔,俗称西塔。五代梁贞明年间,闽王王审知在闽大建寺庙,相传王审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一个僧人对他说:听说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请您移到泉州去建。王审知大怒,命令手下将他推出去斩了,可是砍掉了他的头,身子却跳起来几尺高。梦醒之后,王审知感到震惊,便急忙在泉州选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运到泉州。从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四月动工兴建,到十二月建成。该塔一共七级,号称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名为仁寿塔。后因遭灾重建,改为石塔。

渐渐东西双塔成了泉州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在闽南和台湾还流传着“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