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是雀形目画眉科噪鹛属的中型鸟类。也有人叫虎鸫、金画眉,是中国常见的鸣禽。画眉鸟额为棕色,头顶至上背为棕褐色,自额至上背宽阔的是黑褐色纵纹,纵纹前段色深后部色淡,眼圈为白色,其上缘白色向后延伸成一窄线直至颈侧,状如眉纹,故有画眉之称。其鸣声洪亮,婉转动听,并能仿效多种鸟的叫声。还会学人话,猫狗叫,笛声等各种声音。性机敏好斗,是一种普遍性留鸟。主要生长在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台湾地区也有,但外表略有不同。亦为广州市市鸟。该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丘的浓密灌木林中。

中文名

画眉

拉丁学名

Garrulax canorus

动物界

脊椎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雀形目

亚目

鸣禽亚目

画眉科

噪鹛属

画眉

分布区域

老挝、越南北部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形态特征

全长l97~245mm。头顶至后颈和背羽橄榄绿褐色,渲染棕黄色;翅和尾羽棕黄褐色;喉、胸和胁部及尾下覆羽棕黄或皮黄色;前额、头顶至上背和喉至上胸具暗褐色羽于纹;腹部中央灰色;眼圈和眉纹白色,犹如娥眉状,故有“画眉”鸟之称。[1]

在头部的前端具有角质的嘴甲,是画眉啄食、梳理羽毛、打斗、鸣唱的器官.一般嘴甲长约20—25毫米,上嘴甲稍长于下嘴甲。上嘴甲角质呈褐黑色,面积较大,下嘴甲角质呈褐黑色,但颜色较上嘴甲浅,面积也小。上嘴甲的后上方两侧有鼻孔。近额部生长有较长的黑色髭毛。

两个眼睑是圆形。两眼由于眼内的视色素不同而产生各种色彩艳丽的“眼沙”。眼球外部有一层瞬膜,平时开放,飞行时紧闭,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球最外层有眼环,也起保护眼球的作用。在两眼的后方,有凹陷如黄豆般大小的耳孔,周围生有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

画眉的翅膀较长,飞羽从前胸盖至背后,全长75毫米左右。翅膀展开后左右各宽90-110毫米。画眉缺乏腺体,唯一的皮肤腺称尾脂腺,生在尾羽的根部,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至于变形和起防水作用。身体最下部为脚爪,一般呈淡黄褐色,脚胫高约40毫米左右。

7月幼鸟上体淡棕褐色无纵纹,尾亦无横斑,下体绒羽棕白色亦无纵纹或横斑。9月幼鸟已和成鸟相似,但羽色稍暗,头顶至上背、喉至胸均有黑褐色纵纹。

栖息环境

栖居在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竹林或庭园中,从平地到1500米的高处。常单独生活,有时结小群活动。性机敏胆怯,平时隐匿在浓密的杂草及树枝间跳动呜叫。受惊动时,疾速沿着树干飞到树木基部,再窜逃他处,不易获见。[2]

生活习性

画眉擅长鸣唱,雄鸟在繁殖期中,特别擅自引吭高歌。歌声悠扬婉转,而且持久不断,并多变化,非常动听。

性杂食。主要吃昆虫,尤其是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至秋季以后,大多转以植物种子等为食,但昆虫仍占有相当数量。所食的昆虫中,有蝗虫、蝽象卵、松毛虫卵、蚂蚁、金龟甲、铜绿金龟甲、鳞翅目天社蛾幼虫和其他蛾类的幼虫等害虫,以及少数蜂类等益虫。植物性食物中有草籽、野果等。

分布范围

甘肃、陕西及河南等省的南部以南及四川雅安和云南西部以东的华南一带,包括台湾和海南岛。在国外,见于越南和老挝等的北部。

繁殖方式

此鸟繁殖季节一般在4—7月间。每年繁殖2次或2次以上。在福建,5月产卵;在广东,4—7月产卵育雏。巢筑于距地面30厘米至2米左右的茂密草丛、灌丛间,或矮树上。巢呈杯状或椭圆形的碟状,外层极粗糙,由树叶、竹叶、草茎、卷须、嫩枝等所成,内铺以细草、松针、卷须、细根之类,有时还杂以藤蔓、苔藓等。每巢产卵3—5枚。卵形和大小变化很大,一般为椭圆形。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