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根,可入药。健脾止泻,止血和瘀。治消化不良,胃痛,写痢,便血,衄血,月经过多,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中文名

野牡丹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桃金娘目

野牡丹科

野牡丹科

野牡丹

分布区域

华南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适应症

治消化不良,胃痛,写痢,便血,衄血,月经过多,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别称

王不留、痢疾罐

形态特征

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茎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毛扁平边缘流苏状。

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广卵形,顶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全缘,7基出脉,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脉隆起,被鳞片状糙伏毛,侧脉隆起,密被长柔毛;叶柄长5-15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

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近头状,有花3-5朵,稀单生,基部具叶状总苞2;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梗长3-20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萼长约2.2厘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及长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宽,与萼管等长或略长,顶端渐尖,具细尖头,两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3-4厘米,顶端圆形,密被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2深裂,短者药隔不伸延,药室基部具1对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顶端具1圈刚毛。

蒴果坛状球形,与宿存萼贴生,长1-1.5厘米,直径8-12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m以下的山坡丛林下或开阔的灌草丛中,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野牡丹根简介

《陆川本草》

【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野牡丹的根,植物形态详"野牡丹"条。

【采集】秋季挖根,洗净,晒干,切片。

【性味】①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味涩,性平。"②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甘酸,微温。"

功用主治

健脾止泻,止血和瘀。治消化不良,胃痛,泻痢,便血,衄血,月经过多,风湿疼痛,跌打损伤。[1]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

②《陆川本草》:"治跌打伤积,腹泻。"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滞健胃,止血止痛。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胃痛,血栓性脉管炎,便血,衄血,血吸虫病。"

④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祛风逐湿,行瘀止痛,消炎解毒,杀虫。治头痛,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疽恶疮,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炎,丝虫病。"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①治月经过多,红白痢疾,腹泻:野牡丹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药》)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野牡丹根二两,夏枯草五钱,酒二两炖,分二次服。(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和急性胃肠炎

取野牡丹根2~4两(干品)切碎,加水500毫升,煎至100仙?笥遥?俜?蛄酱畏址?9仓?2例,1剂治愈(服药1次后不再腹泻,次日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29例,3天治愈(服药后腹泻逐渐减少,3天内消化道症状消失)35例,4天治愈(服药后腹泻及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但大便至第4天才成形)4例,无效4例。治愈率94.4%。据观察,一般服药后数小时即止泻,肠鸣音减弱;多数病人次日便秘1天;腹痛于止泻后逐渐减轻。但腹胀消失及食欲恢复较慢。治程中未见不良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