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为王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èng zhě wéi wáng,意思是胜利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胜利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含有胜利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的意思。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俗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前半句。

中文名

胜者为王

拼音

shèng zhě wéi wáng

释义

含有胜利者权势在手,无人敢责难

出处

《庄子.盗跖》

引申

【来源】源自《庄子.盗跖》:满苟得曰:“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昔者恒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论则贱之,行则下之,则是言行之情悖战于胸中也,不亦拂乎!故《书》曰:‘孰恶熟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出处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春秋智伯。他身为晋国执政大臣,五长过人“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擅长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能言善辩,文辞流畅;坚强果断,恒毅勇敢”。南征北战,为晋国开疆拓土。本想恢复晋国霸业,对内削弱卿族实力加强王权,但在晋阳之战中,韩魏临阵反水,串通赵氏将智伯打败,然后三家瓜分晋国,然后各自建立自己的国家。三家在记载历史时都刻意将智伯刻画成狂妄自大,贪婪刻薄之人,给人一种智伯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韩赵魏打败智伯,瓜分晋国也是历史的必然,颇让人费解。要知道智伯的家臣豫让,他为了给智伯报仇,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智伯和豫让的时代虽已远去,但豫让留下的忠义精神,不仅捍卫了智伯的尊严,也用自己生命捍卫智伯的人格,给后人看待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