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烦的意思是心情不好,烦躁的意思。中医认为心烦多属于热症,多为肝火旺盛所致。伤寒六经病变多见有心烦。《伤寒论》太阳篇有:“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少阳病有心烦喜呕之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类证治裁·烦躁》:“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

中文名

心烦

英文名

upset;disturbed

出自

《素问·五脏生成篇》

释义

心情不好,烦躁。[1]

出处

《素问·五脏生成篇》

例句

1、邻居家孩子的哭声搅得李晨心烦意乱,不能安心学习。

2、昨天的中考搞得他心烦意乱。

3、连绵不断的秋雨真让人心烦!

4、心烦意乱的增刊供给者与傀儡一起到上面的房间吃晚餐。

5、越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就越要温声细语,这样才能有大将风范。

基本概述

证名。心中烦热郁闷。出《素问·五脏生成篇》。又名烦心。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病证。伤寒六经病变多见有心烦。

《伤寒论》

《伤寒论》太阳篇有:“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少阳病有心烦喜呕之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类证治裁·烦躁》:“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栀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踡卧及下利厥逆、吐蛔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蛔用乌梅丸。”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加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用朱砂安神丸。

论述治疗

论曰心烦热之病,手少阴经有余所致也。其不足则亦能令人虚烦。圣惠方止及实热,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虚则热气内攻,心神不宁,亦为之烦躁也。

治心虚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变赤,言语谬乱。远志汤方。

远志(去心一两)、白茯苓(去黑皮三分)、犀角(镑一两半)、知母(半两)、芍药(一两)、黄芩(去黑心)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麦门冬汁半合,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治心烦躁,口干舌涩。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二两)、龙齿(半两)、玄参(洗切)栀子仁、茅根(各一两)、木通(二两锉)、赤芍药(一两)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引证解释

1.心绪烦乱。汉陆贾《新语·至德》:“事众者则心烦,心烦者则刑罚纵横而无所立。”晋潘岳《射雉赋》:“屏发布而累息,徒心烦而技懩。”茅盾《子夜》十六:“电扇的风也是热惹惹地叫人心烦。”

2.厌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闻语,转转心劳攘,使作得似风魔,说了依前又问当;颠来倒去,全不害心烦。”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六章:“她最心烦的就是她家的那个长工,她不嫌他能干活,一个顶两个用,只烦他食量大,一顿要花消家里一升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