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是一个汉语常用字,读音为jì,最早见于周朝时期,本义为剪齐,现引申为配制成的药物;指某些起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的物质;量词,用于若干味药配合起来的汤药,调合、调制的物品。

中文名

拼音

繁体

部首

五笔

yjjh

仓颉

ylln

郑码

snk

笔顺

41343222

注音

ㄐㄧˋ

总笔画

8

部外笔画

6

四角码

02200

统一码

5242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劑)

配合而成的药:剂型。剂量(liáng)。药剂。清凉剂。[1]

量词,用于若干味药配合起来的汤药,亦称“服(fā)”、“付”:一剂药。[2]

做馒头或饺子等面食时,从和好的面上分出来的小块儿:面剂儿。

详细释义

动词

偏旁“齐”简化为“齐”。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说文解字》:“剂,齐也。从刀从齐,齐亦声。”。如刀割一样使物量、味道等调配到合适是剂之范式。本义:调合、调制的物品。如:药剂

衍义:又用作姓。

(会意。从刀,齐声。“齐”亦兼表字义。本义:剪齐)。

同本义

剂,齐也。――《说文》[3]

剂,剪齐也。――《后汉书·刘梁传》注

其命剂也。――《太玄·永》。注:“剪绝也。”

永不轨,其命剂也。――《太玄·永》

剂,剪齐也。――《尔雅》。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 割

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为哑。――《新书》 调节;调和

家之所有为剂。――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调剂;剂和(调药;调和);剂救(调和弥补);剂调(调节)。

名词

古代买卖时用的契券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大司寇》

①齐,齐平。

②剪绝;割截。

③调和;调节。 ④指以多味药合成的药剂。

⑤指制墨时用烟胶等掺调的剂型,因亦指墨。

⑥剂子。指从和好的大块面中分出来的小块。

⑦量词。多用于指称药物。

⑧见"剂钢"。

⑨古代买卖所用的契据,长券叫质,短券叫剂。

⑩谓决定买卖。

⑾古代狱讼的要辞。

①(jì)量词。中药一贴或一付称一剂。《素问·腹中论》:“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②药剂。《灵枢·终始》:“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

③方剂分类的形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制方之体,欲成七方十剂之用者,必本于气味也。”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𠜸《唐韵》《集韵》《韵会》遵为切《正韵》津私切,𠀤音㭰。《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

《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卽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又《唐韵》在诣切《集韵》《韵会》《正韵》才诣切,𠀤齐去声。《广韵》分剂。

又药剂。《唐书·儒学传》武为救世砭剂。

又通作齐。《周礼·天官·食医注》食有和齐药之类也。《前汉·艺文志》百药齐和。《注》与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