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城县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建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名恭城县,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原恭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属桂林市至今。先后荣获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柑之乡”、“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中文名

茶城县

所属地区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建立时间

618年

城市类别

历史沿革

茶城的历史悠久,在秦始皇时期就设立了桂林郡,恭城就属于桂林郡,在汉武帝时期,设立苍梧郡,辖临贺、富川、荔浦、谢沐等10县,如今恭城的大部分属于苍梧郡富川县。[1]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苍梧郡,辖临贺、富川、荔浦、谢沐等10县。今恭城大部属苍梧郡之富川县,部分边地属谢沐县(今湖南省江永县)。

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富川县又分置平乐县,恭城属平乐县。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萧铣称梁帝,分平乐地,置茶城县。此为建县之始,治所在今恭城镇凤凰山下,以其地盛产茶叶而民喜油茶而名“茶城”,辖今恭城大部分区域。

唐武德四年(621年),更名“恭城县”,隶属乐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乐州为昭州。

五代、宋沿唐制。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县治由凤凰山下迁北乡龙渚市(今栗木镇上宅村大源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复迁旧址。

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昭州为平乐府,恭城属平乐府辖。

明、清沿元制。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县治迁至黄牛岗即今址。

民国二年(1913年),恭城县隶属漓江道,次年改属桂林道。民国十年(1921年)废道制,恭城县直属广西省政府。后置平乐行政督察区,属平乐区。

1949年12月11日,恭城解放,属平乐专区。

1958年撤平乐专区,改属桂林专区(地区)。

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原恭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资源

恭城县内资源丰富。钽、铌储藏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钨、锡、铅、锌和高岭土储量居广西前列;花岗岩储藏量25亿立方,大理石储藏量15亿立方。水力资源11.07万千瓦,可开发6.31万千瓦,有林面积16.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7.09%。

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新开发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大岭山、横山、红岩。名特优农产品有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槟榔宇和红瓜子等;地方特产有甜酒、月柿果酒、黄笋等。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建县,称茶城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名恭城县,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恭城县成立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10个瑶族自治县中最年轻的成员。

经济建设

200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全县水果总面积38.6万亩,产量46.2万吨,农民人均有果面积、人均产量、人均水果收入继续保持广西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