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jadeite),也称翡翠玉jadeites、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翡翠的正确定义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组成的纤维状集合体。但是翡翠并不等于硬玉。翡翠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晶集合体,主要由硬玉或硬玉及钠质(钠铬辉石)和钠钙质辉石(绿辉石)组成,可含有角闪石、长石、铬铁矿、褐铁矿等。

中文名

翡翠珠宝

外文名

jadeite,jadites

化学成分

主要矿物硬玉NaAlSi2O6

岩石种类

变质岩

颜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皆可出现

形成原因

翡翠是由以硬玉为主的无数细小纤维状矿物微晶纵横交织而形成的致密块状集合体。对于自然界翡翠的形成,主要有四种主要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岩浆在高压条件下侵入到超基性岩中的残余花岗岩浆的脱硅产物。

2、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在区域变质作用时原生钠长石分解为硬玉而形成;或者认为是在板块碰撞产生的压扭性应力和低温作用下,钠长石先形成变质程度较低的蓝闪石片岩,进一步变质成硬玉而成。

3、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在花岗岩脉和淡色辉长岩类岩脉在12~14kPa压力下,在钠的化学势高的热水溶液作用下发生交代而成。

4、第四种观点根据硬玉岩中含水~甲烷~硬玉三相包裹体的发现认为翡翠是由近硬玉硅酸盐熔体结晶而成,认为这种熔体源于300~400km处地幔中广泛存在的含碱辉石层。

名称由来

翡翠名称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来自鸟名,这种鸟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又名赤羽鸟),雌性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又名绿羽鸟),合称翡翠,所以,行业内有翡为公,翠为母说法。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冠以“翡翠”之名。另一说古代“翠”专指新疆和田出产的绿玉,翡翠传入中国后,为了与和田绿玉区分,称其为“非翠”,后渐演变为“翡翠”。

在中国古代,翡翠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鸟,毛色十分美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这种鸟雄性的为红色,谓之“翡”,雌性的为绿色,谓之“翠”。东汉许慎编著的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就有了这个词:“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指岭南地区一种鸟类。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翡翠之名由来已久,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余(欧阳修)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由此可见以“翡翠”指绿色玉石由来已久,且至迟在北宋时,已被视为珍宝。或许古之“翡翠”与今之“翡翠”系同名异质,故纪晓岚称在其幼时,时人“不以玉视之”。

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两组完全解理。主要组成物为硅酸铝钠NaAl9(Si2O6),宝石矿中含有超过50%以上的硅酸铝钠才被视为翡翠),出产于低温高压下生成的变质岩层中。往往伴生在蓝闪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钙长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熔点介于900—1000°C之间。

早期翡翠并不名贵,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据《石雅》得知本世纪初大约45公斤重的翡翠石子值十一英镑。翡翠石子中不乏精华,当时价格也很贵,但与21世纪初一公斤特级翡翠七八十万美金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翡翠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历来是云南人所为。在缅甸古都阿摩罗补罗城的一座中国式古庙里,碑文上刻有5000个中国翡翠商名字,这在玉缘和珠宝也有介绍。明中叶高官太监驻守保山腾冲专门采购珠宝。当时从永昌腾越至缅甸密支那一线已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腾冲至缅甸的商道最兴盛时每天有2万多匹骡马穿行其间,腾冲的珠宝交易几乎占了世界玉石交易的9成。

特性参数

1、化学成分:硅酸盐铝钠—NaAI〔Si2O6〕,常含Ca、Cr、Ni、Mn、Mg、Fe等微量元素。

CAS:1344-00-9

2、矿物成分:以硬玉为主,次为绿辉石、钠铬辉石、霓石、角闪石、钠长石等。

3、结晶特点:单斜晶系,常呈柱状、纤维状、毡状致密集合体,原料呈块状次生料为砾石状。

4、硬度:6.5—7.5

5、解理:细粒集合体无解理;粗大颗粒在断面上可见闪闪发亮的“苍蝇翅”。

6、光泽:油脂光泽至玻璃光泽,高档品皆为玻璃光泽。

7、透明度:半透明至不透明。

8、相对密度:3.30—3.36,一般为3.33克每立方厘米。

9、折射率:1.65—1.67(点测法),在折射仪上1.66附近有一较模糊的阴影边界。

10、颜色:颜色丰富多彩,其中绿色为上品,按颜色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皮类颜色;指翡翠最外层表皮的颜色,其形成与后期风化作用有关。这类颜色为各种深浅不同的红色、黄色和灰色,其特点在靠近原料的外皮部分呈近同心状。红色常称为翡。

②地子色:又称“底子”颜色,有底色之意,指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为深浅不同的白色、油色、藕粉、灰色等。

③绿类颜色;指翡翠的本色,这类颜色的特点为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有时绿中包含着黑色。绿色常称为翠。

11、发光性:浅色翡翠在长波紫外光中发出暗淡的白光荧光,短波紫外光下无反应。

常见品种

常见品种有老坑种翡翠、冰种翡翠、水种翡翠等十几个品种。

黑冰水墨画种

黑冰是灰黑至深黑色的翡翠,98%以上为硬玉,属单矿物岩,结构紧密细腻。黑色是在地表下在翡翠形成时形成的,常由有机碳渗入而成。

黑冰原石主要在缅甸帕敢矿场中出产,缅甸内比都、仰光等地的拍卖会也可见到黑冰原料的身影。

业界内,因其质地飘黑,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老行家也称其为“水墨画种翡翠”。

墨翠

初看黑得发亮,很容易使人误认为是独山玉中的墨玉或其他的黑色宝玉石,在自然光下呈浓墨黑且有油性,但在透射光下观察,则是呈半透明状,且黑中透绿,特别是薄片状的墨翠,在透射光下颜色喜人。缅甸人用“情人的影子”来形容黑色的硬玉,中国人为其取名为“墨翠”。

红翡

颜色鲜红或橙红的翡翠,在市场中很容易见到。红翡的颜色是硬玉晶体生成后才形成的,系赤铁矿浸染所致。其特点为亮红色或深红色,好的红翡色佳,具有玻璃光泽,其透明度为半透明状,红翡制品常为中档或中低档商品,但也有高档的红翡:色泽明丽、质地细腻、非常漂亮,是受人们喜爱的,具有吉庆色彩的翡翠。

黄棕翡

颜色从黄到棕黄或褐黄的翡翠,透明程度较低。这一系列颜色的翡翠制品在市场中随处可见。它们的颜色也是硬玉晶体生成后才形成,常常分布于红色层之上,是由褐铁矿浸染所致。在市场中,红翡的价值高于黄翡,黄翡则高于棕黄翡,褐黄翡的价格又次之。但也有因人的喜爱及饰品别具特色而使其价格有别于常规的情况。黄翡有两个种,黄到棕黄色,一般称为金秋种,似秋收时节的农作物,棕黄到褐黄又称酱釉种,色似瓷器的酱釉,也称种老。

巴山玉

“巴山玉”原石是一种晶料粗大、结构疏松,水干、底差的“砖头料”,但其颜色比较丰富,有淡紫、浅绿、绿或蓝灰等颜色,是一种品级较低,含有闪石、钠长石等矿物的特殊翡翠。

帝王绿

帝王绿绿色色正,色浓,与祖母绿一样,感觉绿中泛出蓝色调,但不偏色。帝王绿色是翡翠中颜色最好、价值最高的绿色,也称“祖母绿色”,给人以高贵之美感。

金丝种

在浅底之中含有黄色的、橙黄色的色形呈条状,丝状平行排列且定向结构发育明显的翡翠,除颜色与翠丝种不同外,其他特征与翠丝种相同。但通常金丝种翡翠的价格低于翠丝种翡翠。

分级国标

颜色类别

无色、绿、红-黄、紫、其它

色调:G=绿、yG=绿(微黄)、bG=绿(微蓝)

彩度:Ch1=极浓、Ch2=浓、Ch3=较浓、Ch4=较淡、Ch5=淡

明度:V1=明亮、V2=较明亮、V3=较暗、V4=暗

透度级别

透明度指珠宝玉石材料透光的程度。可依次分为:透明(transparent)、亚透明(semitransparent)、半透明(translucent)、微透明(semitranslucent)和不透明(opaque)。

质地级别

Te1/极细、Te2/细、Te3/较细、Te4/较粗、Te5/粗(注:质地影响翡翠的美观及牢固度,质地越细腻越均匀,翡翠品质越高。)

净度级别

C1/极纯净、C2/纯净、C3/较纯净、C4/尚纯净、C5/不纯净(注:翡翠净度取决于翡翠所含杂质矿物的多少及裂隙的程度。越纯净的翡翠越稀少,净度越高。)

其他相关

朝珠作为宫廷中身份的识别物之一,亦是清朝官方服饰制度中的独特之处。随着清朝国力逐渐衰微,宫中珍宝流失的情况也愈发严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宫女太监,都在靠变卖宫中财物来维持生活开支。其中,溥仪更是以赏赐弟弟溥杰为由,将大量珍宝偷运到醇亲王府中再转售变现。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溥仪取物帐》记载,溥仪从养心殿取走翡翠朝珠两条,而这两条翡翠朝珠至今一条下落不明,另一条则被卖到了当时北京珠宝翡翠大王铁宝亭的手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