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尽头广场,由哈尔滨著名建筑大师李光耀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于1958年设计修建。防洪胜利纪念塔由高13米的圆柱形塔身和高7米的半圆形回廊构成,颇为壮观。塔身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战胜洪水的情形,塔顶的工农兵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防洪胜利纪念塔是哈尔滨最著名旅游,消费,文化场景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北面太阳岛,冰雪大世界,南面直通中央大街,本地人和来玩的游客都会来这里放松娱乐。俗话说每个城市都有个人民广场,哈尔滨既有人民广场也有防洪纪念塔。

中文名

防洪胜利纪念塔

外文名

Flood control monument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著名景点

防洪胜利纪念塔

类别

纪念塔

所属国家

中国

建议游玩时长

1小时

时间

1958年

设计师

巴吉斯·兹耶列夫和李光耀

简介

哈尔滨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座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

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

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

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搭基前有两层水池: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夏季池内的喷泉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已把汹涌的波涛驯服成清涓细流。

这座塔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来哈尔滨的人,无不到这座塔下拍照留念。[1]

防洪胜利纪念塔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前,哈尔滨屡次遭受洪水的危害,1932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个哈尔滨,城区街道成了行舟的水乡泽国,男女老幼四处逃命,数万人露宿街头,水患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3、1956年和1957年,哈尔滨又连续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别是1957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比1932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58米,超市区地面4米左右,水势凶猛,风雨交加,大水持续月余,沿江江堤险象环生。

英勇的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为确保哈尔滨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7年1月,党和政府决定修筑失去永久性江堤。

哈尔滨市人民,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零下三十度的严冬,又发扬战胜洪水的光荣传统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总出工日2427万个,完成461万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15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工程计划,筑器了坚固的百里长堤。

江堤建成后,为纪念防洪斗争和筑堤的伟大胜利,表彰全市人民的丰功伟绩,修筑了这座“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防洪胜利纪念塔

设计方案

纪念塔曾经有3个方案,40多年前,建造这座表现哈尔滨人民奋勇同自然灾害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塔时,曾发生过很多故事。塔建在什么位置最合适,是政府首先遇到的问题。经广泛征求意见,归纳了3个方案:

一、把塔建在中央大街轴线与堤顶道路轴线的交叉点上;

二、把塔建在江边,即临江堤坡的顶端上,同时把围廊建在江中;

三、把半圆围廊的外表面与堤顶道路的边线拉齐,塔身靠近中央大街一侧。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当时的市长吕其恩拍板决定,采用第三个方案建设。

“塔镇江天”也就是纪念塔主塔还没有建成时,哈市政府就决定,东侧浮雕墙背面加上“塔镇江天”4个大字。先请哈市一位业余书法家临时题了这4个字,刻在胶合板上,准备等以后国家领导人来哈市时再为塔题字。当时,西侧浮雕墙背面也安放一块胶合板,上面记述了建塔经过。经过20多年的风吹雨淋,木板都已腐朽了。1990年,哈市政府重新修改了碑文,并将其雕刻在大理石板上,成为永久性建塔碑文。

防洪纪念塔的雕塑中有一位送酒大娘的形象。这段佳话说的是在1957年的抗洪中,各堤段均有人日夜看守。当时每天险情不断,抢险护堤的任务十分艰巨。很多险情出现在风大浪急的天气里。战士们跳入水中抢险堵漏,上岸后全身冻得直发抖。此时,总有市民为战士们披上大衣,送上热酒暖暖身子。所以,在表现抢险场面的浮雕中,就加上一位老大娘为刚上岸的战士端来热酒、披上大衣的这一场面。

防洪胜利纪念塔

设计特点

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

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搭基前有两层水池: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夏季池内的喷泉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已把汹涌的波涛驯服成清涓细流。这座塔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

防洪胜利纪念塔

纪念活动

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由市城乡规划局、市水务局和道里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王世华到会并讲话,市政协副主席、市建委主任魏伟到会。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中央大街北端广场。为了纪念全市人民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和永久性江堤的建设,于1958年7月3日开始修建,同年11月13日落成。它由前南斯拉夫建筑师巴吉斯先生、中国建筑师李光耀先生和前苏联建筑师兹耶列夫先生共同设计。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由基座塔身、水池喷泉、柱廊和广场等四部分组成。塔高22米,塔周围设有20根科林斯式圆柱,顶端用一条宽带将半圆形柱廊及两端的浮雕连结在一起,组成一个35米长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塔基的上下两层水池,分别标志着1957年和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水池之上的塔基上,用一根金黄的金属线,标示着1998年特大洪水在8月22日时的最高水位。

座谈会的召开,旨在通过传活动,大力弘扬哈尔滨市人民万众一心、坚忍不拔地与洪水顽强抗争、守护美好家园的精神,更好地树立哈尔滨市城市形象,增强哈尔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重温抗洪精神,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以这种精神鞭策人们为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充分展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扩大“冰城夏都”哈尔滨的美誉度,促进名城保护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我市现有批准的保护建筑245栋,其中一类保护建筑66栋。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是我市最年轻的一类保护建筑,也是我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哈尔滨“十大名片”之一。是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落成50周年,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施行的第一年。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的成就。

国家注册规划师张相汉、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恩章、 省社科院研究员李述笑、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邹广天、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大平教授、铁路局原房产段段长郑琦先生等专家在座谈会上进行了发言,他们一致认为防洪纪念塔本身弘扬的抗洪精神,是哈尔滨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哈尔滨精神建筑的一个重要财富,应该在城市精神和名城保护方面大力弘扬和传承。通过召开这次座谈会,认真总结对我市名城保护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市名城保护工作,加大对保护建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力度,不断发掘我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防洪胜利纪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