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chuán,形声字,最早出现于战国金文和战国文献。本义指水运工具,古称舟;后引申为水上主要运输工具的总称、形状或作用类似船的物体等。

中文名

拼音

chuán

繁体

部首

五笔

temk|tuwk

仓颉

hycr

郑码

pyqj

笔顺

33541435251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

平水韵

一先平声

注音

ㄔㄨㄢˊ

四角号码

27461

结构

左右结构

总笔画

11

异体字

舩、舡、𣍬、𦤉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

船,形声字。《说文》:“船,舟也。从舟,铅省声。”段玉裁注:“古言舟,今言船,如古言屦,今言鞋。舟之言周旋也,船之言泝沿也。”又:“各本作铅省声,非是。口部有㕣字。水部有沿字,㕣声。”(泝:即溯,逆)船字从舟,㕣声,其字最早出现于战国金文和战国文献,如《墨子》《庄子》等,未见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也未见于西周文献,应是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方言》:“舟,自关而西谓之船。”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船chuán(ㄔㄨㄢˊ)

水上交通工具:船舶。船只。船舱。船帆。[1]

详细释义

舩chuán

〈名〉

(1)(形声。本义:水运工具。古称舟)[2]

(2)同本义[boat;ship]

船,舟也。——《说文》。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毛以今语释古,故云舟即今之船也。”

小曰舟,大曰船。——《说文义证》

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庄子·渔父》[3]

便舍船,从口入。——陶潜《桃花源记》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3)又如:船坞(船厂;停泊、修理或制造船只的地方);船把板(船主);船不漏针(比喻绝无遗失);船多不碍路(数量虽多,但互不妨碍);船横芦篚嚣(轩然大波;闹出乱子);船人(船夫。也作舩人);船头(船的前部;船老大)

(4)空间交通工具[vessel]。如:太空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舟也。从舟,铅省声。食川切。

说文解字注

船,舟也。

二篆为转注。古言舟、今言船。如古言屦、今言鞋。舟之言周旋也。船之言?沿也。

从舟。㕣声。

各本作铅省声。非是。口部有㕣字。水部有沿字、㕣声。今正。食川切。十四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𠀤食川切。音膞。《说文》:舟也。《世本》:共鼓货狄作船,黄帝臣。《扬子·方言》:舟,自关而西谓之船。《释名》:船,循也,循水而行也。《史记·淮隂侯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注:索隐曰:刘氏云:陈船,地名,在旧关之西,今之朝邑,非也。案京兆有船司空县,不名陈船。陈船者,陈列船艘,欲渡河也。左思《蜀都赋》:戈船掩乎江湖。

又《正字通》:皮船,明少保戚继光济水法,用生牛马皮,竹木缘之如箱形,火乾,再用竿系助之,以浮水。一皮船可乗一人,两皮船合缝,可乗三人。

又《韵会》:衣领曰船。《正字通》:俗以船为襟穿。续演繁露云:杜诗,天子呼来不上船,或言衣襟为船,误。按蜀人呼衣系带为穿,俗因改穿作船。

又姓。出《姓苑》。

又天船,星名。见《丹元子·步天歌》。

又《集韵》余专切。音沿。义同。俗作舡,非。

音韵汇集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全浊

食川切

dʑʰjuæn

集韵

平声

𠑗

全浊

食川切

ʑiuæn

平声

𠑗

次浊

余专切

0iuæn

韵略

平声

食缘切

增韵

平声

淳缘切

中原音韵

阳平

先天

穿

次清

ʈʂʼiuɛn

中州音韵

平声

先天

池专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浊

重圆切

dʒ‘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