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维,1905年生于湖南省湘阴县武穆乡张家湾(今属青潭乡)一户私塾先生家庭。幼年在家乡读私塾六年,1918年考入县立高级小学,在开明教师钟光键的殷切教诲下,他不但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对于社会各种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1920年,张四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编在第二十四班。在这里,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于1923年冬由在一师附小执教的同乡刘绍樵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本名

张四维

出生地

湖南省湘阴县

1925年青沪惨案发生后,张四维将在长沙的湘阴籍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以他为驻省代表的救国讲演团,投入反帝爱国斗争。7月初,他带领救国讲演团成员,返回湘阴开展宣传活动。他们在县城兴化寺召集各界人士开会,并分区进行化装讲演,动员湘阴各界人民参加反帝爱国斗争。随后,在张四维等倡导下,“青沪惨案雪耻会湘阴分会”成立,一场有组织、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宣传和抵制仇货的斗争,在湘阴县城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为了有效地抵制仇货,张四维还与县城高级小学校的教师商议,印制了“本店永不买卖英日货物”的誓条,令各铺店老板领受,贴在门上,照章执行。 

1926年初,张四维根据党组织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奉调到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工作。8月,为了支援北伐军在湖南的胜利进军,张四维与傅光夏等以特派员的身份返回湘阴县城,开展工农运动,并参与筹组国民党湘阴县党部。8月16日至9月5日,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张四维作为湘阴代表出席会议,并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会后,他立即返县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帮助建立了国民党湘阴县党部。

是年10月,张四维奉调到中共武昌市委工作,公开身份是武昌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1927年5月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后,他积极协助大批到武汉避难的湘籍共产党员赴武汉国民政府进行请愿活动。宁汉合流后,面对白色恐怖,他继续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坚持地下斗争,担任武汉至南京之间的秘密交通工作,多次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传递党的重要文件的任务。

1928年5月,张四维被调往中共南京市委工作。当时,南京的党组织因出内奸而遭到严重破坏,张四维临危受命,挑起了地下联络工作的重担,在敌特密布、军警横行的环境下,冒着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参与恢复和健全市委的工作。他依靠原市委的一些幸存者,寻找到一批失散的党员,先后组建了中共下关区委和浦镇区委,为恢复市委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他还经常利用在南京军政界供职的堂舅及湘阴籍同乡的关系,搜集敌人的情报,营救被捕同志。当时中共南京市委两名遭逮捕的同志就是经他想方设法营救出来的。 

1930年春,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各苏区的领导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派出了一批精干的军政干部到各苏区工作。张四维奉命来到湘鄂赣苏区,任红五军第一纵队宣传科长,不久,随军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的战斗。同年8月中旬,红十六军成立,张四维调任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随军转战于湘鄂赣边区。部队每到一地,他即组织力量,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活动,贴标语,发布告,散传单,教唱歌曲,演文明戏,深受指战员和驻地群众的欢迎。在他的推动下,当时在湘鄂赣苏区流行着很多革命歌谣,如《四季怨》、《工农联盟歌》、《暴动歌》、《欢迎白军反水歌》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借用《孟姜女哭长城》的曲调改写的《四季歌》:“春季里来暖洋洋,怨恨军阀打仗忙,炮火尘烟漫中华,劳苦群众泪汪汪……”这首歌词,悲愤地道出了在战乱中呻吟的劳苦大众的心声,激发了他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热情,从而在革命根据地里涌现了父母送子、妻送夫参加红军的一幅幅感人情景。

1930年11月20日,红十六军一举攻克湘阴县城,张四维利用自己熟悉情况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红军是解救民众苦难的工农子弟兵,了解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在他的宣传鼓动下,湘阴各界群众积极拥护红军,有的出钱献物支援部队,有的干脆报名参加红军。

1931年春,在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壮大发展的红十六军,在原辖第七、第九两个师的基础上,以平江、修水、铜鼓、宜丰等地游击队为主,增建了第八师,侯金武任师长,张四维调任师政治委员。红八师组建后,张四维针对部队的实际情况,首先大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经常深入连队,向战士们进行阶级教育、纪律教育,从而使这支由地方游击队改编的政治、军事素质较差的部队,面貌迅速焕然一新。此后,他与师长侯金武率部转战于修水、武宁、宜丰、铜鼓等地,为粉碎敌人的“围剿”、保卫赣北苏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8月,张四维因积劳成疾病倒了,得的是严重的肺病,被组织秘密送往南京治疗,住进了鼓楼医院。1932年秋,年仅27岁的张四维带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溘然离开了人间,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