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1982年7月出生,江苏南京玄武区人,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参加“火星—500”计划唯一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和他的两名同伴是莫斯科时间12日11时(北京时间16时)从主舱进入登陆舱的。王跃只能和其他5名志愿者彼此间面对面交流,对外交流通过一个模拟的控制中心与家人和朋友进行通话。王跃还将驾驶装有机械臂和摄像头的火星探测车,在“火星”表面采集岩石。2011年2月12日,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发布消息说,载有3名“火星-500”项目志愿者的登陆舱当天成功模拟在“火星”表面着陆。

中文名

王跃

国籍

中国

籍贯

江苏南京

出生日期

1982年7月日

职业

航天员

性别

个人简历

1982年7月出生,江苏南京玄武区人。

高中毕业于南京九中,物化专业。

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

2008年获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硕士学位,“火星-500”中国航天志愿者。

2012年9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脑与科学认知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接受采访

昨晚,王跃接受了中国之声《新闻纵横》值班编辑陈亮的独家专访。

陈亮:你大概是什么时候抵达莫斯科的?

王跃:我已经是第三次到莫斯科了,第一次是年前。参加选拔,进行培训,遴选,大概是这样的过程。

陈亮:你这次是几号抵达莫斯科的?

王跃:5月3日。

陈亮:即将进入6月份,正式入舱训练之前,您在进行哪些准备?比如生理上、心理上。

王跃:还在进行训练,没有什么不同的准备。

陈亮:能简单讲一讲这些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王跃:已基本养成团队默契性,主要是再熟悉对复杂仪器的操作、一些注意事项,及心理放松等。要缓解紧张,避免太高兴、太兴奋,保持情绪平稳。

陈亮:对你而言,目前手头上的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或需要反复揣测的是什么?

王跃:难点倒不是难点,只是很多东西需要准备。毕竟进舱时间这么长,进去之后就要与外界隔绝了。如果准备不够充分,进舱后有些问题会比较棘手。我们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进舱后如何完成各项试验。现在的训练就是教你进舱之后怎么做。只是每天的试验会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根据每个人的职位,由职领长负责分配每天哪个人做些什么,在某时间点做什么。所做的东西就是在舱外所培训的。

陈亮:目前,知不知道入舱训练的准确时间?

王跃:可能是6月3日。

陈亮:这个时间是根据什么标准或原则确定的?

王跃:要看试验设计者是怎么设想的,具体时间设计方面不是我们参与者了解的。我们需要的是把每个试验任务做好,顺利进舱和出舱。

陈亮:在你正式进舱之后,可能就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和外界联系?

王跃:联系会非常受限制,具体时间我也不是很清楚,可能两个月一次,甚至三个月一次。并不是每个人每次都可以轮到这样的机会,具体要看试验设计方和我们的约定。

俄罗斯对志愿者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最初,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志愿者候选人,经过多轮筛选,最终确定6人组成飞行乘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一开始俄罗斯没有说王跃就可以,人家是说送来我们看看。最后在其他几个人都没有定选的时候,俄罗斯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说,你们的志愿者可以。

本人介绍

王跃:我名叫王跃,是江苏南京人,27岁半,未婚,男性,您可以看出来。大学专业是预防医学。2005年,我很荣幸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我于2008年毕业,获得了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硕士学位。我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航天员教员,但目前我只是一名航天员教员的助理教员。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火星500”选拔,前段时间刚从俄罗斯参加培训回来。其实,我真的是一个很简单的人,非常普通的一个人。我的家庭也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我是独生子女,我的父母很健康,非常爱我,我也爱他们。

“火星500”计划是国际性的一个大项目,在李莹辉看来,面对这种长期载人飞行的人类的首次探索,中国当然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李莹辉:这个项目既然是国际项目,中国人参与其中主要和项目的初衷有关。这是人类第一次进行模拟火星探测,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对人在长时间、(空间)相对狭小的飞行任务的挑战。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中国已经立于世界的前几位。就像俄罗斯所说,如果没有中国人的参与,他们觉得有点遗憾。中国既然是航天大国,面对长期载人飞行的首次探索,中国当然应该有自己的位置。

通话设置

除非遇到意外情况,一旦进入密闭模拟舱,就不许志愿者中途撤离,密闭舱的出口上了锁,还贴上了红色的蜡封。王跃只能和其他5名志愿者彼此间面对面交流,对外交流通过一个模拟的控制中心与家人和朋友进行通话。为了模拟真实的飞行状态,与外界的通话也设置了20分钟时滞,一条信息来回就是40分钟。当然,最主要的对外通讯方式还是局域网的电子邮件。属于自己的空间只有3.4平方米,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上床下的储物空间,这一块是私密空间,没有监控摄像。

所有装船物资都是一次性装载,飞行过程中不再补给。食物以脱水食品和罐装食品为主,也可以从温室里摘一些蔬菜就餐。对于习惯了中餐的王跃来说,也许开始不太适应这样的食品。好在火星飞行返回阶段时,餐桌上会出现中国航天食品,那时也许会改善一下伙食。

排解思乡情

志愿者可以携带一定的个人装备。王跃带入舱内的个人物品有国旗、日记本、摄像机、照相机等。据了解,王跃平时爱好十分广泛,音乐是古典和通俗兼收并蓄,最爱看历史书籍,而且还喜欢京剧和书法。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门为他购置了大量书籍、歌曲和电影,灌制成光盘供他闲暇时消遣娱乐。其中有一部分是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戏曲、相声等。他告诉记者,专门准备了毛笔和字帖,打算教国外志愿者一起练字,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但还不能确定可否带进舱去。他还打算春节时教外国志愿者剪窗花。

王跃将每周工作5天,休息两天,和大家一起轮流值夜班。在模拟舱里,他可以到专门的健身室里进行体育锻炼,这对于长期密闭环境下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非常重要。闲暇时,他也可以看书学习、打扑克、写飞行日志,也可以看看温室里的蔬菜长得怎么样了。当然,和真实的火星飞行一样,互联网和电视并不存在,饮酒和抽烟也是不允许的。

长期的隔离环境难免让人产生思乡之情。中国航天员中心的专家们专门设计了心理和文化支持方案,在春节、端午、中秋以及王跃生日时开展庆祝活动。届时,王跃可以和家人朋友通话,还有望看到家乡和祖国关注他的各种报道和问候。王跃说,“我在完成试验任务的同时,也会和其他国家志愿者一起交流学习语言文化,加强中西文化融合。说不定完成任务后我又多掌握了两门语言!”

飞行实验

“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试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了解长期密闭环境下宇航员健康状态及工作能力状况,特别是获取超长飞行时间、完全自主控制、资源有限、无法实施身体及心理特殊治疗、完成火星表面出舱活动等条件下的相关数据。此次进行的520天密闭试验是“火星-500”实验的第三阶段。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模拟火星往返飞行全过程。

参加选拔

参加试验的志愿者选拔工作从2009年11月开始。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志愿者候选人,经过基本条件选拔、医学选拔、心理选拔等多轮筛选,最终确定6人组成飞行乘组。

“火星-500”试验对志愿者选拔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算合格。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连睡眠监测也加入其中。很多志愿者候选人对这样苛刻的条件望而却步,而王跃却奇迹般一路绿灯走下来。像CT、核磁共振等检查,别人或多或少有些小问题,但王跃很完美。

论职业背景,王跃是航天员教员,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深刻的理解。

论身体素质,他是单位的篮球骨干,常年的运动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

论心理性格,他开朗豁达,和周围的人都能和谐共处。

模拟登陆火星

2011年12月12日,火星-500”中方项目负责人陈善广表示,正在俄罗斯实施的模拟登陆火星活动中,登陆舱已与主舱分离,并在“火星”表面着陆,包括王跃在内的3名志愿者将分批出舱,踏上“火星”表面开展科学研究。根据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所公布的计划,志愿者将分组模拟登陆火星。

第一乘组,由一名俄罗斯志愿者和一名意大利志愿者组成,将在14日首批登陆。

第二乘组,王跃和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组成,计划于18日模拟登陆火星。他们将身穿改装的俄罗斯“海鹰”航天服,打开登陆舱气闸,在“火星”表面开展作业。王跃还将驾驶装有机械臂和摄像头的火星探测车,在“火星”表面采集岩石。

第三乘组志愿者于22日完成模拟登陆火星任务后,登陆舱将载着3名志愿者脱离“火星”表面,进入“环火星”轨道飞行,24日与主舱对接。3名志愿者将接受3天的隔离检疫,于27日打开对接舱门,同主舱的其他志愿者会合。

2011年2月12日,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发布消息说,载有3名“火星-500”项目志愿者的登陆舱当天成功模拟在“火星”表面着陆。中国志愿者王跃、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意大利志愿者乌尔宾纳乘坐的登陆舱与主舱分离,经过1小时的飞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王跃和他的两名同伴是莫斯科时间12日11时(北京时间16时)从主舱进入登陆舱的。他们将在“火星”表面停留至2月23日。其间,志愿者将完成3次出舱“登陆”。

今后的半个月内,另外3名志愿者将留在“近火星轨道”上的主舱内等待他们一起返航。舱门关闭之前,这两组人员微笑着互相挥手作别。

莫斯科时间2011年2月18日12时55分(北京时间17时55分)王跃同俄罗斯志愿者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于打开“登陆舱”舱门并“登上火星”。按计划,此次出舱历时1小时左右,控制中心对两名志愿者的出舱活动进行了电视直播。

身着“奥兰-E”型密闭宇航服的王跃与斯莫列耶夫斯基将完成一系列勘察任务,其中包括使用磁强仪寻找“火星”正负磁场、采集土壤岩石样本,并用专门容器将其带回“返回舱”等。由于“奥兰-E”型宇航服重量达32公斤,因此两名志愿者在“火星”表面可进行短暂休息。

俄罗斯莫斯科附近的科罗廖夫航空控制中心内的监控器显示,中国志愿者王跃和俄罗斯志愿者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正在模拟“火星”漫步。

火星归来

2011年11月4日,六名国际志愿者结束为期520天模拟飞行火星项目“火星500”,“重返地球”。这些志愿者在位于莫斯科的实验舱度过了将近一年半“与世隔绝”的生活,体验往返火星的过程,执行各项任务,体会星际旅行的孤寂。中国“船员”王跃说:“520天后,我们终于回来了。”接下来,他们还将接受为期3天的全面体检和一个月的舱外实验。预计王跃将在12月上旬回到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