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祭典,流行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祀典礼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始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最早见诸史料的后世帝王祭祀是周威烈王四年(前422)秦灵公作吴阳上,专祭黄帝。汉代以后,祭祀黄帝形成朝廷定例。

中文名

黄帝陵祭典

申报地区

陕西省黄陵县

遗产编号

Ⅹ-32

遗产类别

民俗

历史渊源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民族部落首领,是原始社会父系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文治武功统一了当时的各个氏族部落,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领袖人物,开创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因此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古代祭祀是国之大事,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黄帝陵祭祀在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产生重大的影响,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建筑、艺术、教育、音乐的传统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黄帝开创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全面的、深入的、无所不包的。

之所以要祭祀黄帝,就是要弘扬黄帝文化,传承黄帝精神,继承祖先遗志,奋发图强,继往开来,进一步增强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为构建和谐家园,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工作。

后世子孙为了表达对黄帝的功绩的怀念与感戴,据马骕《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便从此开始,据《礼记》记载,虞、夏、商、周都祭祀黄帝。此后,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当代,对黄帝的祭祀,上至王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论蒙古人当权的元朝,还是满人当政的清朝,历经千年而不衰,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报功崇德”、“继志述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操。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五千年前战败榆罔,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人类文明从此开始。轩辕黄帝造文字、制衣冠、做舟车、创医学、定算数、务蚕桑、搞纺织、烧陶器、筑房屋、赐姓氏、等上下、分贵贱、别男女、异雌雄、定嫁娶、入洞房、造坟地、育人才、定法制、约万民、日中为市、以物易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告别浑沌,开启文明奠定了基础。

正是轩辕黄帝开历史之先河,创中华之文化,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祭祀轩辕黄帝就从此开始,最早见诸史料的后世帝王祭祀是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

汉武帝刘彻率十八万大军征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修祈仙台,遗挂甲柏。后世诸代祭祀也日渐完善,无论是蒙古人当权的元朝,还是满族人执政的清朝,都沿袭了祭祀黄帝的传统,而且祭祀规模、祭祀次数、祭祀规格也空前繁荣。

进入近代,1911年孙中山先生率领同盟会,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就任临时大总统,专程派人赴黄帝陵祭祖,并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世界闻名,唯有我先”的诗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几度同祭黄帝陵,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蒋中正先生亲笔题写“黄帝陵”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祭祀规模也日渐隆重,祭祀黄帝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生活的一项重大活动。

活动内容

古代中国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仪·郊特》),因而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黄帝去世后,对黄帝的祭祀又逐渐显现出一种新的迹象,黄帝不但作为华夏族的始祖,还赢得其它部族的崇敬。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帝陵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成为国家的盛典,形成了既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公(官)祭,民祭两种形式。

公祭

远古对于祖先的祭祀主要是郊、祖、宗三大类,所谓郊,就是在祭祀上帝的时候同时还祭祀祖先。黄帝崩,当时人们自然要根据传统习惯祭祀黄帝。据马骕《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在古代,各部族祭祀的对象和内容都是互不统属的。《左传》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所以黄帝的祭典也可能在本族内部流行了相当长的时期,在当时祭祀始祖的禘礼中,黄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两汉至清未时期,黄帝祭典开始成为定制,只有个别细节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大致有三类内容。

其一是作为天帝之一在郊祭天地的大典中得到附祭。

其二是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历代帝王庙中被祭祀。

其三是作为帝王陵寝之一的黄帝陵受到祭祀。

作为始祖的黄帝祭祀据《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和夏后氏都将黄帝视为自己的始祖加以祭祀。在古代,祭祀始祖的具体礼仪可分两类:一是在祭天之礼中配祭始祖;二是在宗庙举行的禘袷之礼和时享之礼中加以祭祀。祭天之配祭礼仪,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程序:

其一、斋戒。

其二、陈设。安置黄帝神主于上帝神主之左,在黄帝神主前,也陈牛、羊、豕三牲及其他祭器。准备相应祭品。

其三、祭日晨。礼官请上帝神主至神坛时,也请黄帝神主。皇帝就祭坛。皇帝是上帝神、黄帝神主前上香,请神降临。并奠玉帛、进俎。

其四、皇帝及众官俱跪读祝文,读祭文毕,皇帝再向上帝神和黄帝献爵。

其五、行亚献礼。

其六、行终献礼。

其七、饮受福胙,撤馔。

其八、送神,望燎。

黄帝作为始祖被祭祀,最重要的祭地就是祖庙。后世一般把陕西黄陵县的黄帝庙视为黄帝祖庙,从唐代宗大历七年以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多次对黄帝庙进行了整修、修葺。

祭文:唐代《大唐开元礼》规定,皇帝在向上帝(包括五方帝)恭读祭文:维某年多次目朔日,用致火香祀于皇天上帝,优惟庆流长发,德冠思文,对越昭升,永言配命,谨以制帛牺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侑神作主、尚享。作为天帝之一的黄帝祭祀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和发展,出现了六天说,而黄帝作为五方帝之一,在郊天之礼中得到附祭,有时还得到特祭。在天帝祭典中与黄帝之祭有较多关系的有圜丘祭天和“五郊”。

中国社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列强的侵略面前,为了救亡图存,有识之士大声呼唤改革中国社会。在这种民族、民主思潮的激荡之下,原有的种种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的象征决非一姓之私,它应该是全体国民共同认可的精神领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核心。

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这种象征,他们认为黄帝就是中国民族的“始祖公公”。黄帝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石:第一是黄帝创始了中国政治的民本精神,黄帝一心一意为民众谋利益,与民甘苦与共,急民之所急。据说他曾经在巾几上写有铭文:“予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惕惕恐朝不至夕”(《黄帝巾几铭》)。

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在中央的三皇五帝庙中得到祭祀,其祭时一般是春、秋两次祭祀。可以断定,在唐玄宗天宝六年,即已有比较固定的祭礼、祭器规定,而这些规定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正因为他把民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有他的时代极其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同时,黄帝的民本政治思想还影响到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与施政原则。第二是黄帝创始了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黄帝奠定了中华民族在独立自尊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它既信仰本族文化的生命力,又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第三是黄帝创始了中国学术的经世精神。在黄帝时代,宗教、学术与政治融为一体,没有哪一种学术不是从实践中来,也没有离开实践的学术,正因为黄帝时代的学术重在经世,乃有黄帝时代实证性的学术成果。

民祭

民国年间祭黄帝陵的仪式,据吴致勋(湖南湘潭人,民国31年为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秘书)《谒陵恭纪》记载:首先是祭陵场所的布置:陵前搭一棚为临时祭亭,棚中置一桌,陈设酒礼、果品、祭菜(十碗)、杯箸、香炉、烛台、面花(十余件,式样颜色,颇著匠心)、花圈(两个)。谒陵程序为:

1、全体肃立

2、奏乐(军乐队奏哀乐)

3、主祭者就位

4、参祭者就位

5、上香

6、献爵

7、献花

8、恭读祭文

9、各界代表就位

10、击鼓鸣钟

11、奏古乐

12、祭奠(敬献花篮、花圈,群众代表敬献三牲祭品,上香,烧纸,奠酒等)

13、行三鞠躬礼

14、恭读祭文

15、鸣放鞭炮、绕陵一周(由鼓乐队前导,主祭、陪祭人依次绕行)

16、祭陵留影

17、植纪念树

民祭活动除保持了公祭活动中的一些内容外,更突出了民间性,增加了鼓乐队、唢呐队、仪仗队、三牲队。在祭陵仪式里还增加了新的内容。

文化特征

黄帝陵祭典的文化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敬祖”等观念,从而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

《礼记·祭义》引宰我之言说:“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以事天地、山川、社樱、先古,以为酸酪齐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要求人们不忘根本,孝敬父母、先祖。“孝”、“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要求。孝顺父母、敬奉祖先,绝不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而是一种“仁爱”之心从内到外的彻底发扬。

《礼记·祭义》引曾子之言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的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往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这些对于弘扬传统的“孝”、“敬祖”观念,培养和强化人们的“仁爱”之心,至今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第二,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以轩辕黄帝首开其端的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即以传说为黄帝的发明创造来说,就包括了中国文化中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等20个方面(依据于右任《黄帝功德纪》之说)的内容。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只有在继承这笔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黄帝陵祭祀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伴随着民族历史的发展演变,黄帝陵祭祀所衍生出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探索中华文化之源,启迪后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价值:

黄帝祭祀过程的服装、旗仗、供奉、木刻、花供(面花)、剪纸、乐舞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折射出的黄陵民俗文化,及其传承历史,在陕西乃至国内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发掘、整理、保护这些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对丰富和完善黄陵民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

为了加大对黄帝陵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被确定为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黄陵县文化艺术中心)获得“黄帝陵祭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黄帝陵祭典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公祭活动一般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参加,民祭活动则在重阳节期间举行。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祭祀活动,都能吸引上万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