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自技江以下约1800公里的河段,水位你突破历年最高纪录,洪水位持续时间特长,洪水总量特大,沿江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展开了英勇顽强的防汛斗争,根据水情的发展和预测,及时地有计划地采取了若干分洪措施,大大减轻了水灾的危害。

通过特大洪水中水文资料的搜集,给认识和分析这次洪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更系统地整理和鉴定这些宝贵成果,探索此次洪水的气象演变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长江的洪水特征和它的变化规律及河道变迁情况编成本书。

中文名

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

英文名

In 1954, the Yangtze river flooding

地理位置

长江流域

时间

1954年

原因

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气象专家们分析认为,1954年晚春初夏,副热带高压偏强,到了7月,副热带高压又偏弱,仍然位于北纬18°附近,引导海洋上的南方湿暖气流长时间北上在江淮一带,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像注射了兴奋剂,来势强劲;偏巧在鄂霍次克海上空,一个强大的高空高气压竟稳坐“龙座”多日,梅雨季节比常年长了1个多月,又偏偏西南太平洋上的赤道辐合带迟迟按兵不动,1个多月没有刮台风,眼睁睁看着降雨带在江淮流域“生根”而袖手旁观。

造成了比常年时间更长、强度更大的降水,洪灾便由此而发生了。

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这年汛期,雨季来得早,暴雨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笼罩面积广,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枝城以下1800km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雨情

这年汛期大气环流形势异常,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一直停滞在北纬20°~22°附近。7月份鄂霍次克海维持着一个阻塞高压,使江、淮流域上空成为冷暖空气长时间交绥地区,造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整个梅雨期长达60多天。5-7月3个月内共有12次降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5次暴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是本年汛期暴雨全盛阶段。

该年汛期,季风雨带提前进入长江流域。4月份鄱阳湖水系即出现大雨和暴雨,赣江上游月雨量达500mm以上。5月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上游雨量在500mm以上,安徽黄山站月雨量达1037mm,300mm以上雨区范围约74万km2,相应面积总降水量约3000亿m3。、 6月份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以南,位置比5月份稍北移,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雨量500-700mm,湖北洪湖县螺山站月雨量1047mm,300mm以上雨区范围约71万h/,相应面积总降水量3200亿m3。7月份雨区北移,中心在长江干流以北及淮河流域。

大别山区和淮河流域雨量500-900mm,金寨县吴店站月雨量达1265mm,长江南侧除沅江、澧水流域和皖南山区雨量在500mm以上外,一般在500mm以下,300mm以上雨区范围达91万hm2,相应面积总降水量达4280亿m3,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个月。8月份副高位置西伸北抬,脊线在北纬30°附近。

长江中下游在副高控制下,梅雨结束,主要雨区已在四川盆地、汉水流域,月雨量在200mm以上,峨媚山区达600mm。主汛期5—7月3个月累计雨量在1200mm以上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其中黄山、大别山、九岭山区局部地区雨量达1800nnn以上,最大点雨量黄山站达2824mm。

灾情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恢复整修江河堤防、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和汛期军民全力抗洪抢险的情况下,这次特大洪水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

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淹没耕地25.7万hm2,受灾人口达165万,溃口分洪量达245亿m3,其余圩区也都渍涝成灾;江汉平原的洪湖地区、东荆河两岸一直到武汉市区周围湖泊一片汪洋,荆江分洪区及其备蓄区全部运用淹没,湖北全省溃口、分洪水量达602亿m3,淹没耕地87.5万hm2,受灾人口达538万;江西鄱阳湖区五河尾闾及湖区周围圩垸大部分溃决,分洪量达80亿m3,淹没耕地16.2万hm2,受灾人口171万。

安徽省华阳河地区分洪,无为大堤溃决,决口分洪量达87亿m3,淹没耕地34.3hm2,受灾人口达290万。堤防圩垸溃决、扒口共分洪1023亿m3,淹没耕地约166.7万hm2,受灾人口达1800余万。

此外,广大农田暴雨积涝成灾,广大山地暴雨山洪为害。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洪涝灾害农田面积317余万hm2,受灾人口1888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由于洪涝淹没地区积水时间长,房屋大量倒塌,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才完全恢复。由于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水陆交通运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1954年大水不仅造成当年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以后几年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