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有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和9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分别为: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和文艺学。

中文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创办时间

类别

研究生院

学校地址

北京

学院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名研究生部)成立于1978年,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引领下,研究生院在其中国艺术研究院

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其突出表现为: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互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学术能力和竞争力。这种教育理念获得了丰厚的回报,30多年来,研究生院共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各类研修生3000多人,他们分布在祖国乃至世界各地从事教学、研究、创作和艺术管理工作,其中许多人已成长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

历史简介

2003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我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自2006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200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开始招收攻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8年经教育部,文化部批准开始招收攻读艺术学博士、硕士学位海外留学生。

几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郑雪来、吴晓邦、侯宝林、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陆梅林等。他们的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不仅构成了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思想的奠基礼,积累了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丰富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生院拥有众多著名的艺术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可以担任硕士生导师的副高以上职称专家学者有300余人。与此同时,一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新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应运而生,许多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艺术硕士、访问学者、研究生课程班学员达700余人。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接收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访问学者和进修生,积累了丰富的培养海外学生的经验。

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签署协议,决定自今年起两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本次合作,既是探索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扶持民办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尝试,也是艺术类高层次人才教育培养上的优势互补。

学院特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特点,在科研水平和指导研究生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艺术学的研究中,我院已经取得多项重大学术成果,各学科学术带头人承担了许多国家重点课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美日及港台艺术学界均有合作项目,也得到了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现有藏书近百万册。收藏各种艺术门类的报刊、学刊合订本共16万册,每年订阅的国内外期刊260余种、全国各种及地方报纸43种。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精品有善本30000余册;戏曲类收藏的明清戏曲剧本,许多版本十分珍贵,如大量的清代演剧机构南府和升平署的剧本;还收藏许多艺人的手稿,如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十几种手稿均完整保存在馆内。收藏的大量民间曲本大部分为手抄本。

许多为清朝著名的书铺如百本张等,这些曲本有子弟书、鼓词、弹词、梅花落、牌子曲及各类杂曲,都是研究清代曲艺的重要资料。另藏音乐类善本书多册;美术类善本多种,主要有《唐诗画谱》、《唐六如画谱》、《汉六朝服饰》、《石涛画谱》等。图书馆还藏有著名藏书家傅惜华、著名音乐家盛家伦所有藏书,以及音乐家冼星海、聂耳的手稿和遗物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还有一大批珍贵的艺术资料。音响、音像、档案数据20000小时;其中有近7000小时民族民间音乐的录音数据,囊括了北京等20余个省市地区的汉族民间音乐以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歌舞及舞蹈音乐,各种民族器乐曲,民族乐器的独奏曲。这批数据已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名录”。清末以来的戏曲唱片30000余张,最珍贵的是1080盘戏曲地方录像,包括64个剧种,有的已成为绝响。院藏美术书画作品3000件,书法、印谱5000件,碑帖拓片10万余件。拓片多为汉画像石的拓片。

这些拓片都是传世之作。图片80000张,其中包括30000张属1949年以前的戏曲照片。馆藏还有中国各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2000余件。其中最珍贵的是唐宋时期的古琴,目前古琴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集图书、报刊、音响、音像、乐器、书画、图片等为一体的艺术信息中心,为艺术学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保障。

在艺术学各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也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6年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12000平方米教学大楼,可同时满足1000名不同类型研究生需要。依据各学科教学要求,教学楼安装的电化教学设备、设计工作站、画室、琴房练功房、影视编辑工作站、剧场(容纳600人)等都是非常适合研究生培养的设备先进的教学空间。

培养目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和创作实践能力,在教学和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艺术研究、创作与管理人才。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正在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体系,即长远的学科规划与发展体系,规范的教学管理与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才选拔与评价体系,为实现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而努力工作。

编辑本段

领导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

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协理事。作品《碑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肖像系列”之一《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出版有《田黎明画集》、《田黎明画集》、《田黎明专集》、《当代新文人画大系·田黎明画集》等。

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海玲

女,汉族,1956年6月出生,陕西华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纪委委员。1974年9月在辽宁省凤城县插队(知青),1976年12月应征入伍,在沈阳军区某野战军医院工作,1980年1月在河北省地质局地质六队医务室工作。1985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要从事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曾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1991年1月任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1998年11月任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正处级)并分管该所行政管理工作,2001年11月任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2004年11月任院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2005年11月至2010年1月任院人事处处长(期间于2008年2月兼任研究生院副院长)。

研究生院副院长:徐福山

1970年生于山东平度。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年常委,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专业方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主要学术成果:先后出版发表学术论文及艺术评论30余篇;1994年出版有《徐福山书画》专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主编有《中国历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6年主编了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艺术设计规划教材《室内环境设计》、《室内表现效果图技法》、《视觉传达设计形成原理》、《展示与材料设计》、《建筑模型设计》、《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现代艺术设计思潮》、《工业设计与表现技法》、《陶艺基础》等11本教材,其中3本获“十一五”规划奖;2006年10月副主编了《室内设计师考试教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2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徐福山花鸟作品集》,2010年4月主编了《当代优秀青年画家作品集》。

研究生院副院长:许俊

1960年生于北京。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4年毕业创作获叶浅予奖学金。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国画及书法、篆刻的研究、教学和创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2010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工作,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出版个人专著专集有《许俊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精品·许俊》、《名家名画·许俊作品》、《当代书画家艺术从书·虚台楼画》、《青绿山水画技法》、《当代名家青绿山水精品·许俊》、《当代中国画名家精英·丹青之梦》、《许俊解析王希孟》、《新编青绿山水画》、《画苑名家经典·许俊卷》、《许俊国画作品辑》、《许俊诗书画作品选》、《水墨风格·许俊》、《许俊兰竹图册》、《许俊山水写生》等。

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奖,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炎黄艺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南海勤政殿、北京京西宾馆中央会堂、台湾山艺术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师资队伍

艺术学

王文章

1951年生,山东寿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艺术评论,高级编辑,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曾任中国文化报社长、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并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化画报》主编、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任。

中国范仲淹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发表艺术理论、评论文章40多万字。编著有《艺术体制改革与管理初探》、《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剧演出剧本选》、《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当代相声名家表演精品集》、《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澳门艺术丛书》等多部学术著作;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创新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多种奖项。

王能宪

1954年8月生,江西瑞昌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

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论研究。先后担任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研究处负责人、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主任、政策法规司助理巡视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等职务。2006年3月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著述包括《世说新语研究》、《含咀编》、《文化建设论――王能宪演讲集》;校点古籍《魏叔子文集》;主持文化部理论建设重点工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丛书》,主编《中国文化如何应对WTO》等。

刘梦溪

1941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兼主编,艺术文化学和艺术美学方向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学术思想与人物》、《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红楼梦与百年中国》、《陈寅恪与红楼梦》、《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大师与传统》、《中国现代学术要略》、《论国学》等。另有研究陈寅恪、马一浮的专题论文约50万字。曾主持编纂大型学术丛书《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获中国图书奖,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获国家图书奖。

郑欣淼

1947年生,陕西澄城人。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长期着力于文化理论研究、政策科学研究、鲁迅思想研究以及文物、博物馆、故宫保护的研究,著有《政策学》、《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论》、《鲁迅与宗教文化》、《雪泥集》、《陟高集》、《郑欣淼诗词百首》、《天府永藏》、《紫禁城内外》等专著多部;2000以年来,发表有关文物、博物馆及故宫保护等重要论文和研究报告近五十篇。

单霁翔

1954年生,江苏江宁人。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北京市文物局开展的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明北京城墙遗址保护整治等项目规划实施;并先后主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开展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等项目。2005年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已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等专著,发表相关学术文章数十篇。

方李莉

女,1956生于贵州六盘水,江西人。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著作有《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中国陶瓷》、《费孝通晚年思想录》、《飘逝的古镇:瓷都纪事》等。近年来撰写《血脉的传承》、《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艺术人类学视角》等论文50余篇。

王列生

1959年生,安徽宿松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自1977年考入大学后先后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成为中国第一位文艺学博士后。主要学术著作有《文学母题论》、《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民族文学道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当代发展论稿》、《文艺人类学》、《中国日常问题》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曾获我国首届田汉戏剧奖等多种奖项。目前主要从事文艺学、公共文化政策及“三农”问题研究。

孙玉明

1961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常务编委,并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十余年来,已发表、出版学术论著及小说、剧本、古籍整理及翻译作品约八百余万字,发表红学论文50余篇,学术专著《红学:1954》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近年来最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之一;《日本红学史稿》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红学的学术专著。

李季

1952生,祖籍山东。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1969年3月在轻工业部“五七”干校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2年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历任科员、副处长、处长;1991年9月任国家文物局流散文物处处长,1996年12月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社会文物管理处处长;1997年4月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任陈列部主任,2000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2003年2月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2003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曾执笔古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兖州西吴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翻译日本文化厅《地下文物发掘调查手册》(文物出版社1989年)、《千秋索隐,百年寻觅--中国文明的起源》(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任大援

1952年生于天津市。“文革”中由北京赴延安插队。1973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师从张岂之教授,攻读中国思想史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

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至1989年赴联邦德国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作学术访问。1996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欧洲汉学杂志《华裔学志》顾问。自研究生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哲学、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领域主要在宋明理学、明清思想文化、地方学术思想史等方面。

曾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重点项目《宋明理学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教委奖)、《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卷》等著作的撰写。参加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等书的撰写,此两项课题亦分别获陕西省和国家教委奖。主要成果有《刘古愚评传》、《孟子》、《中国儒学思想史》(撰写明清部分)、《中国思想史》(撰写明清编)、《陕西通史·思想卷》(撰写清代部分)等。

宋建林

1953年12月生于天津。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华美学会会员,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员。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中文研究生班。1995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参加过多项国家科研课题的写作。出版专著《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合著有《艺术类型学》、《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先进文化论》、《中国艺术史·建筑雕塑卷》等十余种,主编《世界名家名作传世精品丛书》。发表论文《论中国神话的悲剧性》、《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新时期现代主义的论争与反思》、《中国现代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等40余篇。

音乐学

田青

生于194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年鉴》主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评论》名誉主编、《音乐研究》及《中国音乐学》编委;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华佛教音乐团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审小组成员,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佛光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已发表学术著作、论文、文学作品约150万字,主要论著有《中国宗教音乐》、《历史的性别》、《中国古代音乐史话》、《净土天音》等。

王昆

歌唱家,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2005年9月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曾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建国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

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她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已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30周年校庆

李双江

1939年生于哈尔滨。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专业技术一级),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音乐协会副会长,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59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任独唱演员。1973年调入总政治部歌舞团任独唱演员。

1994年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教授。他演唱的歌曲主要有《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数百首。曾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等著作,著有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国际音乐盛典“终身成就奖”(1999)等奖项。

美术学

田黎明

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协理事。作品《碑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肖像系列”之一《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出版有《田黎明画集》、《田黎明画集》、《田黎明专集》、《当代新文人画大系·田黎明画集》等。

吴为山

1962年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雕塑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英国皇家雕塑协会成员(FRBS),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香港科技大学文化讲座教授。获香港科技大学“包玉刚杰出艺术家”、香港中文大学“龚雪因杰出学人”荣衔。

自1998年始,先后在欧美日等国及中国举办过个人雕塑绘画展。曾获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攀格林”奖及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等奖项。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荷兰国家美术馆、美国檀香山博物馆、英国菲茨威廉博物馆等。有专著《视觉艺术心理》、《雕琢者说》、《雕塑的诗性》(英文版、韩文版)及画册十八种。韩国建有吴为山雕塑公园。南京博物院建有《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院》、无锡建有《人杰苑---吴为山雕塑园》等。

水天中

水天中,1935年生于甘肃兰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美术报》主编、《美术史论》主编、《油画家》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炎黄艺术馆艺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著有《中国现代绘画论评》、《中国油画简史》、《穿越四季》;合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美术年鉴》编委、《中华艺术辞典》分卷主编等;论文《李公麟和他的时代》、《中国画革新论争的回顾》、《水墨画变革的世纪》、《现代中国文化与现代中国风景画》等。

郎绍君

男,生于1940年,河北定州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史论专业并留校任教。先后教授《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名作欣赏》等课,1976年,任学院史论教研组组长。1978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研究院工作,曾任近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文化部高级专业职称评委。2000年退休。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个人专著、文集有:《论现代中国美术》、《现代中国画论集》、《齐白石》(1997年,获文化部首届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自然的再发现》等;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近现代分支》(副主编)、《中国造型艺术辞典》(第一主编,1996年,中国图书奖提名奖)、《齐白石全集》(第一主编,1997年,获国家图书奖)等;主要论文有:《苏轼绘画美学思想三题》、《敦煌早期壁画的美学性格》、《陶冷月和他的绘画》、《超世俗的诗性追求——陆俨少全集总序》等。近年来参加的学术活动主要有:2003年,担任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中国美术馆建馆四十周年艺术展策划委员。

2004年,参与策划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问题与方法——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评述”的总结性发言;2007年,参与策划香港艺术馆主办的《林风眠》大展,并在该馆作题为《林风眠作品的鉴定》的学术演讲;2008年,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学会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现代中国画的类型”的发言。

设计艺术学

萧默

1937年生,湖南衡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在敦煌十五年,研究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史资料,1981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中国紫禁城学会顾问。

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研究及现状评论。出版书著《中国建筑艺术史》(国家重点项目,主编与主撰,获中国图书奖及文化部优秀成果一等奖)、《世界建筑艺术史》(四卷本)、《敦煌建筑研究》(获文化部优秀成果奖)、《天竺建筑行纪》、《建筑谈艺录》等18种。参加中组部主持全国干部培训教材《中国艺术》、《外国艺术精品赏析》及《中华艺术通史》和《中国美术通史》(获中国图书奖)等共8种著作的撰著。

主编《中国八十年代建筑艺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精品集》、《建筑意》辑刊等11种。发表建筑理论与评论文章《从中西比较见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性格》、《建筑慎言接轨与艺术》、《央视总部“色情门”事件回眸》等140余篇。

张绮曼

女,1941年生于西安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理事长等职。主编大型专业工具书《室内设计资料集》、《室内设计经典集》、《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等。

主持和参与大型装饰工程项目数十项,如:人民大会堂国宾接见厅室内改造设计;人大会堂西藏厅、东大厅室内设计;毛主席纪念堂室内、外装修装饰设计;主持民族文化宫室内改造设计;主持北京会议中心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及制作等。曾获国家劳动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教育部、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孙建君

1951年生,山东广饶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杂志副主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中国民间美术形态学研究,主编了有关中国民族图案艺术、刺绣、陶瓷等民间美术作品鉴赏画册与学术著作。多年来受聘为各种国家级重点图书、重点科研项目的主编、编委及撰稿人(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

先后荣获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在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特别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代表性著作有:第一部中国民间美术教材——《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教程》等。

戏剧戏曲学

刘祯

1963年生,内蒙古人。文学(戏剧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戏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主编,《中华戏曲》副主编,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主要从事戏剧史论及民间文化、宗教祭祀戏剧等方面的研究。独立承担国家艺术规划重点课题“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之《中国戏剧学》。发表论文、评论百余篇,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勾栏人生》、《民间戏剧与戏曲史学论》、《昆曲与文人文化》(合著)、《北京戏剧通史·辽金元卷》(本卷主编主撰)、《徐文长小品》、《元曲精选》(合著)等。

薛若琳

1939年生,辽宁兴城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会长。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同年分配到云南省京剧院工作。1979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戏曲史论,师从张庚。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3年至1999年间,任大型文献丛书《中国戏曲志》副主编,与同仁们一道创建了“戏曲方志学”,运用传统地方志书的形式和特点记录和研究中国戏曲,形成中国戏曲研究的史、论、志“三足鼎立”的格局。主编大型画册《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专著《尢侗论稿》,论文集《艺苑丛谈》其中以《木兰代父从军考》最具代表性。

电影学

李少白

1931年生,安徽太和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1951年开始发表影评,1957年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专职电影理论研究人员。

1963年与人合作完成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1973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主持创建电影研究所和电影电视研究室;创办《电影文化》(《当代电影》前身)杂志和《影视文化》丛刊;首建研究生部电影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著述有《电影历史及理论》、《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主编高校影视专业教材《中国电影史》。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

贾磊磊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戏剧影视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口音像制品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研究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常委,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

2008年12月16日被“创意中国·和谐世界”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授予“中国文化产业思想人物精英奖”,出版电影学术专著《电影语言学导论》(1996中国电影出版社)获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199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武侠电影史》(200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影像的传播》(2005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电影史》(1949-2000)主编之一(200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一、二、三、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邀评委,2002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2006年任大众电视金鹰奖评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春节文艺晚会及春节特别节目评选评委;中国电视金星奖评委。

广播电视学

仲呈祥

男,1946年生,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著作有《银屏之旅—博导谈艺丛书之一》、《艺宛问道—北广学者丛书之一》、《艺苑问路》、《十评“飞天”类》、《仲呈祥文艺评论自选集》。

路海波

1950年生,祖籍江苏淮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89年获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协会会员。曾任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艺术》杂志执行编辑、《戏剧》杂志编委。现为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宣部文艺局专家组成员,“五个一”工程奖评委。

代表性论文有《戏剧的探索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从昨天到今天——谈谈纪录片的观念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走向》等;著作有《电视剧编剧技巧》(获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电视剧美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教材奖)、《戏剧管理学》和《戏剧管理》(获北京市政府教育科技成果二等奖并列入文化部编辑出版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等。

孟繁树

男,1946年生,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著作有《银屏之旅—博导谈艺丛书之一》、《艺宛问道—北广学者丛书之一》、《艺苑问路》、《十评“飞天”类》、《仲呈祥文艺评论自选集》。

舞蹈学

资华筠

女,生于1936年,祖籍湖南。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舞蹈表演艺术家、学者。1950开始专业舞蹈生涯。1952―1987历任中央歌舞团领舞、独舞、领衔演员,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表演过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舞蹈,曾在国际、全国舞蹈比赛中获金奖、铜奖。为第一批尖子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87―1999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1988年获研究员职称,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八五、九五、十五多项国家重点课题。

如:《中国当代舞蹈精粹电视艺术科研系列片.大师专辑》(总策划、总撰稿、总编审);《中国文化艺术丛书.中国舞蹈》(主编、撰稿);《中国大百科全书》(二版总编委会委员、舞蹈学科主编);《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主编、撰稿)等。参与主持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艺术科学大系.舞蹈学》等。已出版理论著述8部(含英文一部);散文、艺术随笔6部;论文、评论、译文及其它文学作品共计260余万字。

其中《中国舞蹈》获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繁荣中的忧思》获第四届中国文联评论一等奖、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外有多篇论文、散文获全国一、二等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舞蹈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出访亚、欧、美、澳、非洲50多个国家,全国政协委员(5―10届),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董锡玖

女,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舞蹈史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起从事舞蹈活动,师从舞蹈家戴爱莲。194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创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系,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常务理事。曾当选为全国第三、四届文代会代表。

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常委,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等职。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舞蹈史的研究,主要著述有《中国舞蹈史》、《中华通志乐舞志》(合著、获第四届国际图书荣誉奖)、《舞蹈史论研究方法初探》(合著)等;专论有《敦煌壁画和唐代舞蹈》、《重温中日乐舞交流史》等;主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获第十一届国家图书奖)。其专业事迹被列入美国《世界名人录》。

客座教授

陈薪伊

1938年生于西安,安徽桐城人氏。1956年毕业于西北戏曲研究院实验剧校。1957年开始涉及话剧、电影表演事业。1981年以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曾任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导演、话剧团副团长。

1998年至今,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签约导演。戏剧家,国家一级导演,入载《中国十大导演大师》。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四十岁开始导演创作生涯,导演风格不拘一格、广采博纳、善于思辨、具有深厚的修养和极其旺盛的创造力,创作出脍炙人口、高水平、高品位的舞台艺术佳作70余部。

在80年代末,全国性的戏剧探索运动处于退潮时,她以话剧《女人的一生》、《奥赛罗》撼动剧坛,站上了戏剧革新的浪头,之后不断地涌现佳作,不仅在话剧舞台上创新出彩,还涉足京剧、歌剧、音乐剧、儿童剧、各种地方剧种的演剧样式。代表作有话剧《女人的一生》、《奥赛罗》、《商鞅》、《寻梦》等;明星版话剧《家》、《雷雨》;歌剧《张骞》、《巫山神女》、《赌命》等,其执导作品获文化部文文华奖4部,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和各省市戏剧节等各类奖项。由其主笔编写的《徽州女人》文学剧本荣获曹禺文学奖,于1995年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导演奖。

《贞观盛事》又获曹禺戏剧最佳导演奖。在2002-2003中国首届舞台剧十大精品工程评选中,《贞观盛事》和《商鞅》同时获得十大精品工程的殊荣,这是绝无仅有的荣誉。

朝戈

男,1957年出生,蒙古族。2005年9月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7年创作《蒙古女像》、《极端者》并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展。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第1工作室任教,并创作了《大气》、《极》等作品参加“油画人体艺术大展”。

1989年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现代中国绘画展”,开始创作《宽阔的风景》、《红光》等作品,《红光》后为香港大学博物馆收藏。1992年出版个人画册《朝戈—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书》。

1993年赴俄国莫斯科、彼得堡举办画展,并进行艺术考察。1994年参加《批评家提名展》。1995年应美国亚洲艺术协调议会的邀请在美国举办个人展览,并进行讲学和艺术考察。1994年在“第2届中国油画展”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颁发的中国油画艺术奖。1996年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1997年参加“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展”,并任中国油画学会、中国肖像百年展评委工作。1997年参加国际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1997年参加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书画展

陈丹青

1953年生于上海。2005年9月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1970年至1978年作为知青在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期间自学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10月,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在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毕业展上引起轰动,日后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逐渐变成一段神话。1982年陈丹青赴美,以自由职业画家身份定居纽约。

2000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后,在全国首创开设美术专业博士生课程,并成立4所纯艺术教学的研究室。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等,2005年出版《退步集》。

戴士和

1948年出生,辽宁开原人,满族。2005年9月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197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壁画研究生班。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重要参展:1985年十一月画展、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1989年圣彼得堡友谊馆戴士和画展、1992年“二十世纪·中国美展”、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1996年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1998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上海美术馆、英国KEELE大学陈列馆、乌克兰奥德萨艺术博物馆收藏。

冯骥才

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专事摹古。文革间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心中有感而发,秘密写作,藏匿于砖底墙缝间,文革后为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

《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由《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均获很大反响。他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一些作品被收藏家与美术馆收藏。冯骥才又是当代文化学者。

近十年来,他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被评为“2003年度十大杰出文化人物”、“2005年度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十大人物”。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会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招生信息

硕士研究生招生

博士研究生招生

MFA招生

港澳台研究生招生

留学生招生

访问学者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博士后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