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鲽科(学名:Samaridae)体呈椭圆形,极为平扁。两眼皆在身体的右侧。口小,两侧颌齿发达,细小如绒毛,腭骨无齿。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

中文名

冠鲽科

拉丁学名

Samaridae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鱼纲

鲽形目

冠鲽科

全世界3属约20种,台湾3属4种

生态特征

背鳍75—81;臀鳍53—58;右胸鳍4;腹鳍5;尾鳍16。侧线鳞10—12+63—70;鳃耙2—3+6—10。椎骨11+29—30(图Ⅰ-17-12)。

体长为体高2.5—3倍,为头体5—5.5倍。头长为吻长4—5.6倍,为眼径3.2—3.5倍,为眼间...[1]

体呈椭圆形,极为平扁。两眼皆在身体的右侧。口小,两侧颌齿发达,细小如绒毛,腭骨无齿。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有眼侧鳞片为强栉鳞,盲侧则覆盖圆鳞或弱栉鳞。侧线近乎直线。背鳍起于眼之前方,且越过吻部延伸到盲侧鼻器的下方,有些鱼背鳍前方的数条软条延长如丝状。背鳍与臀鳍皆矮长,胸鳍延长,腹鳍延长或无。

分布范围

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较深水域,主要栖息于较深海域的砂地或泥地上,属于小型至中等大型鱼,经济价值不高。产漂浮性卵,孵化後小鱼之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身体左右对称,且先行漂浮性生活,成长後才至砂地上活动。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的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以小型底栖生物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