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榧树(学名:Torreya yunnanensis)为红豆杉科榧树属下的一个种。渐危种,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1米,树皮淡褐色或灰褐色;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叶腋,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无梗,种子连同假种皮近圆球形,种皮木质或骨质。产于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贡山、中甸,生于海拔2000-3400米高山地带,为习见的森林树种,是重要的经济及药用树种,但认为过度采伐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现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中文名

云南榧树

拉丁学名

Torreya yunnanensis W.C.Cheng et L.K.Fu

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ae

松杉纲 Coniferopsida

红豆杉目 Taxales

红豆杉科 Taxaceae

榧树属 Torreya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1米,树皮淡褐色或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小枝无毛,微有光泽,一至二年生枝绿色至黄色或淡褐黄色,三年生枝黄色、淡褐黄色或淡黄褐色;冬芽四棱状长圆锥形或四棱状卵圆形,芽鳞淡褐黄色或黄色,有光泽,质地较厚,交叉对生,排成四行,具明显的背脊。叶基部扭转列成二列,条形或披针状条形,长2-3.6厘米,宽3-4毫米,上部常向上方稍弯,微呈镰状,先端渐尖,有刺状长尖头,基部宽楔形,上面光绿色,微拱圆,无明显隆起的中脉,有两条常达中上部的纵凹槽,下面中脉平或下凹,每边有一条较中脉带窄或等宽的气孔带,气孔带干时呈淡褐色;边带较宽,约为气孔带的二至三倍,叶柄短,干时黄色。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叶腋,卵圆形,具8-12对交叉对生的苞片,成四行排列,苞片背部具纵脊,边缘薄,雄蕊多数,花药4个,稀3个,药室纵裂,药隔斜方形,或先端不规则二裂,边缘有缺齿,花丝粗短;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无梗,每一雌球花有两对交叉对生的苞片和1枚侧生的小苞片,苞片背部有纵脊,胚珠1枚,直立,生于珠托上。种子连同假种皮近圆球形,径约2厘米,顶端有凸起的短尖头,种皮木质或骨质,坚硬,外部平滑,内壁有两条对生的纵脊,胚乳倒卵圆形,周围向内深皱,两侧各有一条纵凹槽,与种皮内壁两侧的纵脊相嵌合,顶端有长椭圆形、深褐色凹痕,中央有极小的尖头。[1]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3400米高山地带,为习见的森林树种。喜温凉湿润的气候与酸性棕色森林土壤。能长成胸径60-100厘米的乔木。宜选作云南西北部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树种。模式标本采自丽江。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贡山、中甸。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种胚休眠,采种后搓去假种皮,略加荫干,即播于苗床,或用湿沙层积储藏,翌年早春播种,一年后才能发芽能发芽,要特别注意野鼠啮食,需要遮荫。3年生苗高达30-50厘米,可在雨季出圃造林。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味涩、微苦,性平。入脾、胃、大肠三经。

功效主治

1.杀虫疗疳 用治小儿疳积、虫积腹痛。有解毒疗疳驱虫之功。

2.健脾益胃用治小儿疳积、虫积腹痛。有解毒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外用: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