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交响曲是根据作者创作交响曲的顺序来命名的,如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交响曲、勃拉姆斯 第二交响曲 (田园)、贝多芬 第二交响曲等等。

马勒第二交响曲创作于1894年,因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创作历时六年,完成时马勒已三十四岁。1895年5月4日,在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指挥下,于柏林首演了前三个乐章,但反应不佳,乐评几乎全是抨击和谩骂。12月13日,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全曲五个乐章,不少乐评人亦拒不出席。马勒演出当天身体不适,演出后便晕倒,但反应却很成功。

作品名称

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外文名称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Resurrection"

创作年代

1995年

文学体裁

交响乐

作者

Mahler—马勒

作者介绍

马勒的音乐里有一种悲剧的美。他经常梦见天堂,这是因为他的家族有先天性心脏病,死神的敲门声常常在梦中伴着音乐飘然而至,所以马勒的精神世界里总是在和死神相搏斗,透过马勒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但听过了马勒的音乐,人又会超越死亡,所谓“从一个极致到另一个极致”。

马勒是一个犹太人,从小就显露出音乐才华,他的主要职业是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11部交响曲多是为自己指挥所用。

马勒的音乐灵感大多来自诗歌。说起来,马勒还是位“中国迷”,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迷恋,并把它运用到音乐创作里去。《大地之歌》就是马勒从李白、杜甫和孟浩然的唐诗中汲取的灵感而创作出来的。

乐曲介绍

《复活》作于1890-1894年,与《第一号交响曲》比起来,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 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 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其结构也不再是传统的四乐章制,而有五个乐章。这正是马勒走向庞大性倾向最初的作品。

然而,在这首《第二号交响曲》中,仍然有宛如《第一号交响曲》 中那种真实的抒情性,爱好线条对位法, 使用民谣风格旋律等马勒所独有的特征。这部作品被称为《复活》是由于洛普斯托克的一首圣诗《复活》。作者与德国著名音乐家封·彪罗的关系非常好,曾将本曲草稿给彪罗过目,受到热情鼓励。1894年彪罗逝世,马勒在参加他的葬礼时,“从风琴坛上传来了克洛普托克《复活》的合唱。于是像是受到了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他就这样根据《复活》,顺利写下了末乐章的合唱部分。

共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快板,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据马勒自己所说,这一乐章表示的是葬礼,是第一交响曲中英雄葬礼的延续。

第二乐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作者标明“极为轻松地,绝不可急躁”。这个乐章马勒这样写道:“过去的回忆……往日英雄生涯产生的纯粹而毫无瑕疵的太阳的光线”。这一章犹如舒伯特的兰特勒舞曲一样快活明朗。

第三乐章:c小调,3/8拍子。“缓缓流动的”,三段体的诙谱曲。马勒对这个乐章的叙述如下:“当从第二乐章意犹未尽似的梦中醒来,再度回到生活的喧哗中后,你们常常会觉得人生在不停地流动着,莫名的恐怖正向你袭来。那就像是你们由外面黑暗的地方,以听不见音乐的距离所看到的,十分光亮的舞蹈场上的舞者们在摇晃舞动的情形一样。人生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你们眼前,也与你们常常惊叫而忽然跳将起来的恶梦很相似……”。

第四乐章 降D大调,4/4拍子,“极为庄严,但简洁地”。 马勒对于这一乐章的叙述如下:“传来了单纯信仰的豪迈的歌。 我变得像神一样, 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 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乐章表示悲剧的人生;第二乐章是获得解放了的朴实的人生;第三乐章则是描写冲击性的混乱中的人生,而人类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死亡的憧憬便逼近过来,并且不停歇地进入第五乐章。

第五乐章:这一乐章是在全曲中,管弦乐编制最大的乐曲。马勒写到:“在荒野中传来了如下的声音:人生所有的末日业已来临。……圣人与天上的人,合唱着如此歌词,《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耀。……爱的万能的感情,促使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至。”

乐队编制

木管组

短笛(兼第三长笛)

2支长笛

3支双簧管(兼英国管)

3支大管(兼倍低音管)

2支单簧管(bB,C)

1支低音单簧管

铜管组

8支圆号

4支小号

2支次中音长号

2支低音长号

1只大号

打击乐组

定音鼓

钹(钹片与吊钹)

大鼓

大锣

三角铁

钟琴

管钟

键盘乐器

管风琴(混合音栓+全奏)

弦乐组

2架竖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