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是当代作家徐贵祥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0年。本书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描写了以梁必达、陈墨涵等为代表的30来个青年男女在30年代投身于革命的故事。

书名

历史的天空

作者

徐贵祥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页数

592

定价

31

ISBN

9787020055739

丛书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

内容简介

挣脱了日军的追杀,几个逃难的青年对未来的选择上分道扬镳了。找八路军的遇上了国民党,投国民党的撞上了八路军。阴差阳错的偶然成了命运的必然归缩。他们从此结识了自己未来的战友和敌人,从此走向了战争和政治,也从此有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有了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和扑朔迷离的人间恩怨——昨天唇齿相依,明日反目成仇;阵前并肩御敌,幕后暗设陷阱;情同手足者在利益面前落井下石,势不两立者于患难之中肝胆相照……就在这旋涡一般湍急的关系纠葛中,小人最终落马,英雄脱颖而出。[2]

激情抒写历史,真实还原英雄,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草莽英雄“梁大牙”何以成为同名小说和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最受关注的亮点?一个“泼皮无赖”似的人物最终成为令人敬服的将军,这样的人会有吗?究竟这是一个“马背上的猴子”,还是战争对人的“异化”?!不如就让我们在茅盾文学奖得主徐贵祥的长篇力作——《历史的天空》中寻找答案吧!

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其中大致可划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大板块。主流文化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意志和利益,精英文化主要体现知识分子的思想异质性、精神超越性和审美创造力,大众文化则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蓉体现都市大众审美消费趣味的文化产品:这几类文化既并驾齐驱、相互碰撞和矛盾,又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新世纪以来的大量文学创作,也大都显示出不为一类文化要求、一种文化境界所拘囿,竭力兼容各类文化的审美特征、《历史的天空》作为对“红色记忆”这一体制性历史文化资源的审美重构,同样呈现非主流文化所能涵盖的意义与特征。

人物介绍

梁大牙(梁必达)

主人公梁大牙出生于鄂豫皖交界之处的一个叫蓝桥埠的地方,此地既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双重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此地的文化既有活泼开放的一面又有严肃的一面。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主人公朴实粗犷的性格和粗野的话语方式,如小说的开始部分梁大牙大声吼叫:“放你娘的屁!你给老子快跑,跑到了老河湾再拾掇你。”像这样粗野的语言小说中比比皆是,活灵活现地突显出人物粗犷侠义的性格。还有民间常用的赌誓方式和用语:“咱兄弟大眼瞪小眼,谁都不能装孬,谁装孬谁就是蓝桥埠龚二家的母狗下的崽。”可爱中透出人物的豪气及铮铮铁骨。最后,他在爱情的表白方面,也是相当的感性和直白,例如他喜欢上了东方闻音,就直接称呼她为“娘子”。最后在战争的锻炼下,在杨庭辉、东方闻音等同志的帮助下,梁大牙从一个浑身散发着土匪气息的农村无产者成长为一名具有一定政治水平的共产党高级将领,后改名为梁必达。

张普景

张普景为人正派原则性强,但有些固执,凡事重证据,不讲情理工作缺乏灵活性。他时刻警惕梁大牙的“非革命行为”,并与之开展坚决的斗争。虽然对梁大牙的看法和态度,有一定的偏差,但他光明磊落,遇事从不退缩。解放以后,他一直做梁大牙的搭档,时时刻刻监督着梁大牙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梁大牙有错误,就毫不留情而地进行批评。可以这么说张普景永不妥协的斗争促进了梁大牙的政治素质得以提高和成熟。正如梁大牙所言:“没有张普景几十年如一日地揪我的辫子,那就不知道要犯多少错误。”“文革”中,面对造反派头子江古碑的百般利诱和严刑批斗,张普景坚持原则,拒作陷害梁必达、王兰田的伪证。最终被迫害致疯而死。

朱预道

朱预道,是梁必达的小伙伴,他由于贫穷,没有读过书,也不知道多些大道理,但认准了和梁必达在一起干就行的理;他聪明,打仗勇猛,是梁必达的得力干将;他鬼点子也多,敢于在作战问隙谈情说爱,在作风问题上屡犯错误,最后在“文革”中没有把握好大方向。

高秋江

高秋江在《历史的天空》中是巾帼英雄的形象,但在她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她在进行英勇抗战和挣脱爱情的掩盖下,进行的是一种女性意识独立的斗争,刚开始文本对高秋江这样论述:“高秋江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自不必说,少女情怀追逐初恋一梦更是重要的动力。”高秋江是彰德府北方圆十里首富的孙女,恋上了小农地位的莫干山,他们的“不轨行为”被高老太爷察觉后,就被无情地拆散,高秋江以死相拼拒绝了若干豪门的求亲,决然离家投奔了国民党的军队,从这方面说,她是一位首先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女性,她这种娜拉式的但又高于娜拉式的出走,宣布了向封建家庭的决别,及对自身自由的追求。

作品影响

《历史的天空》获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004年,《历史的天空》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由高希希执导。

作者简介

徐贵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兼副编审、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曾获《昆仑》1991至1992年优秀作品奖,《解放军文艺》1991至1992年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三次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在四川省青川县举办的军地共庆"七·一"抗震救灾文艺演出上,徐贵祥现场捐赠20万元成立专项助学基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