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死亡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弗洛伊德引用叔本华(Schopenchauer)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

中文名

死亡本能

外文名

death instinct

应用学科

心理学

提出人物

弗洛伊德

相关学派

经典精神分析

基本阐述

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主张,死亡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国家民族之间的侵略、屠杀等破坏或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死亡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转化,如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转化为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救火的行为。 

详细介绍

弗洛伊德后期思想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爱的本能(或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这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涨则彼消,此消则彼涨[1]

弗洛伊德引用叔本华(Schopenchauer)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死亡本能,或有时也被称为死亡愿望的最重要的派生物是攻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攻击是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是死亡本能驱使的。虽然弗洛伊德从没有把死亡本能理论发展得像求生本能理论那样完整,但这一理论仍然是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类两大基本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一切有机体的本能都是保守的,都是从历史上获得的,并且朝向恢复某种较早期的状态”,“原始生物实体从一开始就不想改变,如果条件不变,它就总是只重复同样的生命历程”,“有机体的保守本能以及每一种强制性的变化被同化到有机体生命的过程中,并且把它们储藏起来,以供今后的进一步重复”。

可见,弗洛伊德认为,世界本来是无机的,生物的出现就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了生的本能,但明显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体中形成的,真正先天存在的是无机的本性,死本能就是把人带向无机的,所以,生物的目标就是向死前进,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正是通过爱欲这个机构,指向外部世界的破坏性本能才从自身发生转向”,“本能冲动的本身一定是爱欲和毁灭性的混合”,就是说,死本能,它是与生本能同行的,死本能是生命活动真正要达到的目的,生本能必定和死本能同行,而且为死本能服务而已。由于“死的本能在本质上是缄默的,生命的大部分是从爱欲发出的”,因此,要达到死本能的目的,其途径是迂回曲折的。

关系

生本能与死本能有时会互相中和甚至互相代替。例如,吃东西是为了满足生的本能,而吃这个行为中的咬、嚼、吞食又都是死本能的体现。有时生本能的衍生行为可以代替死本能的衍生行为,如爱可以代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