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竹子:学名云树。为双子叶植物藤黄科藤黄属植物,植物形态乔木。生于沟谷、低丘潮湿的杂木林中,海拔(150-)400-850(-1300)米。药用其茎、叶、汁。

中文名

云南山竹子

拉丁学名

Garcinia cowa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侧膜胎座目

藤黄科

藤黄属

云树

分布区域

产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以及东南部

形态特征

乔木,高8-12米,胸径15-2厘米;树皮暗褐色;树冠圆锥形,分枝多而细长,密集于树干顶端,平伸,先端通常下垂,小枝暗褐色,具纵条纹。叶片坚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4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稀急尖或钝,基部楔形,有时微下延,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侧脉12-18对,网脉两面明显;叶柄长0.8-1.5(-2)厘米。花单性,异株。雄花3-8,顶生或腋生,伞形排列,总梗极短,有时近无梗而成簇生状,基部具钻形苞片4;花梗纤细,长4-8毫米;花瓣黄色,长约为萼片的2倍,雄蕊多数,约40-50枚,花丝合生成1束,束柄头状,有时少部份花药具短的花丝,无退化雌蕊。雌花通常单生叶腋,比雄花大;花梗粗壮,长2-3毫米;退化雄蕊下半部合生,包围子房的基部,花丝或长或短,通常短于子房;子房卵球形,4-8室,柱头辐射状分裂,上面具乳头状瘤突,高6-7毫米,外面具4-8稜。果成熟时卵球形,直径4-5厘米,暗黄褐色,外面具沟槽4-8条,果顶端通常突尖,偏斜;成熟种子2-4,狭长,纺锤形,微弯,表面凹凸不平,长约2.5厘米。花期3-5月,果期7-10月。[1]

生长环境

产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州和思茅部份地区),西南部(临沧),西部(德宏州)以及东南部(红河州)。生于沟谷、低丘潮湿的杂木林中,海拔(150-)400-850(-1300)米。印度,孟加拉东部(吉大港)经中南半岛至马来群岛和安达曼群岛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孟加拉吉大港。

果成熟后味酸甜,可食用;种子含油量约为9.37%。

主要价值

Garcinia cowa Roxb

【药名】:云南山竹子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藤黄科植物云南山竹子,药用其茎、叶、汁。

【功效】:清热解毒、驱虫。

【主治】:用于皮肤疖痈肿,伤口不愈,水火烫伤化脓,蚊虫叮咬性皮炎。

【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凉,有小毒。肺、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外用:捣汁敷。

【别名】:黄心果、黄牙果、倒接果、云树、酸果(云南)、给哈蒿、果木榜(云南傣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主要产于广西、云南等省区。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