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psittacosis),又名鸟疫(ornithosis),是由鹦鹉等禽类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后,传染给人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一般症状颇似感冒,但多数患者都出现肺炎。

中文名

鹦鹉热

别名

鸟疫

英文名

psittacosis

病原学

鹦鹉热衣原体

季节分布

春冬

传染病

传播途径

接触传染

潜伏期

1—2周

临床表现

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

并发症

可能发生心内膜炎。

疫苗预防

预防措施

加强检疫,对入境禽鸟喂食四环素类药物,避免接触疫鸟,严格管理鸟类以及家禽的饲养场、屠宰场,对病人严加隔离

就诊科室

传染科

简介

鹦鹉热

鹦鹉热又称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并由某些鸟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为鸟类和家禽的常见病,感染人体后引起一组临床症候群,轻型为流感样症状,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

19世纪末,人们发现由于经常接触鹦鹉有时会得一种“肺炎”,于是人们将其定名为鹦鹉热。后来发现,除了鹦鹉而外,许多其他鸟类,如海鸥、鸽、火鸡、鸭等也都可以使人发生类似疾病,只不过其症状比鹦鹉所引起的轻一些,又将其称为鸟疫。在某些有观赏鸟类习惯的国家和地区,约10%的肺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19世纪曾发生爆发流行,范围达前苏联、美国、英国、捷克、丹麦及欧洲12个国家。

病因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衣原体是类似于细菌或病毒的一种微生物。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存在于病鸟的体内,革兰阴性、图形或椭圆形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特殊发育周期,能产生一种红细胞凝集素,能凝集小鼠和鸡的红细胞。

鹦鹉热衣原体抵抗力很弱,60℃10分钟或37℃48小时可灭活;0.1%甲醛、0.5%苯酚24小时、乙醚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耐低温,-70℃储存多年仍保持感染性。受到感染的细胞经过24小时后多个衣原体包涵体。

病机

鹦鹉热衣原体进入人体后,侵入易感细胞,并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从而在细胞内繁殖并诱导产生细胞免疫亦可释放毒性物质入血,引发体液免疫。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染源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病鸟和鸟病原携带者,目前(21世纪初)已发现140多种鸟类可感染并携带病原体。主要见于鹦鹉类的鸟(鹦鹉、长尾小鹦鹉、相思鸟),尤其是南美、澳大利亚、远东及美国的鹦鹉。其次是家禽,鸡、鸭、火鸡、鸽子等,偶尔见于孔雀、白鹭和海鸟(如银鸥、海燕)。 [2]

传播途径

呼吸道感染最多见,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而间接传播。人类感染鹦鹉热通常是由于吸入染病鸟类的羽毛或粪便的尘埃或被染病鸟类咬伤所致,通过染病患者咳嗽的飞沫、被鸟咬伤、性交传播极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能与毒性很强的毒株有关。禽类间经消化道传播,饲料严重污染可引起禽类的爆发流行。 

人群易感性

人类相当易感,受染机会与禽类接触机会多少有关,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易复发及再感染。

鹦鹉及家禽饲养人员、家禽加工厂工人、兽医检疫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因接触病鸟的机会多而感染几率较大。因此,人类的鹦鹉热作为一种养禽业的职业病已被医学界所公认。

偶尔接触病鸟的羽毛、粪便的人也可能被感染。接触患鹦鹉热的病人也有被感染的风险。 

疾病分布

本病在鸟类中分布地区相当广泛。目前(21世纪初)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发现本病。本病是包括各大洲及南北极在内的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感染的鸟种达190种,证实野鸟在本病自然疫源性中的作用。不少种类的野鸟如候鸟和独联体境内的苍鹭、潜鸭、美国的三趾鹬等地理分布广,能远距离迁徒。它们对本病的世界分布,自然疫源地的形成、巩固、扩散以及维持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循环等方面起主要作用。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

潜伏期1~2周,大多急骤起病,症状轻重不等,轻症无明显症状或呈为流感样症状,重者可致死亡。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起病多缓慢,发热、头痛伴明显肌痛是常见症状,体温逐渐上升达40℃以上,伴发冷,肌痛以颈部肌肉显著,有乏力、关节痛,亦可有鼻出血及皮疹。初发症状很象流感。少数病例可逐渐发作,在开始1周内仅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颇似普通感冒。

重症表现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谵妄,严重者出现昏迷。全身中毒症状、急性肾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从肺脏中分离到鹦鹉热衣原体。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肺炎:干咳、少量粘液,有明显铁锈色,个别主诉胸痛。白细胞稍低。

衣原体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可使患者恶心、呕吐、甚至出现黄疸、少尿。严重病例可累及心血管及神经系统,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脑炎等症状,可在心肌炎患者心肌内的巨噬细胞中检查到包涵体。一般有心脏损害病例同时有肺炎出现,病死率也高。脉搏和呼吸进行性显著加快为不祥征兆。

严重感染患者多在发病2~3周时死亡。未经治疗的严重病例,病死率可达20~30%。经抗生素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降至2%以下,且多数为老年人和幼儿。本病病程长,如不治疗热程可长达3~4周甚至数月,肺部阴影消失慢。如治疗不彻底,可反复发作或转慢性,复发率约20%。

并发症

原有瓣膜性心脏病的病人,可能发生心内膜炎。

检查

实验室检查

鹦鹉热

可由细胞培养分离病原体,或由血清学检查。由于实验室获致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已被充分证实,故细胞培养已少问津,而以血清学检查诊断为宜。如拟事培养,应在生物学安全可靠的隔离室内操作。

急性病期间,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皆可用于分离病原。重型病例可出现白细胞显著减少。最简便的诊断方法是依据血清中补体结合抗体效价的增长,为此可以急性期和3~6周恢复期血清进行测试。

其它辅助检查

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病原体。

诊断

临床上根据症状,有鸟类接触史,有上述肺炎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尤其是高热、肺炎表现、相对缓脉及脾大时,应高度怀疑本病。

肺部X线检查有肺炎表现,经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查可诊断。

确诊需要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病原体及病后10天在血清中检出补体结合抗体,重型病例可出现白细胞显著减少。

治疗

避免与患鸟接触,注意个人防护,已感染者应及早应用四环素以控制病情。鹦鹉热衣原体对四环素和大环内酯敏感,但对磺胺抗药不敏感临床以四环素选用最多。在所有衣原体病中,鹦鹉热是收效最为快捷的。四环素500mg,4次/d,用药后24~48h内即可退热,症状大为改善但治疗仍应持续10~14天。

预后

少数严重病例可发生重型肺炎、心肌炎、黄疸及脑炎,导致死亡。未经治疗,鹦鹉热可能致死,但多数病人在持续10~21天后,皆能渐恢复。

预防

目前(2012年)尚无疫苗上市。

1、应严格检查进口的鸟类及加强海港检疫,加强养禽场、鸟类贸易市场及运输过程的检疫制度。

2、一定要避免与鸽棚内已感染的鸽子(如赛鸽和信鸽),其他发病的鸟类,羽毛尘埃及鸽笼内的东西接触。

3、进口鹦鹉必须用金霉素或四环素处理过的饲料强制性喂养45天以控制传播,这种办法一般可消灭鸟血液和粪便中的病原体。这一措施也有助于控制本病在为出售而饲养的火鸡中流行。

4、由于咳嗽的飞沫和痰液可以通过吸入而感染别人,所以当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背景(接触可能的传染源)怀疑本病时,应对病人严加隔离。

5、为了预防本病,应严格管理鸟类以及家禽的饲养场、屠宰场。家庭屠宰家禽时不宜干拔羽毛及随便乱扔内脏。不要随便接触可疑的病鸟及死鸟,不给鸟类对口喂食。

疫情

2012年11月,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位于上水的动物管理中心爆发鹦鹉热,五名最早发病的员工中三人确诊,另再发现八名员工出现上呼吸道病征。上水动物管理中心已暂停开放,并加强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