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是由原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聚焦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视频,也是柴静辞职后首度公开亮相之作。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片中,继续柴静的深度调查风格,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也首度透露当时辞职的原因是由于女儿在其怀孕期间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自己才辞职专程陪伴女儿。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也赴多国了解治理污染经验,还从国家与个人层面提出行动方案。

中文名

穹顶之下

别名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英文名

Under the Dome

上映时间

2015年2月28日

类别

纪录片

导演

柴静

影片片长

103分钟

语言版本

中文、英文

画面颜色

彩色

出品公司

柴静团队

拍摄地点

中国、美国

简介

《穹顶之下》是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环保纪录片,片长103分钟,该片是柴静和一些人士在2014年的一年时间里拍摄的,主要针对什么是雾霾、它的形成及解决出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记录和剖析。影片用大量镜头对准触目惊心的污染现场,并采访了许多专家,收录了相关数据,也融入了拍摄者的情感。《穹顶之下》于2015年2月28日通过网络播映,引起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一天之内,几大互联网网站点播下载量加在一起已近上亿次,在手机上,该影片被反复“刷屏”。

拍摄背景

央视离职后亮相之作

《穹顶之下》是柴静从央视离职后,首个个人调研的产物。而她也进一步透露,自己并未成立制作公司制作节目,只是找了朋友帮忙而已,且所有的花费都来源于自己之前出书的稿费。此外,在纪录片中,柴静也披露,自己怀孕期间,女儿便被诊断有良性肿瘤,出生后便要接受手术,而自己辞职后用了一段时间专程陪伴照顾女儿。[1]这一调查视频的上线,也是柴静离职后的首度公开亮相。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完全是用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到雾霾问题中。她表示,制作这一公益视频的一大动机,就是源于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延续深入调查风格

整片除了对近一年来的雾霾状况进行了数据化的对比分析外,柴静还发挥了自己采访的特长,拜访了环保、石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专家。采访中柴静表示,这部纪录片风格浓郁的调查视频,只是个人的调研,播出也全是公益性质,费时将近一年,花费则差不多一百万左右,都是自己投资的,主要靠自己之前出书的稿费。她还强调,这一年她都是以个人身份去拜访这些专家,包括职能部门,“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

亲自走访污染现场

为了完成这些难度不小的调查,柴静走访了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寻求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亲自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全片从“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三个问题切入,深入浅出地向观众讲解了雾霾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困难以及经验教训等等,也解释了国内不少城市雾霾的现状,比如,中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穹顶之下》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影片观点

据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不过,对于自己未来是否会成立个人公司制作节目,柴静则予以了否认,称这次的调查纪录片,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性质,与其做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而她也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记录和分析的工作。”

社会影响

网友点赞

在环境污染这个全民休戚与共的问题上,《穹顶之下》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远离雾霾,呼吸同一片纯净天空!”不少网友认为,成为妈妈后,柴静的力量似乎更强了,也证明了柴静这次的“复出”非常成功。同时,片中“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等“名言”也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部长赞赏

2015年3月1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已经完整看过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从中看到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体会到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维护身体健康的热切期盼,这对于唤起全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境自觉,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座谈会上,陈吉宁对引起关注的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同时还表示,柴静没给我压力。

陈吉宁认为,这也反应了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媒体及公众之间如何互动,应通过媒体,积极传播环境信息,赢得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自觉参与。

媒体点评

柴静的前同事崔永元却表示了悲观的看法。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表示:

“《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他认为,雾霾问题最主要是解决难。

调查记者不是影视明星,她不是在别人掌声鲜花下生活着,她的荣誉感来自于她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这是最重要的。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柴静对报道角色的处理:她讲故事的切入点是个体(女儿)遭遇,但整个片子是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她既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但主要是报道者和调查者。”

崔永元:“(穹顶之下)非常好,是一个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数据、推论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觉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崔永元还说,“我的片子没有她拍得那么好,她的呈现方式特别容易让人接受,而我们采用的可能是更传统些的形式。我看这片子的时候也觉得挺震撼的,第一遍看时甚至都忽略了她的内容,只看她的表现样式,对一个做电视的专业工作者来说确实感觉很震撼。”

崔永元还说“我认为柴静该说的都说了。就像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样,一个CT检查准确地诊断出了病症,而治疗要靠其他科室—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是不应该开处方的。至于说该淘汰什么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做纪录片的不应该去涉及这些。”

负面评价

就在《穹顶之下》热播之时,也有部分声音表示:柴静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为开场来切入这个话题,是否客观。

回应质疑

柴静没有从片子中收入一分钱

点赞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该片的传播方式值得称道,“选择在两会之前的一个雾霾天上线,更容易引起官方和民间的重视”,“多家网站推送头条,迅速扩大传播面”。不过,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优酷网宣传负责人时,却发现这些说法其实多为附会。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这部纪录片的演讲场景拍摄于2015年1月27日晚上,地点在北京大兴星光影视园。片子的前期调研、后期制作全部由柴静团队完成。”“片子是柴静主动向各大网站推荐的”,“片子播出完全是公益性质;柴静也没有提出什么条件,比如必须几天推送头条,网站为片子做什么宣传工作;柴静没有从片子播出中收取一分钱。”

柴静简介

柴静

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