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tàiㄊㄞˋ。偏旁“能”简化为“太”。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说文解字》:“态,意也。从心、从能。”。月(肉)㠯比之有怀之而可作为是能之范式。心、能两范式叠加。心若有怀之而显现之倾向是态之范式。

本义:心思之意向、情状、神情。如:态度、情态、姿态、神态。

衍义:引申指“形状,样”。如:状态、姿态、形态、动态、静态、事态、常态、变态、体态、生态。

衍义:一种语法范畴,多表明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

衍义:又用作姓

中文名

拼音

tài

繁体

部首

字码

6001

五笔

DYNU

仓颉

kip

郑码

GDSW

笔顺

13444544

字级

一级

平水韵

去声十一队

注音

ㄊㄞˋ

总画数

8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

意態也。各本作意也。少一字。今補。意態者、有是意因有是狀。故曰意態。猶䛐者意内而言外。有是意因有是言也。意者、識也。从心能。會意。心所能必見於外也。能亦聲。一部。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态(態)tài

形状,样:态度。状态。姿态。形态。神态。动态。静态。事态。情态。常态。变态。体态。生态。

一种语法范畴,多表明句子的主语和动词之间关系。[1]

详细释义

态[tài]

〈名〉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態,意态也。——《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尽态极妍。——唐·杜牧《阿房宫赋》

密则无态。——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情状,神情

览将帅之变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如:病态;情态;气态;液态;态色(踌躇满志的神色);态状(状态;状貌);态浓(妆扮浓艳)

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见“主态”[2]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𠀤他代切,音贷。《说文》意也。从心从能。《徐锴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态度也。或从人作㑷。

又《集韵》乃代切,音耐。义同。

又叶徒故切,音度。《司马相如·子虚赋》观壮士之暴怒,与猛兽之恐惧。徼𠫷受诎,殚覩众物之变态。

又叶他计切,音替。《战国策》科条旣备,民多伪态。《楚辞·九章》惩於羹者而吹𩐒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

又叶他礼切,音体。《司马相如·封禅书》白质黑章,其义可喜。旼旼穆穆,君子之态。

又叶土宜切,音梯。《屈原·离骚》忳鬰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