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镇位于荆门市东南郊,地处鄂中金三角地带,西邻焦枝铁路、207国道,东濒汉水、荆潜省道、襄荆高速公路和在建的荆宜、正在修建的荆汉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互通。投资3亿多元的三峡变电站落户境内。共辖19个村、1个居委会和1个果园场。麻城镇党委下设6个总支,44个党支部。2012年首次入选"湖北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地理位置

荆门市东南郊

面积

176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

麻城镇

人口

2.6万人

车牌代码

鄂H

邮政区码

438300

行政划分

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五丰桥、麻城、荆寨、蔡院、火山、裴庙、中山、龙井、斗立、官堰、邓冲、荆港、雷集、横店、官湾、朱庙、丁店、板庙、三青、长兴。

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成绩显着。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0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农业总产值1.99亿元。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乡镇工业增加3.08亿元,工业用电量2100万千瓦时。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51元。全镇现有规模企业7家,亿元企业1家。

农业以调优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狠抓粮油、双低油菜、林果、畜牧、水产、蔬菜等六大主导产业,农业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工业着力实施“兴工富镇”战略,立足资源优势,拉长加粗石膏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石膏产业,全镇形成了年产石膏140万吨,加工石膏粉80万吨的生产能力,诞生了一批如湖北龙源、台湾光邦、台湾资生堂等重点骨干企业,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海外。

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布局。已完成了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正多方筹资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08年预计完成300万元城镇建设项目投入。截至2007年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1万人,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经济辐射和要素聚集作用显着增强。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在编教师187人,在校学生31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卫生院1所,各类卫生人员42人,卫生普及率100%;继续推行了计划生育“三结合”政策,计划生育普及率达100%;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新发展,实现了有线电视网络和城区并网,新增加电视节目22套,广播电视复盖率达100%。

2005年全镇累计投入资金18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连接麻城、长兴、中山、裴庙、火山等5村9.5公里的油路,兴建了帅火石渣路11公里;投资150万元对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改造,让集镇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投资65万元对集镇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净化;投资20万元配套完善了福星楼工程,改善了五保人员的生活条件;投资25.5万元为移民兴建了水渠、公路等基础设施。

精神文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了农村文明教育普及力度,文明创建活动深入人心,加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尽力为未成年人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广开民主渠道,发扬民主作风,全面贯彻实施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制度,扎实开展了“四五’’普法教育,建立健全了维稳工作网络,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历史名人

周培公,汉族,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

康熙年间刊刻的《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宛城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寇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农民夜校

2007年6月21日黄昏,掇刀区麻城镇火山村100多村民吃完晚饭便早早聚集到村委会,他们要在这里的“农民夜校”听华中农学院专家讲水产养殖课。乡村课堂明亮的灯火伴着屋外的蛙鸣,别有一番风情。

据介绍,麻城麻城镇有19个这样的农民夜校。这些夜校大都设在村级办公场所,有的就设在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家中。

麻城镇素有“荆楚石膏第一镇”美誉,丰富的石膏资源吸引了境内外多家企业投资兴业。麻城镇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到附近工厂打工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当地经济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麻城镇有12个村被各级政府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能力,同时加强科技、法律、卫生等综合知识的教育,成了麻城镇一个新的课题。2006年,借湖北省村级阵地组织的建设和完善的契机,麻城镇委、镇政府决心把兴办农民夜校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006年6月,第一家农民夜校在火山村诞生了,19个村(场)的夜校于当年陆续挂牌开班。

农民夜校的辅导课目由镇农业服务中心、镇委党校根据农民的需求确定,镇里组织、宣传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和邀请各类专家授课。经过2年实践,授课内容从最初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逐步发展到法律、卫生、文化、时事政治等,夜校还配置了电视、音响等电教设备及书报刊读物。随着课题越来越宽,条件越来越好,村民“有课听讲座、无课看书报”正形成习惯。

据统计,麻城镇农民夜校自开班以来,已举办大型讲座70多场次,提供致富信息1000余条,受教育村民达3000余人次。火山村6组村民胡以兵承包有30亩鱼池和10亩龙虾池,前些年凭经验搞生产,收入始终上不去,经过几次农民夜校的专题培训,掌握了一手过硬的水产技术,2006年以来光养殖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以前搞养殖有两怕,一怕没资金,二怕没技术。有了农村信用小额贷款和农民夜校,基本上解决了这两怕,胆子大多了!”胡以兵说。

留守家属服务

2007年4月25日,省妇联副主席赵吉凤在对麻城镇建立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后,确定麻城镇将作为全省首批农民工家属综合服务体系(简称“留守家属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个试点乡镇之一。

建设“留守家属服务中心”是中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一项惠民措施。作为湖北省该项目的试点镇,麻城镇将得到专项补助资金40万元。

镇区是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输出地,每年有数万人在外地打工。据统计,仅麻城镇就有外出务工人员1952名,留守家庭830余户。其中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317人,子女在外务工的留守老人412人,丈夫在外务工的留守妇女531人。留守家属的生产、生活和教育已成为当地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麻城镇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麻城镇在裴庙村组建了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为裴庙村1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一次亲情交流活动。在村级试点的基础上,麻城镇也利用原闲置的成人学校建起了镇“留守家属服务中心”。

在得到省专项资金补贴后,麻城镇还将对原成校教学楼进行重新规划,修建一个面积为300平米的食堂,建成50平米的电教学习室、50平米的电话吧;并添建书报阅览室和儿童托管室等。

“留守家属服务中心”建成后,将以服务本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主,以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家属为辅。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托管,对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健康心理辅导;对留守妇女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培训、各项技能培训,提供心理咨询等;对留守老人提供生活、娱乐场所,并提供部分社会保姆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