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长,善于跳跃。雄性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对农作物有害。亦称“促织”、“趋织”;俗称“蛐蛐儿”。

中文名

拼音

部首

总笔画

17

字源演变

xī 心纽、质部;心纽、质韵、息七切。

形声字。从虫,悉声。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说文》𧍓训悉𧍓,知悉古无虫旁。然《隶释》载《石经》鲁《诗》残碑已作蟋蟀。”按碑上“蟋”字声旁“悉”从“米”,少了上面一撇,乃隶变所致。“蟋”与“蟀”构成复音词“蟋蟀”,是一种昆虫名。《说文》:“蟋,蟋蟀也。” 《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唐,岁聿其莫。” (参见“𧍓”字条)[3]

详细释义

字义解释

〈名〉

蟋蟀的简称 [cricket]

常用组词

1、蟋蟀 xī shuài[1]

[cricket] 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字部】蟋 ·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1

《唐韵》《韵会》《正韵》𠀤息七切,音悉。《说文》蟋蟀也。详蟀字注。

又《集韵》所栉切,音瑟。与𧒓同。注详𧒓字。

经籍籑诂

~蟀𧊝【尔雅释虫】○~蟀𧊝也【诗蟋蟀】~蟀在堂传○~蟀促织也【后汉襄楷传注】○~蟀今促织也亦名靑𧊿【尔雅释虫注】○~蟀蜻蛚也梁国谓𧊝【尔雅释虫】孙注○~蟀蜻蛚【吕览季夏】~蟀居宇注○~蟀蜻𧊿也【尔雅释虫】李注○~蟀蜻蛚趣织也【淮南时则】~蟀居奥注○蜻蛚楚谓之~蟀【方言十一】○~蟀虫名世谓之蜻蛚也文选圣主得贤臣颂注引【蔡邕月令章句】又【文选四子讲德论注】○~蟀虫名螽斯莎鸡之类世谓之蜻蛚艺文类聚九十七引【蔡邕月令章句】○【尔雅释虫】~蟀𧊝释文~本或作𧒓。

方言集汇

粤语:sik1

客家话:[海陆丰腔]sit7[宝安腔]sit7[台湾四县腔]sit7[客英字典]sit7[陆丰腔]sit7[梅县腔]sit7zit7[客语拼音字汇]xid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