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1939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绿色过程工程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技术委员会主任。

1958年张懿从辽宁省实验中学毕业考入东北工学院理学系;1963年从东北工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1989年前往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化学;199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部主任;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3月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张懿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1月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张懿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张懿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绿色过程工程和清洁生产,在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过程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了系列原创性成果。

中文名

张懿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出生日期

1939年6月日

毕业院校

东北大学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学术代表作

《亚熔盐清洁生产技术与资源高效利用》

主要成就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张懿

1958年8月,张懿从辽宁省实验中学高26班毕业,并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理学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1963年7月,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至1990年12月)。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7月,前往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环境化学(至1990年4月)。

1990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至2008年6月)。

1991年3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九州大学应化系学习(至1991年10月)。

1996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教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环境区域污染控制技术)。

2001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至2008年6月)。

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8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张懿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1月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张懿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张懿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70年代后期,开拓了资源-材料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交叉的综合研究方向,把资源与材料化学化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融合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上建立了系列新技术和应用工程,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开拓了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研究新领域,由工业污染末端治理转向清洁工艺源头减排和全过程污染控制研究,主持国家八五攻关第一个清洁工艺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非常规介质高效反应分离新系统和绿色化工新过程,已拓展到铬、铝、钒、钛、铌钽、锆等多种两性金属难处理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普适性理论和共性技术,在铬、铝、钒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原创性替代技术已取得万吨级示范工程成功。在环境电化学生物耦合技术、碳基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精馏与萃取分离技术等具有鲜明的化工过程强化环境技术特色,已实现废水资源化、无害化工程应用。对环境与绿色过程工程交叉学科建设与传统产业的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  。

研究内容

张懿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为:资源高效、清洁转化的绿色化学与新过程;过程工业清洁生产工艺与集成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电化学-生物-物化法与耦合技术处理工业三废与土壤原位修复;绿色分离工程:环境友好吸附分离树脂设计与合成,盐湖多组分吸附分离技术;CO2催化工程:CO2用于纳米催化反应、亲电子反应、CO2工业应用;工业生态系统工程:结合清洁工艺,开发系统分析、过程优化和集成的方法与工具;生物冶金:低品位含镍复杂矿生物冶金新过程;废弃物资源化技术:重金属毒性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循环技术与应用。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至2012年,张懿负责的研究项目获国家奖共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9年

还原氨浸法处理镍基合金电解泥

省部级二等奖

1980年

处理镍基合金电解泥的新工艺

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1988年

高温合金电解泥综合回收和环保治理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

氨浸法从电镀污泥和不锈钢酸洗废液中回收重金属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5年

铬盐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2

2012年

高浓度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及工程示范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9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截至2016年,张懿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4部,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6.08

《亚熔盐清洁生产技术与资源高效利用》

张懿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人才培养

张懿

2002年,张懿的研究群体被中国科学院、国家人事部授予“先进集体”称号。截至2017年,张懿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过程所)、天津大学和东北大学一共培养博士研究生6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张懿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时间

题目

作者

授予单位

类型

2019

赤泥中钠铝回收的基础研究

周冰心

天津大学

硕士

2019

外场强化亚熔盐法钒铬共提应用基础研究

伍康华

天津大学

硕士

2019

伯胺溶剂萃取钒铬及钒铬酸离子形态调控的应用基础研究

温嘉玮

天津大学

博士

2019

基于含氧酸根形态监测的钨钼分离基础研究

蔺淑洁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9

碱性介质电化学高级氧化体系活性氧调控及催化氧化基础研究

薛玉东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9

高铝粉煤灰铝硅分离应用基础研究

刘春力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6

伯胺萃取钼及钨钼竞争萃取的热力学研究

张馨月

天津大学

硕士

2016

铅、锡等低温碱性熔炼过程热力学性质研究

王志猛

东北大学

博士

2016

高铝粉煤灰亚熔盐法提铝工艺应用基础研究

丁健

东北大学

博士

2015

从含钒浸出液萃取钒并短流程制备高纯V2O5基础研究

刘峰

天津大学

博士

2015

石墨烯官能团改性及其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李明杰

天津大学

博士

2015

铬酸钾氢还原制备颜料及氧化铬产品基础研究

梁书婷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4

伯胺萃取钨及钨钼水溶液的热力学研究

许卫凤

天津大学

硕士

2014

硼精矿加压碱解法偏硼酸钠清洁制备工艺研究

殷保稳

天津大学

2014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操作优化

廖明森

天津大学

硕士

2014

从含钒浸出液萃取钒并短流程制备高纯 V2O5基础研究

刘峰

天津大学

博士

2014

碱性介质中活性氧生成机理与转化规律基 础研究

彭中

天津大学

硕士

2013

提钒尾渣资源化利用应用基础研究

李兰杰

东北大学

博士

2013

亚熔盐法钒渣钒铬高效清洁生产工艺流程模拟与优化

吕页清

天津大学

硕士

2013

熔盐电脱氧法制备Ti、钛合金、Al--Sc合金

廖先杰

东北大学

博士

2012

拜耳法赤泥碱介质中相结构转化应用基础研究

张然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2

亚熔盐反应分离新过程的基础研究

金伟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2

我国钒产业物质流的分析与模式优化研究

张芳芳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2

酸性重金属废水/石灰反应结晶工艺基础研究

邓立聪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2

苯胺与甲醛合成二氨基二苯甲烷反应过程的基础研究

王晨晔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2

亚熔盐法氧化铝生产中水合铝酸钠结晶动力学研究

游韶玮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2

钒渣钾系亚熔盐反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刘挥彬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1

介孔氧化铝的绿色合成及赤泥钠铝回收的应用基础研究

钟莉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1

预碳化--液相结晶法制备砂状氧化铝的基础研究

李艳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1

铝酸钠溶液钠铝分离的应用基础研究

张盈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1

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甲酯的清洁工艺研究

裴义霞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1

循环经济技术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董亮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1

高选择性地下水脱硝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谢勇冰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后

2011

乌梁素海流域发展模式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研究

董蓓蓓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1

沸石分子筛低成本绿色合成及其温室气体吸附性能研究

刘丽影

东北大学

博士

2010

SOx2-生物处理强化技术基础研究

盛宇星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0

钠系铬盐清洁工艺应用基础研究

张洋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0

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铬酸钾中间体钠系铬盐清洁转化工艺研究

高毅颖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后

2010

水合铝酸钠结晶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曹绍涛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0

亚溶盐法氧化铝清洁生产的过程节能与分离流程优化

陈利斌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0

硫酸催化玉米芯水解生产糠醛工艺优化研究

高礼芳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0

新型含氟季铵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周君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0

亚熔盐法氧化铝清洁生产的过程节能与分离流程优化

陈利斌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10

焦化废水生化处理强化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

李海波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10

废弃线路板中加压氨浸法回收金属的研究

王猛

天津大学

硕士

2010

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铬酸钾中间体钠盐转化工艺研究

张翊

天津大学

硕士

2010

亚熔盐法钒渣多元体系分离基础研究

宋紫微

天津大学

硕士

2009

亚熔盐法回收拜耳法赤泥中铝、碱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艺优化

孙旺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9

氧化铬绿色制备工艺基础与工业应用研究

李平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9

伯胺萃取钒铬分离的界面污物控制与钨钼分离研究

宁朋歌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9

CO2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催化新工艺研究

柳海涛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9

机械活化强化难分解铌钽矿亚熔盐清洁工艺的基础研究

王晓辉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9

钢渣碳酸化固定二氧化碳联产碳酸盐产品新工艺基础研究

包炜军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9

低温氢还原法生产氧化铬工艺优化

尤海侠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9

钒电池电极改性及电池性能研究

乔永莲

东北大学

博士

2008

低温燃烧合成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的研究

李斌川

东北大学

博士

2008

电化学法检测水中硝基化合物

刘晨明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8

纳米级铬氧化物制备的绿色工艺研究

裴振昭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8

亚熔盐铬盐清洁工艺多元体系分离应用基础研究

王少娜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8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再生和酯化研究

曹妍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8

阻燃型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研制

董金路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8

海洋硫酸盐还原菌用于烟气生物脱硫的基础研究

潘嘉川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8

钢铁企业物质流分析及污染贡献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修彩虹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7

镍基催化剂上甲烷三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

姜洪涛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7

氢氧化钠熔盐法处理中低品位铝土矿清洁工艺应用基础研究

马淑花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7

CO2反应耦合法合成异氰酸酯(MDI)清洁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

高俊杰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7

新型含铬介孔MSU-x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2氧化低碳烷烃脱氢反应中的应用

刘立成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7

钾系亚熔盐法处理钛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

刘玉民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7

离子液体电沉积铝的研究

马江华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7

铝酸钠甲醇分解制备超细氢氧化铝的基础研究及工艺优化

王雪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6

“碱金属氯化物熔态水解法联产盐酸与碳碱”盐酸制备原理与工艺研究

杨刚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6

铬酸钾低温氢还原制备氧化铬的清洁工艺基础研究与优化

白玉兰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6

无氟聚醚多元醇及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研究

李小斌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6

新型鳌合吸附剂的合成及其硼吸附特性研究

王丽娜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6

生物—电催化耦合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李玉平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6

铬盐清洁工艺亚熔盐介质相平衡应用基础研究

杜春华

中科院过程所

2006

水热还原法制备超细氧化铬的研究

张鹏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6

高钛渣亚熔盐法制备钛酸盐的研究

仝启杰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5

从铝酸钠溶液制备拟薄水铝石绿色过程的基础研究

蔡卫权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5

铬渣生物解毒实验研究

戴昊波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4

铌钽复杂矿亚熔盐分解清洁工艺基础研究

周宏明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4

纳米氧化物催化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的绿色过程

邓双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3

钾系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的分离工程应用基础研究与优化

徐红彬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3

亚熔盐法生产氧化铝的基础性研究

张亦飞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3

水热还原法制备氧化铬清洁工艺的基础性研究

姚芝茂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3

铬盐清洁生产工艺的铬渣综合利用及零排放

王万平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2003

低温电沉积制备非晶态Ni-P催化电极的新工艺研究

陈艳丽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2

亚熔盐反应-熟化新工艺溶出一水硬铝石矿的基础研究

李迎辉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2001

Cr2O3的清洁生产工艺研究

李金望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1999

循环碳氨法生产铬盐清洁工艺的基础性研究

刘昌见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1999

高浓介质强化处理一水硬铝石矿新工艺的基础研究

元炯亮

中科院化冶所

博士

1996

铬铁矿在NaOH熔盐体系中液相氧化的物理化学研究

杨流学

中科院化冶所

硕士

1995

水合氧化铁及其涂层的制备和表面化学研究

郭跃华

中科院过程所

硕士

——

铬盐清洁工艺液相氧化过程的基础研究与优化

郑诗礼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

铬酸盐多元水盐体系相图及相分离基础性研究

崔金兰

中科院过程所

博士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1988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9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2001年

中国科学院首届十大女杰称号

2006年

全国第三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创新奖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2年-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6年-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资深常务理事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编委

《中国环境科学》编委

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外聘博导

中国工程院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张懿

张懿对环境与绿色过程工程交叉学科建设与传统产业的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与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网黑龙江评)

张懿对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和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环境电化学生物耦合技术、二氧化硫减排与利用和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网络设计等前沿方向也做出开拓性工作。(何梁何利基金评)

张懿主持中国第一个清洁生产工艺国家项目,在资源高效清洁转化-多级循环利用集成技术和绿色过程工程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化应用突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亚熔盐高效清洁反应、分离新系统和新过程,已拓展为处理多种矿物资源的普适性新理论和共性技术。对资源环境过程工程交叉学科建设和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提升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攀枝花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