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筋草(学名:Pilea plataniflora C. H. Wright)是荨麻科、冷水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无毛,根茎长,匍匐生,纤维状。茎肉质,高可达70厘米,基部常多少木质化,叶片薄纸质或近膜质,形状大小变异很大,卵形、卵状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卵状或倒卵状长圆形,基部常偏斜,圆形、浅心形或心形,有时变狭近楔形,侧脉多数,常不规则地结成网脉,叶柄长。托叶很小,三角形,花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序聚伞圆锥状,花序梗长,纤细,雄花带绿黄色或紫红色,近无梗,花被片合生至中部,倒卵形,内凹,退化雌蕊极小,圆锥形;雌花带绿色,近无梗;4-9月开花,7-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部、陕西秦岭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广西、海南和中国台湾;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常生长在海拔200-2400米的于半阴坡路边灌丛中石上或石缝内,有时生于疏林下湿润处。

全草入药,有舒筋活血、消肿和利尿之效。

中文名

石筋草

拉丁学名

Pilea plataniflora C. H. Wright

别名

西南冷水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荨麻目

荨麻科

楼梯草族

冷水花属

三萼组

石筋草

命名者及年代

C. H. Wright,1899

形态特征

石筋草

多年生草本,无毛,根茎长,匍匐生,多少木质化,生根,纤维状。茎肉质,高10- 70厘米,粗1.5-5毫米,基部常多少木质化,干时带蓝绿色,常被灰白色腊质,下部裸露,节间距0.5-3厘米,分枝或几无分枝。叶薄纸质或近膜质,同对的不等大或近等大,形状大小变异很大,卵形、卵状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卵状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15 厘米,宽0.6-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或长尾状渐尖,基部常偏斜,圆形、浅心形或心形,有时变狭近楔形,边缘稍厚,全缘,有时波状,干后上面暗绿色或蓝绿色,下面淡绿色,常呈细蜂窠状,疏生腺点,钟乳体梭形,长0.3-0.4毫米,在上面明显,基出脉3(- 5)条,其侧出的一对弧曲,伸达近先端网结或消失,侧脉多数,常不规则地结成网脉,外向的二级脉在远离边缘处彼此网结,有时二级脉不明显;叶柄长。0.5-7厘米;托叶很小,三角形,长约1-2毫米,渐脱落。

花雌雄同株或异株,有时雌雄同序;花序聚伞圆锥状,有时仅有少数分枝,呈总状。雄花序稍长过叶或近等长,花序梗长,纤细,团伞花序疏松着生于花枝上。雌花序在雌雄异株时常聚伞圆锥状,与叶近等长或稍短,花序梗长,纤细,团伞花序较密地着生于花枝上,在雌雄同株时,常仅有少数分枝,呈总状,与叶柄近等长,花序梗较短。雄花带绿黄色或紫红色,近无梗,在芽时长约1.5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倒卵形,内凹,外面近先端有短角突起;雄蕊4;退化雌蕊极小,圆锥形;雌花带绿色,近无梗;花被片3,不等大,果时中间一枚卵状长圆形,背面增厚略呈龙骨状,长及果的1/2或更长;侧生的二枚三角形,稍增厚,比长的一枚短1/2或更长,退化雄蕊椭圆状长圆形,略长过短的花被片。瘦果卵形,顶端稍歪斜,双凸透镜状,长0.5-0.6毫米,熟时深褐色,有细疣点。花期6-9月,果期7-10月。 [1]

产地生境

石筋草

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部、陕西秦岭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广西、海南和中国台湾;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常生长在海拔200-2400米的于半阴坡路边灌丛中石上或石缝内,有时生于疏林下湿润处。[1]

主要价值

全草入药,有舒筋活血、消肿和利尿之效。[1]

种间区别

石筋草

该种植物大小、叶形及其基部形态和花序长短等性状,变异辐度很大。该种植物形成中国中西部与中国台湾海南间断分布格局,而在中国华东与中南省区却无分布的一个原因,很可能是这种植物对石灰岩的选择很敏感有关。